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两汉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九章 第七节 杜陵陵园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阎崇东


  一、杜陵的调查与发掘
  1.杜陵的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陵工作队于1982—1983年期间对杜陵开展了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①
  西汉宣帝刘询的杜陵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镇南。陵区范围向南和东南至长安县大兆乡东伍村和甘寨村,东到浐河西岸,北至马腾空村,西至三兆镇,其间东西3公里、南北4公里。
  杜陵陵墓封土为覆斗形,现存高29米,底和顶平面均为方形,底每边长175米、顶每边长50米,封土夯筑。陵墓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墓道均为夯筑。四条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墓道平面为梯形,底部为斜坡状。地面以上已无杜陵陵园的墙垣遗迹。经钻探了解,陵园为方形,每边墙垣长430米、墙基宽8—10米。陵墓居陵园中央。陵园每面墙垣中部各辟一门,门址宽约85米左右。
  宣帝王皇后陵在杜陵东南575米。其封土亦呈覆斗形,高24米。封土底部和顶部基本为方形,底边每面长145—150米、顶边每面长45米。陵园每面墙垣长330—335米、墙基宽3.4—3.7米。封土居陵园中央,陵园四面墙垣中部各辟一门。
  杜陵陪葬墓分布在杜陵东部和北部,尤以杜陵东南分布最为集中。现存有封土的陪葬墓计59个。
  ① 见《考古》1984年第10期《1982—1983年西汉杜陵的考古工作收获》。
  2.杜陵陵园东门遗址和王皇后陵东门遗址的发掘
  杜陵陵园东门遗址位于杜陵陵墓以东110米,门址的门道与陵墓东墓道相对。东门遗址地层堆积为三层:第一层为农耕土,厚20—40厘米;第二层为扰土,厚5—83厘米,出土少量近代砖块、瓷片以及汉代砖瓦;第三层,为东门建筑物废弃后的堆积,厚10—60厘米。
  东门遗址南北宽84.24米、东西进深20.57米。门址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
  门道在门址中部,南北宽13.20米。门道南北各一门墩,其与左右塾夯台相连。门墩为一长方形夯台,南北长3.3米、东西宽1.83米。门墩将门道分为内外相同的两部分。门墩四角各有一柱槽,部分柱槽下柱础石尚存。础石面磨光,其面略高于门道地面。门道地面全部铺砖。在门墩东、西两边各有一对圆形柱槽,柱槽与门墩东西相距均为5.64米。每对柱槽间南北距6.92米。
  门道两旁有形制相同的夯土台,当为文献记载的两塾台。以南塾遗址为例,夯台东西15.3米、南北9.75米、现存厚0.5米。在塾的东西居中位置有一南北向隔墙遗迹,分塾为东西两部分,前、后塾大小基本相同。在南塾夯台与右配廊隔墙相连接处,即南塾东塾西南角和南塾西塾的东南角各开一掖门,这是进入塾内的惟一通道。两塾台的四壁均有壁柱,壁柱下一般均有柱础石。
  两塾台东西为廊,东、西廊形制基本相同。以南塾西廊为例,南北长14.25米、东西宽1.03米,廊地面呈斜坡状,方砖铺地。廊道外为卵石散水,宽1米。北熟的北廊和南塾的南廊形制相近,南北对称分布。北塾北边和南塾南边分为东、西配廊,形制亦相同。
  东门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砖瓦建筑材料。其中砖有方砖、长方砖和长条砖;板瓦表面为粗绳纹,内为素面;筒瓦表面为直绳纹,内为布纹;出土瓦当中绝大多数为文字瓦当,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门址内还出土了铁环、铁钉,铁刀、铁臿、铁钎和五铢钱等。
