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两汉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九章 第四节 阳陵陵区的勘探与发掘

阎崇东


  一、阳陵陵区的勘探
  1978年10月至11月,考古工作者调查了阳陵及其陪葬墓,了解了阳陵陵区的概况。①
  阳陵位于五陵原的东端,在渭河与泾河的交会处,北依九嵕山,南隔渭水与汉长安城、霸陵相望,西距汉高祖长陵约6公里。
  1号陪葬墓位于阳陵东北477米,形制与阳陵相同,规模较小。其正南原有清代毕沅树立的碑石,碑文为“汉惠帝安陵”。《汉书·地理志》记载:长陵、阳陵属左冯翊,安陵属右扶风。根据《水经注》记载,成国故渠流经西汉诸陵的位置次序,安陵在长陵以西,即今韩家湾乡白庙村南的陵冢。而毕沅所谓的“安陵”,应为汉景帝王皇后的陵冢。《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王皇后“元朔四年崩,合葬阳陵”。汉代帝后合葬,同茔不同陵。1号墓位于阳陵东北,形制相同,只是规模较小,与阳陵成一组,为王皇后陵墓无疑。
  2号、3号陪葬墓,不但距阳陵近,而且位于阳陵左右两侧,可见墓主与景帝有特殊的关系。《咸阳县志》景帝后陵条记载:“在阳陵一百步废太子临江王母”。所以这里可能为姬妃陪葬区。3号墓可能为栗姬之墓。
  阳陵陪葬墓除北面有两个外,余皆分布于阳陵的东面,共34座。北起高庄,南至梁村,东达原尽头马家湾,除1号陪葬墓外,其余由北向南分为六排,各排多少不一。现残存墓冢11个,其余均被削平。
  陵区内汉代建筑遗址共发现了两处。一处遗址主要部分在阳陵与1号墓之间的正南方,北与3号墓相对,遗址呈缓坡状,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中心部分耕土以下即为夯土。在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有一大石板,东西长1.7米、南北宽1.74米、厚0.40米。石板上部加工成直径1.35米的圆盘,圆盘中心有“十”字形凹槽,槽宽3米、深2厘米。经测定为正南北向。当地群众叫做“罗盘石”,为西汉诸皇帝陵所未见。罗盘石西北距阳陵423米,东北距1号墓740米。遗址的另一部分在罗盘石东250米,1号墓正南。暴露有灰坑、灰层,内堆积着大量的瓦片和砖块。其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不清。此处可能为景帝寝园庙——德阳宫。另一处建筑遗址,位于高陵县境马家湾公社米家崖村,地处五陵原下,泾河河谷台地上,北临泾河,南达新庄,南北约1000米,东西约1150米。因泾河南移,已将北部冲毁。遗址上的遗物有板瓦片、筒瓦片、云纹瓦当和砖块,均与阳陵遗物相同。采集到的还有罐、钵、盂、瓮、盆等陶器残片。
  景帝在修建陵墓的同时,筑陵邑,迁五千户为其守陵。东汉末,蔡邕在《樊惠渠歌》序言中说,光和五年(182),樊君于阳陵县东修渠,引渭水溉田,阳陵县即阳陵邑,可证明阳陵邑位于泾河河谷地带。《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条记载:“*(左千,右干)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入渭”,说明阳陵邑不但靠近泾河,而且接近泾、渭交会之处。米家崖附近即位于此地。我们认为米家崖汉代遗址应是阳陵邑的所在地。
  ① 见《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王丕忠、张子波、孙德润《汉景帝阳陵调查简报》。
  二、阳陵陵园的勘探
  阳陵陵园内景帝陵封土呈覆斗状,平面为正方形。底部每边长160米,顶部东西长54米、南北宽55米、冢高31.8米。整个陵冢为夯土筑成。陵园的东、西、南底边正中,各有两个土阙(北边已被削平)。两阙之间为阙门。南、西两阙门保存较好。南门现在宽14米,西门现存宽12.7米。东门已被破坏,残宽19米。东阙门中间原有1米多宽的河卵石路面,直达陵冢。各阙距陵冢底边均为120米。四门外皆铺有方砖。陵园的四周,又有一条河卵石路面。
  王皇后陵底部每边长158米,顶部东西长48米、南北宽45米、高26.32米。东、西、北三面各有土阙两个(南面两阙已被削平)。各阙距陵冢底边91米。阙长36—40米、宽9米、高2米。土阙内的堆积层与阳陵相同。
