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渭南>韩城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燎轿——嫁女习俗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结婚前一天,男方总要派代表携酒、肉、香、烛来女方祭祀女孩的祖先,韩城人把这一礼仪称之为祀先。送走了祀先的宾客,嫁女的准备工作更显得紧迫匆忙。
  母亲最操心的当然是女儿的嫁妆。要图吉利,被褥准备的是六铺六盖。当中自然有一床是大红颜色,龙风呈祥并套有红喜字图案的合欢被。印花布袱子早印制好了,黄底色,红绿图案,十分耀眼。十八个袱子中包裹着新嫁娘的四季服装。枕头四角塞核桃红枣,核桃多子,枣“早”谐音。母亲希望女儿早得贵子,心迫意切。脸盆中置放着一个脸盆一般大小的结婚糕子。制作精美,图案别致,半是莲花,半是牡丹的花式象征着纯洁和富贵。在远古,盐是金贵生活用品,母亲的嫁妆中总少不了盐。这种遗俗也出现在韩城现代母亲给女儿的嫁妆中——红布封盖的碗中盛满了盐,嫁妆寄托着母亲的祝愿,嫁妆带走了母亲的企盼。
  迎亲的轿车进村了,新女婿成了风云人物。新郎官西装革履、身披披红,被人簇拥着来到女方门前。早有小舅端着酒盘在门口恭迎。新郎官浇酒于地,昂然登堂入室,在厅房八仙桌的上席就坐,介绍人在旁作陪。对新女婿的招待是最讲突的,早饭为“过轿馄饨”,作工之精美,吃法之考究,实属罕见。不少人一辈子也就吃这一回餐过去讲究吃“十三花”或“十全”、“八大碗”,现在已多由炒菜代替了。当然,开新女婿玩笑也是少不了的。早、午饭间,新女婿要向女方的家长、亲属行礼致意,主持人利用新郎官行礼行得头昏脑热之际,诱骗新郎向新娘行礼,引起众人一片哄笑。行动敏捷的还会“偷”走新郎的披红,或新车上的彩绸,向新女婿索要糖钱。免不了讨价还价,少不了争争吵吵,但最后总是满足了大家的要求,皆大欢喜。一个男人也许从这一天开始才懂得什么叫人生,他在这一喧闹的仪式中迈出了尊严而又颇富喜剧色彩的一步。
  新娘装束一新新,在新郎的陪伴下走出家门。
  村巷中,围绕着迎亲的现代化彩车,人们又看到古老的习俗:新娘的父亲点着用谷草制作的火把,围着彩车转圈。韩城人称之为“燎轿”。接着,又把五谷种子往彩车上抛洒,民间称之为洒五谷。最后,还把一只公鸡缚在彩车上,韩城民间称这只鸡为“还魂鸡”。
  “燎轿”的习俗,由来已久。有人讲燃火驱邪,其实它更象是古代引接火种仪式的再现。古代,一个家庭总有自己存火的火窖。新家成立,另建火窖,古人称之为“分火”。女儿出嫁,把女家的火种引到新居,应是当时的风俗。观在,花轿已为轿车所代替,但人们还要点燃火把燎一燎。“还魂鸡”和五谷,则更象是古代母亲给女儿的嫁妆。韩城民俗规定,带到婆家的鸡要卖掉,换钱买盐吃。饲养家禽,是远古女人重要的生产活动,养鸡换盐,应是当时家庭赖以生存的交易手段。母亲把家禽给女儿作嫁妆,并要她学会换盐,正是教他立家之本,用心可谓良苦。
  迎亲的车辆缓缓启动。按韩城习俗,父母亲是不能送女的。代表母亲去送女的是新娘的舅父。舅坐的车俗称压轿车,走在整个乘车队伍的最前边,车到门口,新娘子千呼万唤不下车。这时,只有舅到车前启开车门,向外甥女交代两句,新娘子才从轿车中走出来。母系的影响,舅家的权威,在韩城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此亦可见一斑。

出处: 《韩城文史资料·韩城民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