  王皇后陵东门遗址①位于其封土以东86.5米处,距陵园东南角和东北角各133.22米。该遗址地层堆积情况和杜陵相差无几。门址面阔68.55米、进深19.2米,其形制与杜陵园东门址基本相同,亦由隧、塾和配廊组成。
  隧居门址中央,宽10.68米、长15.71米。隧中央的两边各有一门墩与南北塾相连。二门墩形制、大小相同,相距5.6米。门墩为长方形,夯筑,南北2.5米、东西1.9米、高0.43米。门墩四角各有一转角柱槽。二门墩将隧分为形制、大小相同的内外两部分。隧中央的通道宽5.6米、长15.71米,通道之上未见铺砖遗迹。隧内外两端(西东),南北两侧均置卵石散水。
  二塾形制、大小相同,基址均为夯筑。以北塾为例,夯土台基东西13.65米、南北8.5米、高0.53—0.68米、基址夯土厚2.5米。二塾四壁置壁柱,壁柱底部置础石,础石以青绿色砂岩制作。
  二塾前后置廊,其形制、大小相同。后廊(即西廊)遗迹保存较好,长29.38米、宽1.02米。廊道铺砖。廊道由里向外呈斜坡状,里陡外缓。两塾的北廊和南廊的形制、大小相同,对称分布于两边。以南塾南廊为例,它被配廊及其隔墙分为东西两部分,它们分别为右外塾和右内塾的南廊,二者形制、大小一样,对称分布于配廊隔墙两边。同宣帝陵东门一样,左右内外塾亦各有一便门,位置相同。四个便门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一般进深为2—2.04米、宽0.64—0.76米。二塾与二配廊相连,南北配廊对称分布于南北塾两边,大小、形制相同。以北配廊为例,长19.5米、宽7米。
  王皇后陵园东门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是砖、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砖、瓦的形制与杜陵园东门遗址出土的相同。这里出土的“长乐未央”和“长生无极”文字瓦当中,以后者居多,此外还出土了一些云纹瓦当。
  ① 见《考古》1991年第12期《1984—1985年西汉宣帝杜陵的考古工作收获》。
  二、杜陵建筑遗址的发掘
  1.1号建筑遗址的发掘
  1号建筑遗址位于杜陵东南187米,遗址已被严重破坏。地层堆积情况:第一层,农耕土,厚10—30厘米;第二层,扰土,厚7—75厘米;第三层,1号建筑倒塌后堆积,厚30—60厘米。
  夯土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1.2米、南北宽29.6米,现存夯台仅高出廊地面10—25厘米。台基东边有三处壁柱遗迹,其中与东门门道西边相交处有两处壁柱遗迹,另一壁柱遗迹北距台基东北角4.8米处,三处壁柱柱槽底部均有残碎础石。台基南边和西边也有几处柱槽遗迹。
  台基四周为廊,廊宽一般为2.1米。东、西廊长均为55.4米,南、北廊长均为33.8米。廊地面铺方砖。廊外为卵石散水,一般宽1米。散水外沿线砖以外又铺设一排方砖。
  1号建筑遗址南北各三个门;东西各一门,每门又分为左右门道。南面三门,可称东阶、中阶和西阶。三阶形制基本相同,一般阶宽4米、长1.75米,阶的通道地面呈斜坡状。北面三门,亦可称东阶、中阶和西阶。三阶形制基本相同,一般阶宽4.12—4.25米、长1.9米,阶的通道地面呈斜坡状,铺设方砖。东西门址形制基本相同。现以西门址为例说明:门址东西长10.38米、南北宽0.95米。门道中间有隔墙,墙东西长10.2米、南北宽0.95米。隔墙西端突出,呈“凸”字形,突出部分南北两边各有一柱槽,南边柱槽下柱础石尚存。隔墙夯筑,墙将西门分为左右门道。西门左门道(或称南门道),包括通道、廊和散水。通道东西长10.38米、南北宽2.9米。通道地面,东、西两端为平面,中部为斜坡。地面铺砖。左门道通道南边为廊,廊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5米。廊地面铺砖。廊南为卵石散水,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7米。
