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帝陵的营建过程
阎崇东
一、测量与布局
测量是营建帝陵首先要进行的。皇帝与朝廷基本确定帝陵陵址后,将作大匠等有关官吏需和风水师等相关技术人员一同设计和划定具体的陵墓走向、格局、地宫的内部结构、墓道的长短方向、封土的面积高度,以及地表的相关建筑等。当然也要设计整个工程的程序,劳动力使用情况,以及工程预算和期限等。
《汉旧仪》文中云:“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陟车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广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已营陵,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①此段文字给我们指出了汉代帝陵占地情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地宫基本情况。由于两汉帝陵都没有发掘过,其地宫究竟是什么样,现还无从知晓。但无论如何,地宫的修建都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地宫的营建既是帝陵营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地宫营建成功后,就要在其上夯筑高大的封土。两汉帝陵中除霸陵“因山为藏”不起坟外,其余都有高大的封土,这是帝陵营建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大量的刑徒应该是用在夯筑封土的。东汉帝陵中,现已确认的原陵、文陵、恭陵、宪陵、怀陵也都有高大的封土,只不过普遍比西汉帝陵的封土要小一些。这自然和光武帝提倡节俭、薄葬有关。西汉帝陵坟丘皆作覆斗形,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目前保存最大的是武帝的茂陵,约230米见方,高46.5米;最小的是宣帝的杜陵,约120米见方,高30米。东汉帝陵坟丘亦为覆斗形,目前确认的帝陵中最大的是安帝恭陵,最小的是冲帝怀陵。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所以后陵多在帝陵之旁,坟丘则较帝陵为小。但吕后坟丘高低大小几与长陵相同,异于其他后陵,这是特例。后陵都葬于帝陵之东,如西汉长陵、阳陵、平陵和杜陵。个别也有葬在帝陵之西的,都有一些特殊原因,如武帝的李夫人陵、元帝的王皇后陵。东汉的后陵理应在帝陵之东,但由于东汉帝陵有的刚刚确认,有的还不清楚位于何处,至于其后陵更无从谈起。但无论怎样,帝陵营建工程是包括后陵在内的。
在西汉帝后坟丘的四周,还需营建其陵园。据调查,长陵周围发现了北、西、南三面垣墙,帝后两个坟丘都包在其中,尚未发现东墙,这似乎是帝后合用一陵园。安陵地面上未见陵园痕迹,霸陵陵园的情况也不清楚。但到阳陵时,已出现了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且每面夯筑的垣墙中央各辟一门立双阙,这种陵园建筑一直终西汉之世。
汉承秦制,陵园之旁还当建寝殿。寝殿有东西阶厢及神坐,旁边还有便殿。寝殿内的奉陵宫人一般多达数百人,所以可以想见其规模也是相当大的,陵园内是容纳不了的,当在陵园外另起建筑。
汉代陵园还建有原庙。原庙藏主,规模也很大,有正殿、殿门及阙。原庙并不一定都在陵园之内,也并不一定与寝殿建在一块。
西汉帝陵都有很多陪葬墓,这些陪葬墓全在帝陵之东,并形成了范围很大的陪葬墓地。这些陪葬墓有的是在帝陵建成之前就有的,比如茂陵中的霍去病墓。陪葬墓的建立也需相当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它也是帝陵陵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汉帝陵从长陵开始设置陵邑,迁移高官豪富之家到帝陵旁居住。其目的,一是为了让他们供奉陵园,一是为了把这些有实力的豪族牢牢控制在长安。由于这一制度的推行,西汉便有了长陵邑、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平陵邑、杜陵邑。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后来陵邑制对巩固政权已不起作用,相反却使百姓破产,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西汉统治者不得不停止这种做法。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最终下诏罢置陵邑。因此,自渭陵开始,西汉帝陵就不再设置陵邑了。
刘昭在《后汉书·礼仪下》注引《古今注》云:“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马门。寝殿、钟虡皆在周垣内。”②原陵仍有陵园垣墙,但寝殿等设在陵园内,不置陵邑,不建原庙。从明帝显节陵始,陵园四周已不筑垣墙,改用行马。变化了的是陵园内坟丘之前建石殿,石殿前筑有神道,神道两旁排列有石马、石羊、石象、石辟邪等石刻。寝殿和管理陵园的官寺吏舍都在陵园的东侧,凡不在陵园东侧而在陵园之内者,皆因故从简,而非东汉通制。③东汉帝陵前建石殿的布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总之,西汉、东汉帝陵营建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整体上来说,无论从原来的设计和现有的情况看,东汉帝陵的规模都要小得多,程序也简化了许多。
① 《汉官六种》106页。
② 《后汉书·礼仪下》3149页。
③ 见《考古》1981年第6期,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
二、营陵所用财务