  继1978年对阳陵进行考古调查、勘测后,1990年5月至1994年10月,为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开始对阳陵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1995年以来,新姐建的阳陵考古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帝陵的结构布局及陪葬墓园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和发掘,进一步了解了陵园的整体布局和规模,大致掌握了帝陵的型制,发现了一批中小型陪葬墓,发掘出土了各类文物9300余件,取得了较重要的成果。①
  经过多次勘探和测量,确切得知阳陵帝陵陵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417.5—418米(阙门中—阙门中)。四边有夯土围墙,墙宽4.00—4.20米;四墙中部均有三出阙门,四角隅无角楼之类建筑基址。陵园中部为封土堆,呈覆斗形,上小底大,底部东西长167.5米,南北长168.5米。封土顶部边长东西为63.5米,南北为56米。封土高(汉代地面距封土顶部)32.28米。封土底部四边距围墙距离大致相等,约120米。
  帝陵为“亞”字形,座西面东。墓室在封土下的中间部位,因封土堆积过厚,细部结构无法得知。帝陵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墓道部分被封土所压,只有部分超出封土。超出封土的墓道平面均为梯形,内大外小。东墓道位于封土东侧的中部,东西长69米、东端宽8米、西端宽32米,底部为13度的斜坡。南墓道位于封土的南侧中间,南北长11米、南端宽3.5米、北端宽12米。西墓道位于封土的西侧中间,长21米、西端宽5米、东端宽18米。北墓道位于封土的北侧中间、长23.1米、北端宽1.8米。南端宽17.2米。墓道内均为五花夯土,土质较坚硬,土色红褐或黄褐,夯层及夯窝均不明显。墓道之上均有3.5—12.3米的汉代及其后代堆积。
  帝陵陵园四门以内、封土以外钻探后发现从葬坑81座。其中东侧21座,南侧19座,西侧20座,北侧21座。东侧和西侧从葬坑均为东西向分布,南侧和北侧为南北向分布。四侧从葬坑与封土的距离除个别外,绝大多数为10米左右,其靠近封土的一端东西或南北形成一条直线,与封土底边平行。各坑间距最小是2米,最宽的为7米,一般均为4米左右。坑的宽度3—4米,绝大多数均在3.5米左右。最长的坑超过100米,最短的坑只有4米。坑深3米左右,坑底部距现地表7米,堆积层较厚的达12.3米。
  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位于陵园南部正中,距帝陵封土120米。该遗址由一组两座三出阙相连接构成,三出阙的平面由大小依次递减的三个长方形组成。东西面阔131.5米,南北进深分别为25.5米、17.4米和11.0米。阙门的中间为中央门道,长25.5米、宽5.5米。门道的两侧为东、西、内、外四塾,平面为长方形,南北19.8米、东西10.7米。塾外侧是主阙台,东西长27.5米,南北宽8.2米,残高6.12米。主阙台外侧是副阙台,东西长19米、南北宽4.0米,残高0.4—4.3米。主、副阙台亦为夯土筑就,土质坚硬,土色红褐。
  阳陵后陵陵园平面亦为正方形,边长347.5—350米(门中—门中)。四边亦有夯土围墙,四墙中部均有门,四角隅无角楼之类建筑基址。封土堆位于陵园中部,呈覆斗形,上小底大。后陵封土底边长度分别为东157米、南167.5米、西156米、北151米;顶部各边长度分别为东61.5米、南48米、西64米、北52.5米。封土高26.49米。封土底边距各门距离均110米。后陵型制亦为“亞”字形,座西面东。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东侧墓道最长、最宽。封土外围亦有从葬坑。
