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帝陵的管理与祭祀
阎崇东
第一节 帝陵的日常管理
一、帝陵管理机构
汉代的帝陵管理与祭祀是由太常及其官府负责的,这些都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汉书》文中云:“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牢、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峙各一尉。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①
《后汉书》更加详细地记载云:“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丞一人,比千石。本注曰: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诸卿皆然。”书中不仅记述了太常之职掌,而且对有关的下属官吏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凡国祭祀,掌陈馔具。”“大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饷用乐,掌其陈序。”“高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庙,掌案行扫除。”“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园,案行扫除。丞及校长各一人。本注曰:校长,主兵戎盗贼事。”“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时节祭祀”。②
太常除统领以上官吏外,还管辖着“待诏、大典星、治历、望气、望气佐、高庙仆射、庙郎、寝郎、园郎、礼官大夫”③等下属官吏及具体工作人员。在汉代,太常是最忙碌的官职。“谚曰:‘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既作事,复低迷’。”④
汉代太常列九卿之首,秩中二千石,兼管着皇宫陵寝、文化教育,职务繁重。他率领着太史令、太祝令、太宰令、大予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陵园令、食官令等一大批官员,组成了帝陵管理和祭祀机构,领导着帝陵管理和祭祀的日常工作。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726页。
② 《后汉书·百官志》3571—3574页。
③ 《西汉会要》336页。
④ 《汉官六种》127页。
二、日常管理内容
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帝陵的管理和祭祀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必须要进行的一个执政程序和政治活动,帝陵的管理和祭祀如果出现了问题或不能正常进行,预示着整个统治环节出现了障碍、毛病,社会面临着危机。
帝陵的日常管理有着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具体程序和内容。包括颁布帝陵祭祀的礼仪,公示礼仪进程,定期巡行陵庙,掌奏黄道吉日及时节禁忌,掌读祝文及迎送神祇,配备相应的祭祀馔具,掌奏祭祀及大饷用乐,保卫陵寝,清洁扫除陵园,省视陵寝宫人,一日不停的上食及用物等。
《汉书》文中云:“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月一游衣冠。而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寝园,与诸帝合,凡三十所。一岁祠,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祝宰乐人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养牺牲卒不在数中。”①
《东汉会要·园寝》载:“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奕奕”,言相通也。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出寝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建武以来,关西诸陵,以转久远,但四时特牲祠。帝每幸长安,谒诸陵,乃太牢祠。自雒阳诸陵至灵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腊及四时祠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更衣别室。”②
通过以上两部文献中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对帝陵的管理是一件很严肃的朝政要务,是来不得丝毫马虎的。帝陵本身又有陵邑、陵墓、庙、寝殿、便殿等一些行政区划和建筑,涉及了许多行政部门和专职官员。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需要许多下属人员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以茂陵为例,仅“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人。”③所以,汉代的帝陵管理,又是一项很繁杂、很琐碎的政治活动,需要一整套官府、一定数量的军队、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大量的劳务人员成年累月地忙碌于其中。
① 《汉书·韦贤传》3115—3116页。
② 宋·徐天麟撰《东汉会要》72—73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下同。
③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145页,上海古藉出版社1987年版,《四库全书》第468册。下同。
