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两汉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九章 第八节 渭陵的调查①

阎崇东


  渭陵位于今咸阳市周陵乡新庄村南。毕沅曾立碑将此定为汉昭帝平陵,是缺乏根据的。渭陵冢呈覆斗形,底边东西162米、南北164米,顶边长约50米、高29米。顶部已塌陷成面积20×20米大小、深约2米的坑。陵的东、南、西三面尚残存阙门,与陵冢底边正中相对。土阙距冢120米,长36米、宽约10米左右,残高约2米。两土阙相距17米,其中间为门道。
  据文献记载,从渭陵开始,西汉朝庭不再在陵旁设置陵邑。今考古工作者在陵区踏查,并没有发现陵邑的存在,看来实际情况和史书记载是相符的。
  根据《汉书》记载,汉元帝皇后合葬渭陵者有二:其一,孝元傅皇后,定陶恭王之母,汉哀帝祖母;其二,孝元王皇后,成帝之母,王莽之姑母。渭陵东北约300米处,有一片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的高地,明显是被削掉的墓冢的残存。当地群众叫塌陵。墓冢底部夯土层暴露清楚,东西两个土阙突起隐约可见。这应是合葬渭陵的傅皇后陵。哀帝崩、王莽执政时,始则奏贬傅太后为定陶共王母。“元始五年,莽复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以葬,不应礼。礼有改葬,请发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消灭,徙共王母及丁姬归定陶,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复其故。’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复发。莽固争之,太后诏曰:‘因故棺为致椁作冢,祠以太牢。’谒者护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②看傅太后陵被削现状,与史书记载是相吻合的。
  渭陵西360米、北180米,与傅皇后陵东西对称,有一冢亦为覆斗形,底边长85米、顶边长30米、高约17米,顶部下陷。其旁土阙残长30余米、宽9米。两土阙相距15米。土阙距陵冢140米。此冢封土较其他汉皇陵低,但阙门距封土距离长,其陵园范围超过了其他皇后陵。从该墓的封土形制,和陵园内土阙中残存的“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和云纹瓦当看,此冢属汉陵无疑。毕沅曾将此冢定为“周康王陵”,实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王皇后饷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王莽篡位,更命为新室文母,“年八十四,建国五年二月癸丑崩,三月乙酉,合葬渭陵。”③文献记载明确说明王皇后是合葬渭陵的。之所以在渭陵西北,那是因为傅皇后在此前已早建陵在渭陵东北的原因,尽管后来被王莽削平。
  渭陵东北500米左右,有一墓葬群,原来东西4行,每行7个,共28个,当地群众叫做“二十八宿墓”。《咸阳县志》称为“七妃墓”。现存墓冢仅12个。墓冢东西相距20米、南北相距70余米,冢底边长20米左右。从汉代陵制、方位和近年在此出土的瓦当、筒瓦和花纹砖来看,这里无疑为渭陵的陪葬墓区。我们知道,西汉末年的王凤即汉成帝刘骜之舅父,与王皇后同母,而王氏之兴自王凤始。《汉书》载:“凤薨,天子临吊赠宠,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自长安至渭陵,谥曰敬成侯。”④椐此,王凤是葬在渭陵的陪葬墓区。王氏家族的墓地,似也应在此。《汉书·王莽传》还记载:“(地皇二年正月)莽妻死,谥曰孝睦皇后,葬渭陵长寿园西,令永侍文母,名陵曰亿年。”⑤而在渭陵附近,曾出土有“亿年无疆”、“永奉无疆”文字瓦当,当为“亿年陵”之遗物。
  渭陵北300余米处,从地面暴露的夯土和砖瓦遗存看,这里有一片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的汉代建筑遗址。在此遗址附近,1966—1976年期间,曾陆续发现了一批汉代玉雕和其他文物,其中有玉奔马、玉熊、玉雁、玉狮、玉辟邪等五件。同一地层还出土有一个玉俑头像、一件线刻鎏金铜鼎、两件鎏金编钟。1976年咸阳市博物馆曾对这里进行过调查清理。在清理中,耕地下面发现有瓦砾堆积、墙基及平铺方砖的居住面、路面等遗迹。另有“长生无级”、“长乐未央”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多件。其中当面直径最大者有20厘米,方砖纹样有回纹和櫺形纹。并在由此往东40米处,还发现过大面积方砖铺地的地面。《汉书·韦贤传》文中云:“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⑥所以,“陵旁立庙”应为西汉时期的固定的礼制。而元帝庙号长寿,平帝元始四年,尊元帝庙号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但当王莽执政后,“改号太后为新室文母,绝之于汉,不令得体元帝。堕坏孝元庙,更为文母太后起庙,独置孝元庙故殿以为文母篹食堂,既成,名曰长寿宫。以太后在,故未谓之庙。”⑦今渭陵北这片建筑遗址,当为立于渭陵之旁的庙,即长寿宫的所在地。
  ① 见《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李宏涛、王丕忠《汉元帝渭陵调查记》。
  ② 《汉书·外戚传》4003页。
  ③ 《汉书·元后传》4035页。
  ④ 《汉书·元后传》4024—4025页。
  ⑤ 《汉书·王莽传》4165页。
  ⑥ 《汉书》3115页。
  ⑦ 《汉书》4034页。
  

两汉帝陵/阎崇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