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两汉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九章 第五节 茂陵陵区勘探及其陪葬墓的发掘

阎崇东


  一、茂陵陵区勘探
  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处于兴平县东北约9公里的渭北高原上,西汉九陵中最西的一座。1962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调查和钻探。①
  茂陵封土是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状,高46.5米、顶平处东西39.5米、南北35.5米、底东西231米、南北243米(王志杰在其著作中认为:茂陵陵体,封土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米,底边长东向243米,西向238米,南向239米,北向243米②,位置基本是在陵园的正中。陵园成方形,东西430米、南北414米、园墙基宽5.8米。东、西、北三面现留于地面的门阙遗址高3米,每阙(一门两阙)平均宽9米、长38米。门的内外原附建有房子。门洞宽度是西门12米、北门16米、东门14米。陵园南墙虽被探出,但门阙遗址却被后来看陵者平整为一东西长的大平台形。
  茂陵东南217米处,有“白鹤冢”遗址,即文献记载中的“白鹤馆”。该遗址东西长39米、南北宽29米、高1.5米,为一不规整的长方形土丘。在遗址西南50多米处,曾出土过大批的玉圭。
  陵园北门外偏西110多米,北去49米处,有东西长53米、南北宽41米、高5米的长方形土丘一处。
  茂陵西北约0.5公里处,为李夫人墓。墓冢成长方形,上部土紧,截然成两段,当地老乡称为“磨子陵”(王志杰指出: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占地面积20亩。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仅次于茂陵)③。
  霍去病墓在茂陵东约1公里,今茂陵博物馆所在地。卫青墓在霍去病墓西,墓冢南北较长,平面椭圆而西北部向内弯曲。霍去病墓东南约150米处,发现一汉代地下水道,南北向,残长16.7米。
  茂陵南约0.5公里处有一冢,冢土夯筑,冢周侧有天然巨石数块,当地老乡称之为“压石冢”。冢北有汉代砖瓦残片堆积甚多。
  ① 见《考古》1964年第2期,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兴平县茂陵调查》。
  ② 王志杰《汉武帝与茂陵》92页,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③ 《汉武帝与茂陵》140页。
  二、霍去病墓及其刻石
  霍去病,是西汉武帝刘彻手下的一位有名的青年将领,“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便率领八百轻勇骑斩匈奴首虏二千余级,为冠军侯。他曾统帅军队六次出塞,大败匈奴。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气魄,浴血奋战,机敏指挥,为西汉王朝建立了丰功伟绩,并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不幸的是,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前117)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四岁。为此,“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①
  有关霍去病墓冢的情况,何汉南在《霍去病冢及石刻》一文中有过较详细的调查。②
  霍去病冢,在陕西兴平县东北约九公里地的武帝茂陵东北一千米处。靠西为卫青冢,象庐山。霍冢封土东西宽73米、南北长105米、高约25米(王志杰文中认为“霍去病墓占地面积近10亩,南北长101.5米,南面宽56.7米,北面宽58.4米,冢高18.38米”)③。1957年整修时,探知封土表层下堆有大量细沙,似为积沙葬。《史记索隐》引崔浩云“去病破昆邪于此山,故令为冢象之,以旌功也。”冢的顶上,原来比较尖削嵯峨,竖石耸列,大概就是象征祁连山的。《索隐》又引姚氏案:“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也。”④《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颜师古注亦云:“(霍去病墓)在茂陵旁,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者是也。”⑤直至今天,该冢上仍然大石遍布,形态各异,起初或者就是祁连山的模型。两千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扰动,墓冢已非原貌。以前只知道有九件石刻,1957年整修时又发现了七件,共计十六件。其中有:
  怪人,长2.22米、宽1.2米、厚0.65米,为白砂石。头大,身极短,与头略等,似左掌外放胸前正中。有称“矮人”、“熊”或“残野人”的。