  阳陵陵园东部陪葬区发现了规模巨大,数量众多、围沟完整、排列有序的陪葬墓园群。该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东、西各有南北向壕沟一条,作为陪葬墓园区的东西界限。西侧壕沟已探明长440米,宽近8米,深6.2米。东侧壕沟长570余米,宽近40米,深10米。中部有横贯陪葬墓区的东西向道路一条(司马道),西起帝陵陵园东阙门,向东直通阳陵邑。司马道南北宽110米,东西长3500米,路土厚0.1—0.24米,路土距地面0.70米,路土中夹杂有无棱角的汉代瓦片。司马道的南北两侧排列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墓园平面多为正方形,少数为长方形。墓园内有数量不等的墓葬和陪葬坑。墓园之间又有壕沟分割。由壕沟分隔而成的陪葬墓园有16排130余座,司马道南侧16排92座,北侧6排15座。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墓园已探明了各类大中小型墓葬五千余座。实际发掘古墓葬337座,其中汉墓280座,出土各类文物5292件。
  阳陵刑徒墓地在20世纪70年初被发现,①在景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其面积达8万平方米,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奏汉之际,帝王陵墓的修建工程主要由刑徒来修筑完成。《汉书·景帝纪》曾载:“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之,许之。”②19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发现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藉,草率埋葬,均无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钳”、“釱”等类铁制刑具,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
  ① 见《文博》1999年第6期《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
  ② 见《考古》1976年第12期,秦中行《汉阳陵附近钳徒墓的发现》。
  ③ 《汉书》147页。
  三、阳陵从葬坑的发掘
  景帝陵陵园四门以内、封土以外经钻探发观从葬坑81座。①
  帝陵东侧共有21座从葬坑,位于帝陵封土的正东。其中墓道南侧11座,墓道北侧10座,均为东西向。长度5—92米不等,多数长24—60米,总长度为514.5米,坑内总面积为1643平方米。从葬坑的西部边缘南北处于一条直线上,与封土底边平行。最长的13号坑东端距东墙仅26.1米。钻探资料表明,此组坑内有骑兵、步兵、动物等各式陶俑,陶、铜、漆器等生活用具及兵器、车马器等。
  帝陵南侧共有从葬坑19座,均位于帝陵封土的正南。其中墓道东侧10座,墓道西侧9座。从葬坑均为南北向,最长的坑为27米,最短的坑为8米,从葬坑的总长度是232米,其南端距南墙91米。此组坑内的遗物尚不清楚。
  帝陵西侧共有20座从葬坑,位于帝陵封土的正西。其中墓道北侧11座,均为东西向。长度为5—100余米,一般的中型坑在35—97米之间,从葬坑总长度为657.5米,总面积2226.8平方米。20座从葬坑的东端除10号坑伸进帝陵封土以外,其余均与封土底边齐平。最长的13号坑长100米,其西端距西墙26.5米。西侧的从葬坑内已知有骑兵、步兵、动物陶俑,陶、铜、漆器等生活用具及兵器、车马器等。
  帝陵北侧共发现21座从葬坑,位于帝陵封土的正北。其中墓道东侧11座,墓道西侧10座,均为南北向。长10—95米,45—76米长的中型坑居多。总长度688.2米,总面积为2226.4平方米。从葬坑的南端东西呈直线,与封土的北边大致平行。最长的2号坑长95米,其北端距北墙22.6米。北侧坑内涵已知有各式兵器、车辆、步兵俑、生活用具等。
  为了解已钻探发现的帝陵陵园81座从葬坑的型制及内涵,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帝陵东侧第13号从葬坑东端的22米进行了试掘,结果发现了庞大的动物陶俑群。在22米的试掘方内、在从东到西的四个区间分别出土了231件陶山羊、456件陶狗、33件陶绵羊、53件小乳猪。
  同时在景帝陵陵园的外道,还发现了两个较大的从葬坑。其中陵园南区从葬坑位于景帝陵园东南、王皇后陵正南300米处。东西跨度320米,南北300米,占地范围96000平方米。该从葬坑南北向,共有14排,每排少则1个,多则6个,分布着24个俑坑。两坑之间一般相距20米,每个坑宽4米,最长的坑达291米,最短的则只有25米。坑底铺木板,四壁置枋木,上盖棚板、席子,形成一个个放置随葬品的大型地下木结构的储藏室。24个从葬坑总长度达2600米,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考古队先后对其中的9个坑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批彩绘陶俑和各种铜质、铁质兵器,以及生产工具、木车、装饰品、货币、粮食等数以万计的文物。另一个在帝陵陵园之西稍偏北,也探出同样数量、形制的24个东西向的从葬坑。虽未发掘,但从布局看,是一个和南区从葬坑对应的也会有较多储藏的从葬坑。
