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陵名的确定及其影响
阎崇东
一、陵名的确定及寓意
1.西汉陵名的确定及寓意
汉高祖刘邦之陵名“长陵”,可能取自于原来这里的总地名叫“长平阪”。《汉书·扬雄传》曾有“登长平兮雷鼓磕,天声起兮勇士厉“的赋文,其注文中颜师古云:“长平,泾水上坂名也。”①《汉书·宣帝纪》载:“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左犭,右册)来朝,……使有司道单于先行就邸长安,宿长平。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阪,诏单于毋谒。”其注文云:“如淳曰:‘阪名也,在池阳南。上原之阪有长平观,去长安五十里。’师古曰:‘泾水之南原,即今所谓眭城阪也’。”②而长陵正是营建于当时的长平阪上,所以长陵陵称来源于“长平阪”很有道理。有人说长陵名称取自“长安”,也有合理的成分,但缺少根据。
汉惠帝刘盈之陵名为“安陵”,此名来自何处?《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请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③安陵之名应该是吕太后起的,“太后心安”则应是其本意。
文帝刘恒之陵名称“霸陵”,这绝对是就地名而为之。《史记集解》云:“应劭曰:‘因为为藏,不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绝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史记索隐》云:“霸是水名。水径于山,亦曰霸山,即芷阳地也。”④所以,“霸陵”就是因近霸水而命名的。
景帝刘启之陵名曰“阳陵”。《史记》文中云:“(景帝前元四年)后九月,更以易阳为阳陵。”⑤很明显,该陵是取原地名的“阳”字而命名的。
武帝刘彻之陵称为“茂陵”。《汉书》文中载:“(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其注文云:“应劭曰:‘武帝自作陵也。’师古曰:‘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⑥《水经注》文中亦云:“(茂陵)故槐里之茂乡也。”⑦说明茂陵即由地名而命名。
昭帝刘弗陵之陵名曰:“平陵”。此名由何而来,现还不太确切。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四中认为可能源自“始平原”。⑧更多的人认为取自“平”字本身的吉祥义“平安”、“安定”。
宣帝刘询之陵名为“杜陵”,很明确是来自于原地名的。《汉书》载:“元康元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⑨
元帝刘奭之陵名叫“渭陵”,大概是因其“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⑩而得名的。当然渭陵之名也不排除其来源于“渭水”之名。
成帝刘骜之陵名云“延陵”。此名的来历,有人认为是因其“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11),元帝已取“渭城”之渭,成帝便取“延陵亭”之“延”而命名了。有人认为,延陵之名是取“延”之“长”意而取的,似乎也有道理。成帝还一度想建“昌陵”为自己的寿陵,“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12)看来成帝原想建但未建成的昌陵,其名来自“昌盛”意。
哀帝刘欣之陵称作“义陵”,而《汉书》文中载“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初陵。”(13)看来“义陵”之名并不来自地名,而是出自“义”之词意了。
平帝刘衎之陵名为“康陵”,文献中查不到和地名有什么关系,“康”字应是一种祝愿吧。
① 《汉书》3533页。
② 《汉书》271页。
③ 《史记·吕太后本纪》399页。
④ 《史记·孝文本纪》435页。
⑤ 《史记·孝景本纪》442页。
⑥ 《汉书·武帝纪》158页。
⑦ 《水经注》374页。
⑧ 转引自《文博》2000年第3期,马永嬴文《西汉陵称小议》。
⑨ 《汉书·宣帝纪》253页。
⑩ 《汉书·元帝纪》292页。
(11) 《汉书·成帝纪》305页。
(12) 《汉书·成帝纪》316页。
(13) 《汉书·哀帝纪》340页。
2.东汉陵名的确定及寓意
和西汉不同的是,东汉帝陵陵名和所在地地名毫无关系,全部取自于具有褒义的吉祥祝福字词。
光武帝原陵之“原”,《说文解字》释“水泉本”①为其本义。刘秀是东汉政权的创立者,名其“原”是很恰当的。所以范晔评价其为“明明庙谟,赳赳雄断。于赫有命,系隆我汉。”②
明帝陵名“显节”,大概是因“显宗丕承,业业兢兢。……懋惟帝绩,增光文考”③的原因。
章帝陵名“敬”,可能是由于时人评价刘炟为“长者”,“事从宽厚”,“尽心孝道”④等原因。或取自《诗经·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中之“敬”意,而且使和帝亦跟着起“慎”字为陵名。