营陵财务开支是由大司农主管负责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初,斡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①东汉时,仍称大司农。《后汉书·百官志》云:“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簿,其逋未毕,各具别之。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报给,损多益寡,取相给足。丞一人,比千石。部丞二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②由张政烺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亦明确指出:“(大司农是)管理国家财政收支的高级官员。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由大农令改名。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管理全国租赋收入、仓储、水利及农业、手工业、商业、调运货物、平抑物价、支付百官俸禄、政府开支。”③
这也就是说,两汉时期的大司农是主管全国财政的,如同而今的财政部长。那么像帝陵营建这样的大工程自然是由其管辖的,营建帝陵的前期预算、中段的运作开销、后期的补充完善和结算,都得由大司农及其所属官府、各级官吏具体经手计算、总结。
既然两汉时期“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④那么,大司农也就是营建帝陵经费开支的主要负责者、这一笔巨大款项的提供者。营建帝陵的开始在国家的费用中究竟占多大的比重?《晋书·索靖列传》文中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⑤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亦云:“汉法,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⑥将天下贡赋三分之一用于帝陵营建,数额是巨大的,也是令今人吃惊不已的。
就文献记载和目前存在的帝陵看,“天下贡赋三分之一”是西汉时期帝陵开支的大致情况。而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安陵、霸陵、阳陵所花费用应略少一些,特别是霸陵。西汉开支最多的应是茂陵,因其“历年久长,比崩,陵中至不复容物,”⑦而其坟丘又是两汉帝陵中最高最大者。
东汉基本沿袭西汉制度,但帝陵开支是否占到三分之一,估计会稍差一些。这一是因为,东汉皇帝并不遵循西汉皇帝即位第二年便营建帝陵的旧制,光武帝便是在其建武二十六年“初作寿陵⑧的,时间短。二是因为东汉政权建立者,从一开始就提倡简葬,并下令“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⑨加之后来帝陵陵区不筑垣墙,不置陵邑,不建原庙,经费应该是少了许多。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费用应更少。“乃殇帝崩,太后定策立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康陵方中秘藏,及诸工作,事事减约,十分居一。”⑩殇帝康陵营建开支是否是其他帝陵的十分之一,我们现在无法确认,但肯定少了许多。冲帝刘炳去世后,“太尉(李)固言于太后曰:‘今东面有事,役费方兴,新有宪陵之役,百姓疲矣。大行皇帝尚幼,可于宪陵茔中造陵,依康陵之制,三分减一,以舒人力。’从之。” ⑾开支减少是必然的。况且冲帝死时年仅三岁,崩于永熹元年(145)春正月戊戌,当月己未葬于怀陵,那么筑陵仅用了21天的时间,开支应是大大减少。从遗存至今的恭陵、宪陵、怀陵三坟丘的对比看,也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 《汉书》731页。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319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下同。
③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43页。
④ 《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3264页。
⑤ 唐官修《晋书》第六册16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同。
⑥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上册111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下同。
⑦ 《文献通考》1115页。
⑧ 《后汉书·光武帝纪》77页。
⑨ 《后汉书·光武帝纪》78页。
⑩ 《后汉书·皇后纪》423页。
⑾ 东晋·袁宏《后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两汉纪》(张烈点校)下册385页。下同。
三、各陵营建时间
上文中引用的《晋书》和《文献通考》都指出汉代“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并将此视为汉代通制。但就西汉整体而言,基本遵从这一制度,却也有变例。东汉帝陵营建时间变例更多。
1.西汉帝陵营建时间
《史记》、《汉书》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献,都没有指出过长陵营建的时间。按汉法“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长陵应在刘邦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即高祖二年前205年)开始营建,至其葬时共十一年。