  199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帝陵、后陵封土及嫔妃墓四周亦进行了钻探发掘。①在帝陵封土四边共钻探出放射状排列的从葬坑86个,其长4—100米不等,宽为3—4米。近年并对东侧的11—21号从葬坑进行试掘,得知这些从葬坑内埋藏着大量的骑兵、步兵等陶俑与各类陶塑动物,以及陶、铜、漆器等生活用具和兵器、车马器等。帝陵封土东北的后陵封土略小,经勘探,在其四边初步发现从葬坑31个。在后陵之西有嫔妃陪葬墓区,其从葬坑达百余个,其中栗妃墓有大小从葬坑75个。这些大大小小的从葬坑还未进行发掘,其内涵尚难确定。
  ① 见《文博》1999年第6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
  ② 见《文物天地》2001年第1期,王兆麟、冯李国《汉阳陵——陕西九十年代的考古奇迹》。
  四、阳陵陵区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
  对阳陵进行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科学勘查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1972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发现、试掘和确定了阳陵刑徒墓地;1978年咸阳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阳陵陵园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测了帝陵、后陵、门阙、部分陪葬墓,发现了德阳庙、阳陵邑等遗址;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阳陵进行较全面的调查。1990年至1994年,为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开始对阳陵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1995年,阳陵考古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帝陵的结构布局及陪葬墓园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和发掘,进一步了解了陵园的整体布局和规模,大致掌握了帝陵的型制,发现了一批中小型陪葬墓,发掘出土各类文物9300余件,取得了丰硕成果。
  阳陵考古的一个重大收获是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各类从葬坑,大量的珍贵文物绝大部分出自这些从葬坑。从葬坑是为墓主存放在地下享用的各种物品的长方形地下建筑,而阳陵现已发现的各类从葬坑达260多个。其中有帝陵封土旁从葬坑、帝后封土旁从葬坑,嫔妃墓旁从葬坑,有帝陵陵区南从葬坑、西从葬坑,还有兵马俑坑、动物俑坑、车马坑等。
  在阳陵发掘出土的南门三出阙是目前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三出阙。这不仅首次从考古学上证实了汉代的用阙制度,还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陵园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汉代有一套成熟的用阙制度:一般的官吏只准用一对单阙;诸侯与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贵族或官吏则可用由一主阙和一子阙构成的“子母阙”;只有皇帝才可以用由一主阙和两个子阙构成的“三出阙”。尽管文献上记载汉代有三出阙,但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还从未发现唐代以前的三出阙建筑。据遗迹推定,阳陵南门是一个以5.5米宽的门道为中心的三出阙。它的东西面长达130多米,主阙台东西长约27米,南北宽约8米,残高约6米;两个子阙台东西长14米,南北宽4米。另外,在阙台的周围还环以回廊,回廊之外砌有防雨水浸蚀的鱼脊状鹅卵石散水。在两阙靠门道处各有前后两排、每排两间的门塾建筑,是当年守陵人的值班场所,也是祭陵人登记祭祀事宜,然后步入陵园的必由之路。除了已发掘出土的南门三出阙外,陵园的东西北三门也各有一处规模相当的三出阙,共同组成了举世无双的一陵四阙的三出阙建筑群。其形巍峨,其势宏大。