  1号建筑遗址所发现的遗物甚少,主要遗物为砖、瓦建筑材料,其形制、大小与东门遗址遗物相同。除此之外,与建筑物有关的遗物有鎏金铜构件、八棱形铜*(左木,右质)、铁钉等,其他遗物还有铁铤铜镞、铁镞和大泉五十、货泉等。
  西汉帝陵的寝、便殿方位不见文献记载。而据《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古今注》文字载,东汉帝陵的寝殿大多在陵东。东汉帝陵的这种布局肯定要受西汉的影响。今1号遗址在杜陵东南,对照其形制、布局,该遗址应为杜陵陵园寝殿一类建筑。
  2.5号建筑遗址的发掘
  5号遗址位于杜陵园东南,西邻1号遗址。其地层堆积情况和1号遗址基本相同。5号遗址东、南、北三面筑墙,西面置廊,构成一组院落,其范围东西87米、南北119.7米。院落东、西、南三面置门。
  院落东墙现存长122米、宽1.5米、高0.22—0.35米。南墙长71.6米、宽1.3米、高0.89米,其东端距东墙15.4米处向南折拐。北墙则利用了杜陵园南墙中南门以东的一段,长87米、宽6米。
  东门一座,位于5号遗址东北角以南46米,门道辟于东墙之上,门宽2.25米、进深1.5米。南门面阔9.88米、进深5.8米,门址中间为门道。西门面阔12.5米、进深11.5米,门址由门道及其两边的檐廊和散水组成。
  5号遗址是一组多功能的建筑,它由堂、室和院子三组建筑群组成。室和堂两组建筑群东西并列于院子建筑群南部,其间有东西向夯土墙和廊道将前二者与后者分隔开。5号遗址中的主要建筑物是堂和室,堂又是该遗址中的主体建筑。堂、室和院子,既是彼此相关连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体。
  以堂为主的建筑群,位于5号遗址西部,它们北与院子建筑群的西部有一东西向廊道和夯土墙分开,东邻以室为主的建筑群,南至该遗址南墙,其范围南北58米、东西29.1米。这组建筑群中包括殿堂一座、院子三个、房屋一套两座。室与殿堂两组建筑群之间有一条南北向长廊将二者隔开。
  室的房屋建筑群位于5号遗址东南部,其范围南北58米、东西31.4米,包括三套房屋、四座院子和三座庭院。
  5号遗址的院落建筑分布在其北部,主要包括三座院子、一座房子和一个庭院。这一建筑群东西53.7米、南北12.5米。
  5号遗址不仅地面之上建筑多种多样,地下还有构筑复杂的排水设施。其排水系统是由西向东排水,向东可分为两支,一支流向东北,另一支流向东南。排水设施中包括了保存较好的排水管道和地漏。
  5号遗址中还在房内发现三座窖穴,其大小、形制相近。三个窖穴之内均出土了动物骨头,经鉴定有牛、羊、猪、狗、鳖、鸭、鹅等。
  5号遗址出土的遗物按其质料可分为陶器、铁器、铜器等。陶器中以建筑材料出土数量最多。砖包括有方砖、长方砖、长条砖和券砖、斜边砖、空心砖等。出土的完整瓦当达144件,均为“长乐未央”文字瓦当。出土的门臼多以汉砖制成。陶容器有罐、盆、壶、瓮等。其它陶器还有纺轮、弹丸等。铁器包括有钉、箍、链索、扁钩、环首钩、门栓、环、釜、扦、铲、犁铧、锸、锄、镰、锛、凿、剑、刀、矛、镞、甲片和车马器等三十余种。铜器有建筑物上使用的铜构件——铜箍,有各种日用器物的零部件,如博山炉盖、器物的提环、器座,漆器上的铺首、口沿铜饰等,还有武器、车马器及其他器物。五号遗址内还出土有许多种汉代钱币,如四铢半两、五铢、鎏金五铢、小五铢、大泉五士、货泉、契刀、带柄刀币、铁钱和压胜钱等。
  据文献记载,寝殿为“陵上正殿”,便殿应位于“寝侧”。而5号遗址在1号遗址东侧,1号遗址为寝殿,那么5号遗址当为便殿。再则,便殿应具备三种功能:一为“休息闲宴之处”;二是需保存皇帝生前的用器衣物;三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这就决定便殿的建筑布局结构应该是由小型殿堂、储藏室、居室和庭院等多种类型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体。而5号遗址所反映的用途和便殿的功能是一致的。因此,5号遗址应属于杜陵便殿遗址。