  怪兽吃羊,长2.74米、宽2.2米、厚1.15米,为白砂石。头上双角为弯弧状,有说为软角,作食羊状。有人称“猛龙吃羊”。
  卧牛,长2.6米、宽1.6米、高1.20米,为细灰砂石。石色较深,因为石质砂粒均匀,故雕刻较光圆。亦有称“牯牛”的。
  人抱兽,长2.77米、宽1.72米、厚0.70米。为白砂石。刻石中人的腰部束一细带。有人称“野人抱熊”,或称“猩猩”。
  卧猪,长1.63米、宽0.62米、高0.55米。为浅灰砂石。有称“小猪”或“卧冢”。
  起马,长2.4米、宽1.5米、高1.65米,为白砂石。整个马作欲起状,故有人称“跃马”、“初起马”。
  站马,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站马腹下雕一手持弓箭、长须且仰面跼蹙的长发老者,故又有人称其为“马踏匈奴”或“马踏老人”。因长久日晒雨淋,马身石质部分剥蚀。
  卧马,长2.6米、高1.14米,为灰白砂石,砂粒较细匀。马尾为挽结状,马身石质亦有剥蚀处。
  卧虎,长2米、高0.84米,为石砂石。
  以上九件,为1957年以前就已知道的。
  卧象,长1.90米、宽1.02米、高0.69米。为灰白色细砂石。头向左偏,长鼻拖在前伏的左腿上。石刻为圆雕。
  短口鱼,长1.17米、宽0.47米、高0.58米,灰白砂石。该石为左白右青。鱼嘴向后引较短,眼在嘴后,嘴、眼清晰,作直陈状。
  长口鱼,长1.15米、宽0.42米、高0.54米,为白砂石。其脊、尾和左侧均凿齐,脊上有宽1—3厘米白色石瑕一道,由嘴、尾绕经腹部。
  獭,长1.60米、宽1.10米、高0.60米,青绿砂石,遍体有小白点丝及指尖大小的凹坑,加上云母片,在太阳光下看去,非常美丽。因这石质深绿带青,在这批石刻中最突出。该物头上有一片白石,大嘴露出六枚大牙,后有尾斜拖于地,似有左后腿卧地,右后腿因石残破不知,左前肢似有雕刻,但不清,右前肢风蚀更甚,不清。两眼较低,眼后又有两个大圆圈,不知象什么。因为头较小身大,背稍隆起,近龟形,故以前有取名为“蛙”或“蟾”的,或指獭,但蛙不能有尾及大齿。整个石刻为伏卧形。
  蝙蝠,长2.82米、宽2.30米、厚0.60米,白灰砂石。上面背部光平,只在石的一角雕出圆眼、篆书形八字鼻、半月形嘴和桃叶形耳,其它部位未加工。
  左司空刻石,长2.30米、宽2.20米、厚0.66米,灰砂石。一侧阴刻有篆书“左司空”三字,左侧上留有17个开凿的残孔痕,顶上光平,右侧未加工。
  平原刻石,长2.73米、宽1.16米、厚0.62米,灰砂石。两侧齐平,下短损右角成斜面,顶上有并排径、深各8厘米两圆孔。面上较平,中间下部阴刻有“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一行十字。末三字横读,上七字为竖行。该石为长方形,极似一方碑。
  国内外的不少专家、学者、知名人士都很注意这批石刻,从内容、形式、雕刻技术等各方面提出并讨论了它的渊源取意的各自看法。我国的传统说法,认为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在祁连山抗击匈奴的功绩,特在其墓冢上堆石象征祁连山,并雕刻各种大型动物石像置冢上,作为装饰。有人认为,该墓冢这批石刻中有十二属相中的猪、牛、马、羊等象生,所以,它应当是十二生辰。也有人认为,这些石刻正像霍光给武帝陵所埋的那些“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之类一样,只是没有武帝那么多,把活的生物改用石刻象生代替罢了。正因为这样,除“马踏匈奴”外,那些能够立的、跑的象生,都雕成睡的、卧的、爬的或挣扎的姿态,就是因为这些石刻,不是装饰艺术品,也不表示是什么十二生辰,而是象征性的生物埋藏时的状态。
  这批石刻,当创作于汉武帝元狩六年霍去病死后不久,是我国已知保存比较完好、时代最早的一组大型雕刻艺术珍品。
  马踏匈奴石刻原位于墓冢之前,历来被公认为是霍去病墓石刻群中的主题雕刻。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威武强大,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反观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于地,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屈作狼狈挣扎状。满头蓬松凌乱的须发,脸部呈惊慌失措之态,凸显其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整个作品显得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得大胆而又巧妙。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马相对比的形式,构成了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其构思超逸,其含意耐人寻味。
  卧马石刻,描绘的是一匹转战千里、久经沙场的宝马。它似乎是骠骑将军的坐骑,有着修剪得很整齐的短鬃,双耳短而尖,眼睛警觉地注视着前方,一只前蹄正在迈出,蹄尖紧扣地面,另一只蹄稍稍抬起,后腿也在用力地配合着前蹄。画面选取了战马起身时一瞬间的姿态,使人体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感觉。雕刻和勾勒让观者浮想、体味不止。