  阳陵已发掘出土了大批的陶俑,无论是内容的丰富多样,还是技法上的精美传神,都达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峰。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汉阳陵发现的各类陶俑都比较矮小,但其数量和品种均超过了秦俑。它们当中既有武士俑又有文官俑,既有男俑又有女俑,既有骑兵俑又有步兵俑,既有侍从奴婢俑又有乐俑舞俑。且武士英勇无敌,文官俑清平严肃;男俑威猛阳刚,女俑娇美柔情;骑兵俑高傲向前,步兵俑踏实稳重;侍从奴婢俑温顺屈从,乐俑神情专注、舞俑袖带飘飘。我们看其中的任何一件陶俑,都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这些陶俑原本都是通体彩绘,在其入葬时都是穿衣服、有胳臂的。它们的双肩均呈竖直圆形剖面,中心有圆孔,装上木制胳臂可以活动。由于长期深埋地下,其身着的衣饰、配上的木臂皆腐朽脱落了,出土时,这些陶俑便变成了无臂裸体俑,且原来的彩绘亦淡漠了许多。这些裸体陶俑身体比例适当,写实性强,已经为现代的游览者所吸引。想一想原来身着鲜艳的彩绘和衣饰、配以臂膀的陶俑,自然要比现在看到的更加漂亮和完美。另外,陵园南区从葬坑北部还发掘出二百多件女骑兵武士俑,其马为木制,俑着朱红色木质铠甲,头梳盘髻,面容娇美,骑马挎剑,飒爽英姿,它们不仅个个都是艺术精品,而且也是中国最早的女骑兵武士俑。
  阳陵既出土了大批陶俑,而且还出土了已达三千件的陶质动物俑,是我国迄今出土数量最多的动物俑群。景帝陵封土东侧13号从葬坑出土的主要是彩绘陶山羊、陶狗、陶绵羊和陶乳猪。陶山羊群分布于该坑的东部,长约7米,共有19排,每排14件左右,共计231件。分黑色和橙红色两大类。山羊身长0.40米,高0.25米。其躯体肥壮,尾巴上扬,颌下长须飘逸,神情温顺自然、善良可爱。陶狗群位于山羊西侧,区间长度亦约7米,放置彩绘陶狗28排,每排18件,共计456件。陶狗身长0.30米,高0.18米,有雌有雄。从物种上可分为狼狗和家狗两大类。颜色上可分为五种,即黄、白、黑、灰、橙红色,部分彩绘陶狗嘴唇和鼻子还涂有红色。狼狗竖耳怒目,长尾下垂。家犬短嘴小耳,尾巴上扬。陶狗均躯士粗短,丰满圆润。绵羊群位于陶狗的西部,这里出土了六排33件彩绘陶绵羊,其颜色可分为黑色和橙红色两种,身长0.41米,高0.44米。双耳略垂,腿细长,臀肥大,细尾巴,形态柔顺可亲。最南侧出土了两排53头小乳猪,其身长0.16米,高0.06米,分黑色和白色两种,乳猪竖耳,长嘴、小尾巴,生动逼真,憨态可掬。阳陵出土的陶质动物群,个个动物造型比例谐调,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特点,其模、塑、绘等工艺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
  在对景帝陵园南门阙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汉代的陶质围棋盘。这件围棋盘外观略有残损,呈不规则五角形。其残长28.5—5.7厘米、宽19.7—17厘米、厚3.6厘米。棋盘两面均为阴刻直线,有纵横线各17条,与现代围棋盘基本相似。这件围棋盘,是用当时的一块铺地砖加工制成的,盘面纵横之线刻画简略、粗糙,这说明该棋盘虽出自皇家陵园,但显然不属于皇家之物,可能是修筑阳陵的工匠或守陵人随手雕刻而成,以供自己闲暇之时娱乐所用。由此可以推断,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围棋不仅是贵族阶层的游戏,而且已流行于平民百姓之中。同时也证明,现代围棋的雏形产生的时间已经不是东汉,而是西汉甚至比西汉还要早。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