  3.6号建筑遗址的发掘
  6号遗址位于王皇后陵园西南,遗址范围东西82米、南北92米,西、南、北三面筑墙,东面置廊。北墙利用了王皇后陵园南墙西段。东、西、南三面辟门。西门位于西墙中央,门址面阔10.8米、进深7.2米,门道南北西侧为檐廊与散水。东门辟于6号遗址东边的南北廊之上,其形制、大小与西门相同,二者对称分布于6号遗址主体建筑——殿堂东、西两边,南门北对殿堂,门址的夯土基址东西24米、南北7米。
  6号遗址的殿堂位于其中央,距该遗址南、北墙各18米,与东、西门各距4米。殿堂东西54米、南北34.71米,中部台基东西39.6米、南北27.16米、现存高0.39—0.52米。台基夯筑,夯土厚2.2米。台基四面置壁柱,柱槽截面方形,边长20厘米,壁柱础石为暗础。台基四壁的处理是:先在夯土墙壁上抹一层麦稭泥,再于其上抹一层麦糠泥,最后于其表面施白垩,四壁呈白色。台基四周置回廊,回廊之外置卵石散水。
  殿堂四面辟门,东、西、南面各一门,北门设东、西二阶。东、西门较南、北门规模大。东、西门对称分布于殿堂东西两边,二者形制、大小相近。殿堂东门与6号遗址东门东西相对,其间以素面方砖铺地。殿堂东门基本位于台基东壁中央。门址由门道、南北檐廊及其散水组成。门址面阔10.65米、进深7.15米,门道宽6.8米。门道分为南、北二通道,二通道均由平道和坡道组成,平道在里,坡道在外。门道两边对称分布着檐廊。南北檐廊的外侧均置卵石散水,对称分布,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殿堂西门与6号遗址西门相对,其间有三条砖铺道,中间一条宽6.2米,两边两条分布于南、北,每条宽2.35米。门址面阔13.3米、进深7.15米、门道宽6.65米。门道亦分南北二通道。二通道的坡道之上均发现大量炭灰,推测原来其上置木阶,但其级数已难究明。亦有南北檐廊,檐廊外为卵石散水。殿堂南门位于南壁正中。门址面阔2.75米、进深3.5米。有台阶四级,每级台阶长2.75米,第一级宽2.4米,其余三级各宽0.35米。此门与6号遗址南门南北相对,其间有东西并列的三条道相连,三条道均为素面方砖铺地。中道正对殿堂南门,与南门同宽。东、西二条各宽1.5米。殿堂北门位于北壁正中,设东、西二阶,东、西阶间距15.7米。二阶对称分布,形制、尺寸相同。以西阶为例,其面阔2.7米、进深3.45米,门道从外向里由三级台阶和平道组成。三级台阶,自北向南(即由下向上)每级台阶各长2.7米、宽0.3米、高0.2米,台阶之上置几何纹空心砖。平道东西2.45米、南北2.55米。平道与门道台阶西壁在同一南北线上,平道东壁比台阶东壁向西移入0.34米,形成了一个与第三级台阶在同一平面的二层台。东阶与西阶对称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两边。
  6号遗址出土的遗物只有砖、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砖、瓦的形制与杜陵东门遗址出土的相同。出土的瓦当主要为“长乐未央”和“长生无极”文字瓦当,也有少量云纹瓦当。遗址内出土了石圭和石璧各1件。铁器包括钉、钩、镦。铜器有圆筒形器、镜、镞、盖弓帽和车辖等。
  西汉帝陵之中,不但皇帝陵有一套包括寝殿和便殿的寝园建筑物,与皇帝合葬的皇后陵墓也各有一套这样的建筑物。而6号遗址恰好就是距皇后陵最近而规模又最大的建筑,从其地望、规模和平面布局、形制等方面看,该遗址应为王皇后陵的寝殿所在。
  三、杜陵陪葬坑的发掘
  1.1号陪葬坑的发掘
