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弘哉长陵
韩养民
长陵是汉代创业之君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和原配夫人、汉代第一个皇后吕雉(前241—前180)的合葬陵墓。该墓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三义村附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附近的杨家嘴和杨家湾等地曾出土过“长陵西神”“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等文字瓦当,从出土的地点看,应是长陵陵园建筑遗物,证实这两个大冢为汉长陵无疑。
1.深谋远虑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丰乡人。刘邦自幼不喜耕稼,专好浪游。及长,秉性不改,终日游荡,不务生产,结交朋友,好吃赖做,被父斥为无赖。幸好交友,谋划了一亭长职务,判断乡里狱讼。又与沛县县吏萧何、曹参、夏侯婴等友善。
秦始皇末年,令各郡县送刑徒至骊山,筑秦始皇陵。刘邦以亭长之职为沛县送刑徒西行。不料未出沛县境,刑徒多逃亡。刘邦见势不妙,与壮士10多人,逃至芒、*(左石右易)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起兵,传檄四方。刘邦闻讯,与萧何、曹参、狗屠樊哙、吹鼓手周勃等起兵沛县,响应陈胜,称为沛公。次年,刘邦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号楚怀王,都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后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秦大将章邯围赵地邯郸(今河北邯郸),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又遣刘邦西行伐秦,且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王之。”秦二世三年(前206),刘邦率兵首先攻入秦都咸阳,推翻秦王朝,废除秦苛法,与秦人约法三章,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今西安市东),遣军守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不久,项羽兵破函谷关,进军新丰鸿门(今临潼县新丰镇西)。刘邦至鸿门,与项羽相会,几遭被杀之险。项羽佯尊怀王为义帝,迁江南。后使人杀义帝于江中。他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刘邦为汉王,据巴、蜀、汉中,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刘邦以萧何为丞相,拜韩信为大将,与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战争”。汉王刘邦到了南郑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关中,东进洛阳,为义帝发丧,讨伐项羽。此时,汉王趾高气扬,雄心勃勃,亲率56万人马,浩浩荡荡东进,杀向彭城。不料项羽从齐地亲自率3万精骑人马狂杀而来,大破汉军。汉军死伤无数,睢水为之不流。刘邦乘间脱围,觅路急奔,狼狈逃走,其父与妻吕氏都作楚军俘虏。汉王四年(前203),项羽粮尽,与汉议和,以鸿沟(从荥阳北东流向开封,南流至淮阳入颍水)为界,西属汉,东属楚。次年,刘邦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市东南),项羽四面楚歌,兵败自刎。之后,刘邦即位于洛阳,用齐人娄敬言,定都长安。
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承袭秦制,建立三公九卿制,翦灭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与此同时,立同姓王,迁徙六国贵族、富豪于关中,以加强控制;实施重农抑商,制《汉律》九章,定军法,定朝仪,使汉初社会逐步稳定。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十月,平定英布之乱,回师途中返回故里,衣锦还乡,大摆酒宴,与故乡父老欢饮,席间慷慨而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后世称此歌为《大风歌》。汉高祖这首歌是触景生情,吟咏成篇,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全然是真情的自然倾诉。既为胜利而心怀喜悦,踌躇满志,溢于言表,又心怀隐忧之意。隋人王通在《文中子·周公篇》中云:“《大风》安不忘危,其霸心犹存!”