  跃马也是深得观者赞美的一件精湛的艺术品。这件石刻作者合理、科学地利用了石材,妥贴地配合了马的动作和体形。马的胸前用“分层减地”法雕凿成型,马的前面的双蹄同时跃起的姿态和角度和原石景密配合、协调一致;马头似乎又是借助原石的支撑而昂首远视,向往着厮杀的战场,一往无前,毫无留恋。浑厚的背腹、圆润的臀部,表示着是整个战马的坚强后盾和透露出永远使不完的动力。两后腿同时有力地扣地,表现出给全身以最大的支持。虽是一件石刻,感觉到的这是一匹活生生的马,一匹义无反顾的战斗的马。
  卧牛更是一件艺术精品。整个形状呈卧姿,更显得身躯肥大,粗壮有力。牛昂首缩颈,两眼平视前方,眼光中透露出安详和快乐。两耳后倾于颈,似乎在听着和谐的声符。双鼻和顺地喘嘘着,仿佛还能看到呼出的热气。大嘴微闭但却有动感,是在愉快的反刍着。脊背平展,覆以鞍垫。后臀滚圆肥硕,后腿自然着地,整个卧牛显得厚重、踏实,流露着关中老黄牛的温顺的性格,反映着三秦大地的乡土气息。卧牛让人可亲可爱。
  出现在霍去病墓的这批刻石,都是风味超逸的艺苑珍品。其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我国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国宝级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亦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们所赞仰。
  1961年。国务院公布茂陵和霍去病墓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 《史记·卫将军骡骑列传》2928—2939。
  ② 见《文博》1988年第2期。
  ③ 见《汉武帝与茂陵》123页。
  ④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2940页。
  ⑤ 《汉书》2489页。
  三、陪葬墓从葬坑的发掘
  1981年,考古工作者对茂陵东侧约2公里的1号无名冢南边60米处的一座从葬坑进行了发掘。①
  1号无名冢位于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旁,在其东还有四座并列的高大的封土堆,而1号冢最大。其南北长95米、东西宽64米、高22米。因该封土堆形似羊头,南部高大,北部低小,老乡称其为“羊头冢”。经勘探和调查,得知周围尚有38个坑和4座墓葬。发掘的是1号无名冢的1号从葬坑。
  该从葬坑是带过洞的方形洞穴坑室,平面呈“凸”字形,全长4.15米。坑口上部已被破坏,坑深3.2米、坑口长1.2米。过洞长1.22米、宽0.85米、高0.8米。坑原为弧形顶,已坍塌。坑室用1.5厘米厚的木板封门,门向北,过洞底部比坑室高出45厘米。坑室南北长2.45米、东西宽2.3米、高1.95米。坑室亦为弧形顶,已坍塌。底部北高南低,略有坡度。可以看出原来是由北向南开凿的。
  坑内从葬物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以铜器数量为最多,其次有铁器、漆器、铅器等。有实用器物,也有明器。东侧除一件铜钟外,其余都是车和驾车的铜马、木马等明器;西侧南部陈放的全是实用铜器;北部是漆器。过洞口与坑口底部放置四件木马,已朽毁,仅余铜马衔镳,另有漆耳杯的铜耳。过洞的东西两壁各开一个小龛,西壁龛内置一铁槽,也是明器。槽上拴两匹木制小马,马已朽,仅存铜衔镳。东壁龛内亦如此。坑室中部放置很多明器,多为铜当卢、衔镳、帽钉等。
  坑内出土的文物有铜器、铁器、漆器、车马器等。
  铜器中有不少器物鎏金、鎏银和错金银。多数器物刻有铭文,记载器物名称、高度、重量、容量、产地、制作或购买年月等。其中有鎏金铜马一件,鎏金银竹节熏炉一件(见“出土文物选萃”一节)。另有一鎏金熏炉,形体较小。还有钟、提链炉、温手炉、锭(灯)、鼎、温酒樽、斗、盆、刀各一件,温手炉承盘两件,甗一套,温酒器两套,銚两件,臼两件,虎镇四件,帽钉十二枚。以上这些铜器,在较大的器物上多刻含有“阳信家”三字的数量不等的铭文。
  铁器中暖炉一件,槽一件,剑一件。剑身较细,中脊稍高,无剑格,残长29厘米、宽1.5厘米。
  漆器均残,有的只残留一些漆皮或银、铜质的附件及饰物。从残存的漆皮、漆片和金属附饰观察,有木胎和夹纻胎。铜饰构件都为鎏金或鎏银。能辨认出其器形的有案三件、蹄形案足一件、觞六套十二件、盆一件。
  车马器除鎏金铜马外,出土一辆小车和十匹小马,均为漆木质,外髹黑、红、白漆。马、车箱、辕、衡等木质部分已朽。残留金属小车器、马饰等有十九种一百二十一件。其中有车*(上车,下口)一对、铜泡三件、盖弓帽二十二件、铜环三十五件、当卢七件、铜衔镳十副。此外还有管络饰、铜泡、银马饰、铜带扣三十多件。六博筹十枚,铅质,长8.8厘米、宽0.5厘米、厚0.15厘米。
  出土的铜器中,其中大部分保存完好,而且其中有十六件铭刻有明确的度量衡数(即长度、容量、重量)。正因为如此,从其量值中换算出西汉一尺合今23.062厘米;一升合今201.400毫升;一斤合今242.06克。
  根据出土地点、从葬的文物等分析,一号无名冢当是武帝茂陵的陪葬墓,墓主应是皇家眷属或朝廷重臣。
  ① 见《文物》1982年第9期,咸阳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