  1号陪葬坑在杜陵北637米,位于三兆村南的塬坡之上。坑道位于陪葬坑东部,呈斜坡状,东西斜面长16.3米、宽0.9米。坑道路面有平面、台阶和斜面三种形式。坑道西端与陪葬坑主室相连接处有门道,并有由木板搭成的木门。陪葬坑由主室和车室组成,它们均在同一不规则的、近似方形的竖穴内。坑最宽处东西12.7米、南北11.2米,坑底距地表5.54米。主室底部东西8.7米、南北8.4米。车室底部东西2.35米、南北3.2米。
  主室在车室西北,竖穴底部平铺东西向木板,底板下有南北向四根枕木支撑,枕木置于生土内挖好的凹槽中。坑的四壁亦以木板砌置,壁板上架棚木,形似椁室,也就是主室。主室底板共26块。主室南壁壁板东西长10.5米,其东部构成车室南壁。北壁壁板东西长8.3米,东壁壁板南北长亦为8.3米,西壁壁板南北长8.17米。主室东北、西北、西南角和车室东南角均有竖放木柱,用于连接四壁壁板,木柱与壁板同高。主室顶部为东西向棚木,东西长8.5米,呈东高西低状,共25块木板。主室又分为中厢和东、西、南、北四个边厢,五个厢均以木板砌制的木壁分隔开。
  东室在主室东南,南北长3.2米、东西宽2.35米、高2.75米。车室南壁即主室南壁向东延长部分,西壁即主室东壁的南部。车室底部铺设东西向木板11块,底板置于两根南北向枕木之上。
  主室中厢出土器物有陶俑,均为站立男俑,裸体,无双臂,双肩外侧面留有小圆孔,为插放双臂之处。陶俑遍饰白衣,腿部和头部有黑、红彩绘。高56厘米。有的陶俑还带有铁戟,柲已朽,仅余部分残迹。有的陶俑腹前有小铜带钩,可能陶俑身上原来著帛衣。还有的陶俑身上系有小五铢钱。同时出土的还有铁戟、铁矛、铁剑、铜带钩、小五铢钱、铜镞、铜量器、小铜洗和一些陶器。四个边厢内出土的遗物主要为漆盒,但保存甚差,漆器附近大多分布有鎏金小铜环。还有一些和中厢相同的陶俑。在东边厢还出土地了四枚金饼,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每个重83克。
  车室内有两辆明器木车,二车叠落在一起,保存甚差。两辆车均为单辕、木质髹漆彩绘车。车厢上有圆形车伞。从残存部分可以看出,车轴长78厘米、辕长144厘米、辐长28厘米、舆长33厘米、宽49厘米。车室内出土的兵器有铁剑、斧、铜镞、弩机、承弓器等。还有一些车马器的附件。
  2.4号陪葬坑的发掘
  4号陪葬坑位于杜陵以北,东距1号陪葬坑130米。该坑是一座附斜坡坑道的长方形竖穴陪葬坑。坑道位于坑室东边,坡度50度,坡长5.86米、水平距离3.98米。坑道东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5米、南北宽1.4米,自东向西有十级台阶。
  坑室平面为长方形,上口宽4.2米、南北二壁长分别为8.5米与8.7米。坑口至坑底深4.4米。坑室上下和四壁砌置木板,顶板和底板皆平行排列拚接而成,四壁板用两块木板边搭榫相接。四壁壁板均分为内外两层。木构坑室内长6.64米、宽2.8米、高0.78米。木料均为松木。坑室底部平铺南北向木板,东西二十六块。底板下南、北各置一根东西向枕木,枕木置于坑室底部生土中挖好的凹槽内。坑室四壁壁板中,东壁与西壁、南壁与北壁的结构相同。坑室顶板由南北向放置、东西排列的二十四块木板构成,顶板直接架于南、北壁内层壁板的上端,顶板南、北两端分别与南、北二壁外层壁板呈“丁”字相交。顶板东西两边木板分别顶住东西壁内层壁板。
  4号陪葬坑被盗严重,其中的遗物所存无几。其中清理出土了较完整的陶俑9个,铜带钩3件,铜环1个,铜镦2个和小五铢8枚。此外还有一些铁戟残块。上述遗物的形制、大小与1号陪葬坑出土的同类遗物相同。
  4号陪葬坑内还出土了一枚残铜印章,长方形,桥形钮,印章通高0.95厘米、长0.9厘米、宽0.55厘米,印文为阴刻篆书“大仓”。大仓系官署名,为公用印章。西汉齐国故地今山东曾出有传世的“齐大仓印”和“大仓”等西汉王国官印封泥。西汉的王国百官设置,名称仿效中央政府。“大仓”即“太仓”。太仓令为大司农属官,主持收受郡国漕粮,同时也参预帝陵的营筑。4号陪葬坑“大仓”印的出土,也证实了文献记载。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