鲁迅曾说:“中国开国皇帝都有些流氓气。”汉高祖就是如此,未起兵前“好酒色”,常常呼朋引伴喝酒作乐,没钱则赖账,欠债不还。起兵之后,看不起儒生。常以“儒冠为溺器”,及至定都长安后,依然如此。一次,善言的陆贾在他面前谈论《诗》、《书》,他信口就骂:“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得十分干脆:“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乎?”说得汉高祖无言以对。此时,陆贾趁机给汉高祖讲了一通打天下与治天下不同,治天下必须以仁义道德为先的道理。汉高祖似有感悟,让陆贾把他想说的话全部写出来,陆贾便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汉高祖无不称善,左右无不欢呼,汉高祖赐其书名为《新语》。
汉高祖从故乡沛县返京途中,绕道去了曲阜,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从而开中国历史上皇帝祭孔之先河。汉高祖此番不辞劳苦祭祀孔子的举动,看来无疑是陆贾的《新语》起了启蒙作用。
汉高祖尽管对儒生的看法有所感悟,只是好景不长,他返回长安后,疾病缠身,不久病死于长乐宫,葬长陵,上尊号“高皇帝”。故乡人为他立庙,常令120名儿童演奏《大风歌》,以资纪念。
汉高祖一生,深谋远虑,善于用人。远在楚汉相争之时,就能把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联合起来,做到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力量由弱变强,终于战胜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从而使刘汉王朝的旗帜在长安城楼飘扬。汉高祖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在安排善后事宜。当他病危之时,召吕后嘱咐后事。吕后问道:“陛下百岁后,萧想过若老,何人可代?”高祖道:“莫若曹参。”吕后又问道:“曹参亦老,此后当由何人可代?”高祖道:“王陵可用。但陵为人愚直,不可独当一面,须用陈平相助。陈平智力有余,厚重不足,最好兼用周勃。周勃朴实少文,欲安刘氏,非勃不可。”吕后还要再问后人,高祖叹道:“后事恐非汝等所能知了。”
此后,越数日,高祖长眠于长乐宫,享年六十有二。
汉高祖死后葬长陵。长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三义村北。《汉书·地理志》载:“长陵,高帝置。”可见,汉高祖生前已为自己选址,修建陵墓,找到自己的归宿。也许这个陵墓的工程设计、施工主持者,就是他的同乡、为汉期创立屡建功勋的萧何等人。
长陵封土为夯筑覆斗形,底部东西153米,南北135米,顶部东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封土底边距陵园西墙、北墙、南墙分别为80米、400米、350米。
长陵的礼制建筑,有高园便殿等。高园便殿亦称高园殿,是寝园中一组建筑群。建元六年(前135),“高园便殿”发生火灾。除高园殿外,还有高庙。汉初高庙在长安城内,占地六顷多,曾在长安遗址内出土“高庙万世”文字瓦当,成为高庙遗物无疑。
2.吕后陵
吕后(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汉高祖刘邦为沛县泗水亭长时,与吕公相识,吕公以刘邦相貌不凡,将女儿嫁给刘邦。楚汉战争中,吕氏被俘,垓下之战前夕,送归刘邦。汉高祖即位后,被封为皇后。之后,佐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
汉高祖生前,溺爱戚夫人,拟立戚夫人所生之子如意为太子,因群臣反对而罢。及刘邦死,惠帝立,吕氏为太后。太后便将戚夫人驱入永巷,断其手足,挖出眼珠,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投入厕中,称为“人彘”,遂召惠帝看“人彘”,惠帝见后不禁失声大哭,惊忧成疾,派吏传话给吕太后说:“此事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复治天下!”此后,终日纵情酒色,无心理朝政。
前188年,惠帝英年早逝,立惠帝养子刘恭为帝。吕氏临朝称制。不久,又杀刘恭,立恒山王刘义(弘)为帝,仍临朝称制。
昔日汉高祖刘邦与大臣立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及高祖死,首先背约者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皇后吕氏。她称制后,分封吕家亲族侄吕台为吕王,吕台弟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又封诸吕六人为列侯。与此同时,夺太尉周勃兵权,罢免右丞相王陵,刘汉王朝成了吕氏的天下。
为了吕氏政权长治久安,在分封诸吕为王之时,令吕刘再度联姻,将诸吕氏女嫁为刘氏诸王作王后,如将吕产女作赵王刘恢的王后,吕禄女做朱虚侯刘章妻,以吕女为赵幽王刘友王后。因刘友不爱吕女,吕女进谗言给吕太后,吕太后遂召刘友,囚禁于官邸,派兵监守,不给食物。赵王从吏,私下送饭,都被卫兵拦住,且押入狱中论罪。赵王刘友饿得气息奄奄,因作歌鸣冤道:
诸吕用事兮,刘氏微;
迫协王侯兮,强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
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
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