第二节 帝陵的祭祀
“《汉宫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①但据杨宽先生考证,“根据礼书的记载,在帝王陵园中建筑有‘寝’的陵寝制度,开始于秦代,推行于西汉。但是从现有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来看,它的开始应当在战国时代,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蔡邕《独断》所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就是说把‘寝’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割出来,造到了陵墓的边侧。这种新制度为西汉所沿用。”②《汉书》中也明确记载:“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③因此,汉代有关帝陵的祭祀,自然也包括祭庙在内。“从战国中期到西汉,尽管把‘寝’造到了陵墓顶上或边侧,使‘陵’和‘寝’密切结合起来,但是‘庙’还造在陵园以外的附近地方,并不作为陵园的一部分。‘寝’只作为侍奉墓主灵魂日常起居生活的处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典礼还必须在陵园以外的‘庙’中举行。西汉时期,虽说‘日祭于寝’,并不是每天在‘寝’中举行祭礼,指的是‘日上四食’,就是如同侍奉活人一样每天四次奉侍食品。”④
汉代举行集合远近祖先的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宗庙三年大祫祭,子孙诸帝以昭穆坐于高庙,诸隳庙神皆合食,设左右坐。高祖南面,幄绣帐,望堂上西北隅。帐中坐长一丈,广六尺,绣裀厚一尺,著之以絮四百斤。曲几,黄金釦器。高后右坐,亦幄帐,却六寸。白银釦器。每牢中分之,左辨上帝,右辨上后。俎馀委肉积于前殿千斤,名曰堆俎。子为昭,孙为穆。昭西面,曲屏风,穆东面,皆曲几,如高祖。馔陈其右,各配其左,坐如祖妣之法。太常导皇帝入北门。群臣陪者,皆举手班辟抑首伏。大鸿胪、大行令、九傧传曰:‘起’。复位。而皇帝上堂盥,侍中以巾奉觯酒从。帝进拜谒。赞饷曰:‘嗣曾孙皇帝敬再拜。’前上酒。却行,至昭穆之坐次上酒。子为昭,孙为穆,各父子相对也。毕,却西面坐,坐如乘舆坐。赞饷奉高祖赐寿,皇帝起再拜,即席以大牢之左辨赐皇帝,如祠。其夜半入行礼,平明上九巵,毕,群臣皆拜,因赐胙。皇帝出,即更衣巾,诏罢,当从者奉承。”⑤
文献中所说“月祭于庙”,“庙,岁二十五祠”,就是每年要在庙中举行大小二十五次祭祀,才是对祖先的祭礼。这二十五次即“宗庙一岁二十祠。五月尝麦。六月、七月三伏,立秋*(左豸右区)娄,又尝粢。八月先夕馈飱,皆一太牢,酎祭用九太牢。十月尝稻,又饮蒸,二太牢。十一月尝,十二月腊。又每月一太牢,如闰月加一祠,与上十二为二十五祠。”⑥
《三辅黄图》文中云:“高园(高祖陵园)于陵上作之,既有正寝,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又立便殿于寝侧,以象休息、闲宴之处也。”⑦那么西汉帝陵中的寝殿,便是墓主之灵魂日常起居饮食休息之所,在其中陈设有座位、床、几、衣柜、礼服衣裳、被褥枕头、冠冕帷帐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陵园内的宫人像侍奉活人一样,按照一定的时刻,为其叠被摆枕,提供洗脸水洗漱,陈上梳头妆扮用具。每天四次按用饭时间进奉食品。每当在陵旁的庙中举行祭祀的日子,要把寝殿中的衣冠取出游历到庙中摆放,这便是“月一游衣冠”。
“酎”许慎解释说:“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又说:“三重醇酒也。”⑧即以新鲜的粮食反复多次酿成的醇酒。“酎祭”,指的是西汉时期每年八月,当新鲜的好酒酿成时,要首先送到宗庙奉献,并举行祭祀,因其“用九太牢”,因而这是一种一年中最为主要而隆重的祭祀大典。此次祭祀由皇帝亲率诸侯王公卿大臣来主持,要用九份牛、羊、猪三牲供献,诸侯王、列侯须按照封地内人口比例献纳黄金助祭,这叫做“酎金”。
东汉时期,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得以确立。原本每年元旦(正月初一)公卿百官、四方便臣、各地来到京师的上计吏以及皇亲国戚,都要会集于朝廷,举行朝贺皇帝的仪式,叫做“元会仪”。但当朝廷将光武帝葬于原陵后,“明帝嗣位逾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复见此礼,乃率公卿百僚就陵而朝焉。盖事亡如事存之意也,与先帝有瓜葛之亲,男女毕会,郡计吏各向神坐而言,庶几先帝魂神闻听之也。”⑨所以“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⑩这样就把“元会仪”搬到陵寝来成为“上陵礼”。此后,包括“酎祭”在内的“二十五祠”全移到了在陵寝中举行。封建社会中,“祭庙”改为“祭陵”实始于东汉明帝。
①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99页李贤注引。
② 杨宽著《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14—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
③ 《汉书·韦贤传》3115页。
④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33页。
⑤ 《汉宫六种》100—101页。
⑥ 《汉宫六种》100—101页。
⑦ 唐《三辅黄图》28页,上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四库全书》第468册。下同。
⑧ 《说文解字》311—312页。
⑨ 《后汉纪》456页。
⑩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99页。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