和帝陵名“慎”,似乎不太好理解。但从“孝和沈烈,率由前则”⑤的赞语中,亦可找到根据。而从章帝“敬”而为“慎”,也有其文字依据。
殇帝陵名“康”,这完全是一种对死去的年仅两岁的小皇帝的一个祝愿,也是对继任者的一种企盼吧。西汉已有康陵,此又以“康”名之,于制于礼均不当。
安帝陵名“恭”。恭,《说文解字》析其义为“肃也。”⑥即肃敬、恭敬义。《论语·子路》文中云:“居处恭,执事敬。”⑦《盐铁论·非鞅》载:“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⑧而从《后汉书》的论赞中似乎看不到和“恭”有什么联系。
顺帝陵名“宪”。《说之解字》云:“宪,敏也。”⑨傲捷、效法、典范是“恭”之常用义。《后汉书》“论曰:‘古之人群,离幽放而反国祚者有矣,莫不矫鉴前违,审识情伪,无忘在外之忧,故能中兴其业。观夫顺朝之政,殆不然乎?何其效僻之多与’?”文中注云:“言顺帝效前之僻,不能改正也。”⑩就此而论,“恭”似为“效法”之义。
冲帝陵名“怀”。冲帝当皇帝仅五个月,死时年仅三岁,取此名当为“怀念”之义吧。
质帝陵名“静”,似取宁静、安静义,同时也含有梁冀鸩杀质帝后希求局势平静之义。
桓帝陵名“宣”,似很难与其生平和作为所联系,也许是褒扬其“宽大”、“明白”。
灵帝陵名“文”,似为文饰之词。可能和其曾起用党人、正五经文字、提升太学生等提倡文教有关。
献帝陵名“禅”,意思很明确,“以汉禅魏,故以名焉”。(11)
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239页。下同。
② 《后汉书·光武帝纪》87页。
③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125页。
④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159页。
⑤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199页。
⑥ 《说文解字》218页。
⑦ 杨伯峻《论语译注》140页,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下同。
⑧ 西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书店1986年版《诸子集成》第八册9页。
⑨ 《说文解字》217页。
⑩ 《后汉书》274—275页。
(11) 《后汉书·孝献帝纪》391页注文。
二、陵名的类别及对后世的影响
1.陵名的类别
从西汉帝陵陵称中我们得知,十一位帝陵陵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所在地地名,如长陵、霸陵、阳陵、茂陵、杜陵、渭陵、延陵等;一是取自词本身的吉祥、祝福义,如安陵、平陵、义陵、康陵等。虽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但总的来讲是以所在地地名为主,取自词本身的吉祥、祝福义的帝陵墓主其经历有曲折,统治不正常,有的是傀垒,有的则短寿。
东汉帝陵陵称和西汉不太一样,它全部来源于词本身的一些褒义,属吉祥、祝福一类,有的可能与其为人、一生主要的政绩有关。原、显节、敬、慎、康、恭、宪、怀、静、宣、文、禅,这些词,从古至今似乎都很少有贬损义。而出现了一个“显节”的复合词,是前所未有的。还应该指出的是殇帝取名康陵,既说明取名者缺少知识、没有考证,而且也是中国陵墓制度中较大的一次失误,这在同一个且相延续的刘姓家族中是不应该出现的。
2.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以前的帝王陵墓没有特意另起名的,只是冠以自己的姓名(或名)而已。汉代为皇帝陵墓起专名的做法,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
西汉取所在地地名给帝陵命名的做法,亦为后世所效法,比如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就是因葬于首阳山侧而命名的。但绝大多数帝陵都遵从东汉的做法,取词的吉祥、祝福等褒义为陵取名,从三国开始,一直到清代,基本是这样。如蜀昭烈帝刘备的惠陵、康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北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明太祖朱元璋孝陵、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等。而且自东汉明帝陵起名为“显节”这个双音的复合词后,在东汉虽是独一的现象,而从三国起却成了普遍的行为。西晋、东晋除废帝司马奕为吴陵外,其余帝王陵名全为两个字的复合词,宋代帝陵一律是两字的复合词。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时代混乱不统一,帝陵名称则单字和复合词杂用。隋唐、辽、西夏、金、明、清这些朝代,基本都使用单字命名。但单字也好,复合词也好,来自地名的已很少见,这大概是东汉给帝陵冠以吉祥祝福词义专名的结果吧!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