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歌罢,饥肠辘辘,不久刘友被活活饿死。
吕后执政时期,对戚夫人、刘氏宗室十分残忍,致使内讧不已。但政治上仍继续推行汉高祖制定的政策,实行无为而治,对匈奴和亲。不料匈奴冒顿单于,派兵入汉境侦察,闻惠帝不理朝政,惟吕后之命是从,当即写了一书,戏弄吕后,派人送至长安,呈给吕后。吕不知详情,便展书一望,但见书中写道: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所有,易其所无。
吕后人格受辱,不禁怒发冲冠,把书撕破,掷于地上,大骂不止。其妹夫樊哙闻讯也火冒八丈,大吼道:“臣愿率兵十万,横行匈奴中!”此话一出,便遭中郎将季布等人反驳。其他近臣也进言不宜轻讨。吕后便令草一复信。信中说道:
单于不忘敝邑,赐之一书,敝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丧,发齿堕落,行步失度,不足以自污,敝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信写好后,便将车、马交给使者,令他带回复信,交给冒顿单于。这件事可以看出吕后有一定的执政经验。所以史家评论吕后“政不出户,天下宴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前180年,吕后临终,遗诏:以赵王吕禄为上将,居北军,梁王吕产为相国,居南军。“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前180年吕太后死于未央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共谋,诛杀吕产、吕禄,诸吕男女不论长幼,一一被斩,而迎代王刘恒为帝,是为孝文帝。
吕后死后,与高祖合葬长陵东,封土与高祖陵相同,距高祖陵约280米,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顶部东西50米,南北约30米;高30.7米。封土底边距离陵园东墙、北墙、南墙分别为180米、675米、80米。
1968年在长陵西南约l公里处的土沟中(今咸阳窑店乡狼家沟村),出土皇后玉玺,白玉质,通体晶莹,螭虎纽,印面阴篆“皇后之玺”四字。
3.同茔异穴
长陵又称“长山”,亦称“长陵山”。因长陵建在泾河南岸的高原边缘处,远望若山丘隆起,显得异常雄伟,成为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长陵虽系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但同茔不同穴。《史记·外戚世家》注引《关中记》云:
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高租陵在西,是遵照古礼,西方为尊。
王充《论衡·四讳篇》说:
夫西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
正因为如此,汉代帝陵一般在西,皇后陵在东。高祖长陵如此,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等亦不例外。
据今日考古工作者实地测量,长陵封土为夯筑覆斗形。帝陵在两,吕后陵居东偏南,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两陵的封土形状亦相同,与文献记载基本近似。由此可见,汉帝陵的葬俗之一是具有夫妻合葬但同茔异穴。西汉诸陵无一例外。尽管文帝之后皇帝、皇后之墓各建陵园,但两个陵园相邻,无疑应属“同茔”范畴。
应该补充的是:汉帝陵同茔不同穴并非汉代特有的风俗,而是承袭了西周以来的葬俗。无论从春秋时代还是战国时代,已发掘的王公陵墓,大都是异穴合葬。此类考古资料颇多,恕不赘述。
在长陵中还有礼制建筑。汉代人继承先秦时代习俗,相信死人有灵魂,帝王亦是如此,他们死后如同活人一样的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皇帝活着时有“朝”,死后依然设“朝”,不过这个“朝”又称“庙”。活着时有“寝”,死后依然筑“寝”。正如汉人蔡邕《独断》所说:
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庙”,后有“寝”,终则前制“朝”以象(像)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日常生活)之具,总谓之宫。……古不墓祭,至秦始皇有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古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汉初,高祖庙在长安城门街东,寝在桂宫北,庙、寝分离,后汉惠帝采纳叔孙通建议,在长陵北建立原庙,与陵墓相近,于是形成了陵侧起“寝”,陵旁立“庙”的陵寝制度。
《三辅黄图·宗庙》云:
高园(即高祖陵园)于陵上作之,既有正寝,以象(像)平生正殿路寝也;又立便殿于寝,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
显然,长陵已有寝殿、便殿。寝殿是墓主灵魂日常起居饮食之处,是正殿,殿内设有神坐、床、几、匣匮、衣冠等日常生活器具。由宫人如同对待活人一样,每天按时进奉食品。至于便殿,则在寝殿一侧所立之小屋,是墓主游乐之处。
4.陪葬墓
汉代帝陵大都有陪葬墓。这一制度始作俑者为商代人,上文已提及,自商人开创这一葬俗后遂为西周、春秋、战国以及秦始皇传承不止。