惠帝安陵营建时间史无记载,从汉法,当在其即位第二年(前193年)为之,至其葬时共六年。
文帝霸陵似应在其即位第二年(前178年)始建,至其葬时约二十二年。
景帝阳陵的营建,似和汉法不大一致。《史记·孝景本纪》云:“(景帝四年)后九月,更以易阳为阳陵。……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①《汉书》云:“景帝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②看来由于景帝陵址有过变迁,阳陵的营建时间是推后了几年,至其葬时共十二年。
武帝茂陵始建于其即位第二年,这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汉书》文中云:“(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③茂陵在西汉帝陵修建中时间最长,达五十三年。
昭帝平陵似应在其即位第二年(前85年)开始修建,营建时间达十二年。
宣帝杜陵的营建又是一个变例。《汉书》文中云:“元康元年(前65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④共营建了十七年。
元帝是在永光四年(前40年)冬十月“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⑤的,这已经是在其即位后的第九年了。渭陵营建达八年。
成帝是于建始二年(前31年)“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⑥的,亦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延陵反反复复,共营建了二十五年。
哀帝于建平二年(前5年)“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初陵”⑦,开始营建其义陵的,也是即位的第二年。义陵在西汉帝陵的营建中,时间较短,共五年。
平帝即位后,王莽掌权,其康陵的营建文献没有记载,估计也应在即位的第二年(公元2年)开始营建。四年后,平帝葬于此。所以,在西汉帝陵中,康陵营建时间最短。
① 《史记》442—443页。
② 《汉书·景帝纪》143页。
③ 《汉书·武帝纪》158页。
④ 《汉书·宣帝纪》253页。
⑤ 《汉书·元帝纪》292页。
⑥ 《汉书·成帝纪》305页。
⑦ 《汉书·哀帝纪》340页。
2.东汉帝陵营建时间
东汉王朝从一开始就没有执行“即位一年而为陵”的制度。中后期以后,由于外戚和宦官执政,皇位争夺激烈,帝陵营建时间更加凌乱和没有规律。
光武帝刘秀由于忙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同时又提倡节俭,他是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四月“始营陵地于临平亭南。”刘秀于中元二年(57年)春二月去世,“三月葬原陵”。①因此,原陵的营建前后经过七年多。
明帝虽有从容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但是他也没有遵守西汉时的成法,而是于即位后的第十四年即永平十四年“初作寿陵。”②他死于永平十八年,其显节陵的营建不到五年。
章帝敬陵何时营建,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其二月去世、三月埋葬看,敬陵应是预先建好的。如果从其“遗诏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③来看,其敬陵恐怕也不是从即位第二年开始营建的。章帝在位共十三年,其敬陵的营建时间不会太长。
和帝慎陵营建于何时,史无记载。但从其去世到下葬共用了三个月时间看,和帝去世前其慎陵似未修好。而且和帝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估计慎陵的营建时间也不会太长。
殇帝由于继位时仅“诞育百余日”,在位仅八个月而亡,所以其康陵肯定是在他去世后匆匆修成,一月后便减约埋葬④。
安帝恭陵营建于何时,现不得而知。但从南朝梁刘昭在《后汉书》注中的引文“安帝恭陵,山周二百六十步,高十五丈”⑤来看,恭陵是东汉诸帝陵中最大者,就现存确认的东汉帝陵作比较,恭陵亦是最大者,说明恭陵的营建时间不会太短。
顺帝宪陵营建时间现不得而知,其规模比恭陵要小是明确的。
冲帝二岁继位,三岁去世,其怀陵肯定是在其去世后修建的。又由于冲帝去世后,朝廷决定“于宪陵茔中造陵,依康陵之制,三分减一”,⑥所以怀陵规模不大,费用亦较少。从遗存至今的东汉帝陵看,怀陵是已确认的东汉帝陵中规模最小者(除献帝禅陵外)。
质帝八岁继位,九岁去世,其静陵肯定也是去世后急修而成。静陵现还不知在何处,有关静陵的情况不得而知。
桓帝宣陵的营建,史无记载。但据《帝王世纪》所载“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⑦情况看,其规模还是很大的。
灵帝文陵的营建时间,文献中也无记载。就文献中记载的规模来看,同宣陵。
汉献帝刘协去世时,他早已不是实质上的皇帝,最后只有名义上的“山阳公”封号。魏青龙二年(234年)去世时,魏明帝虽“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⑧但也只是一个样子而已。从现存的禅陵看,估计也是献帝去世后匆匆建成、草草入葬的,因其坟墓只是比百姓的大一点而已。
① 《东观汉记》77页。
②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118页。
③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159页。
④ 见《后汉书·孝安帝纪》203—205页。
⑤ 《后汉书·礼仪下》3149页。
⑥ 《帝王世纪辑存》113页。
⑦ 《帝王世纪辑存》113页。
⑧ 《后汉书·孝献帝纪》391页。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