汉承秦制,陪葬的习俗依然流行。在汉诸陵中,长陵陪葬数量多,规模大,居汉初诸陵之冠。据宋敏求《长安志》、《咸阳县志》等记载,曾为汉王朝建立和巩固,屡立战功的萧何、曹参、周勃、王陵等开国元勋,还有周亚夫、张耳、纪信、戚夫人、田蚡、田胜以及平原君等达官显贵,还有—些豪门巨室。这些陪葬墓区集中分布于泾河南岸:南起今日咸阳市秦都区正阳乡杨家湾村,北至韩家湾乡西史村、徐家寨,东至泾阳县高庄乡费家新庄村,西至长陵,东西绵延15里。地面存封土63座,多为南北方阵排列,成组分布;每组内的墓冢大都并列成对。方阵应属于“族墓”群组合,成对者则为“同茔异穴”夫妇合葬墓①。倘若我们站在长陵封土顶上向东纵目一望,一定会看到形状、大小各异的墓堆,或覆斗形,或圆丘形,或山形,星罗棋布,散布在泾原南岸的原上,如此密集的庞大墓群,我们猜想,恐怕在海内外也是不多见的。正如秦人俗语:“江浙才子山东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来到这里,谁的心里都会涌动起一股历史激情。
汉高祖长陵的陪葬墓有:
萧何(?—前193),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沛县吏。秦末佐汉高祖沛地起兵,定天下,论功第一。西汉建立,任丞相,封酂侯,定律令,协助高祖灭韩信、陈豨、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死后陪葬长陵,墓在今底张乡王村,封土为覆斗形,底径49米,高16米。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墓碑一通,立于墓前。
曾参(?—前190),字敬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县狱吏。秦末与萧何同佐高祖起兵反秦,南征北讨,“身披七十剑”,屡立战功。汉朝建立,封平阳侯,任齐相九年。协助高祖平定陈豨、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后继萧何为丞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曹参死后陪葬长陵,其墓与萧何为邻,封土呈圆丘形,底径41米,高13米,毕沅曾为之书墓碑1通。
戚夫人墓位于正阳乡柏家嘴村,距长陵东南约2公里处。戚夫人,是汉高祖最宠幸的夫人,山东定陶(今山东定陶)人。自幼生活在民间,会弹瑟击筑,能歌善舞,是汉初皇宫中有艺术造诣的第一位女音乐家。她那美妙的歌喉,娴静温婉的性格,博得了乐“楚声”的高祖的青睐,宠幸无比。两人常在宫中以“弦管歌舞相欢娱”。据《西京杂记》载:戚夫人“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声高唱,声入云霄”。由此可见,戚夫人不仅自己喜欢“楚声”,而且常在宫中为宫女教授楚声,是一位为汉宫普及楚声并卓有贡献的皇妃。
戚夫人的“楚声”,如何演唱,已经无法考证。那些慷慨激昂的赴汤蹈火之音,那些美丽如花的宫女所唱的清脆的歌曲,我们再也听不见了,但从戚夫人等人传世的歌词看来,楚声语言清新活泼,平易通俗,句式灵活,或长或短,音节自然流畅。一些乐句之中或末尾往往有一个“兮”字作拖腔。伴奏乐器简单,大约以筑为主。“楚声”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声情深长,既能低吟曼唱,也可引吭高歌,很适于抒发深沉激昂的感情。因而它容易引起共鸣,而为人所喜爱,广泛流传。盖世英雄项羽唱的《垓下歌》,高祖刘邦唱的《大风歌》,都是抒发激昂慷慨之情的“楚声”。
戚夫人不仅好“楚声”,而且善楚舞。楚舞以楚声为曲,举手投足都受楚声的制约,楚舞与楚声如影随形。据《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从其“翘袖”与“折腰”的特点来看,此舞无疑应是楚舞。楚地的舞女以纤腰为尚,以细腰为美。长袖、细腰,是楚舞的基本特征。长袖是舞者手臂的自然延伸。舞者扬举长袖,在空中飘扬,忽如烟起,忽如虹飞,给人以飘洒的美感和游龙登云的神韵。由于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她那纤细的腰肢,轻盈的舞姿,飘逸的长袖,使她日夜侍御,专宠后宫。戚夫人常随从高祖巡视关东,两人一度合谋,废吕后所生之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为皇太子。但因吕后用留侯张良之计并安排缜密而宣告失败。为此戚夫人懊丧不已,泣如雨下,汉高祖为了劝慰戚夫人,便说:“你给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说罢,便唱了《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抒发了两人抑郁苦闷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伴随着高祖的歌声,戚夫人翩翩起舞。这时戚夫人跳的必然就是饱含忧伤的“翘袖折腰”的楚舞了。
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长期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舞姿已在山东曲阜和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中被发现。在山东曲阜的画像石上有两个细腰的舞女,甩动长袖折腰而舞。人们看到这一画面,就会领略到楚舞那浪漫、飘逸的特色。
戚夫人能歌善舞,专宠后宫,她差一点就要登上皇后宝座。可是汉高祖死后,皇太子刘盈继位,她的情敌、政敌吕后成了皇太后,于是便立即下诏把戚夫人幽禁于永巷,令她每日舂米。当此之时,戚夫人那思念骨肉之情油然而生,一曲悲怆的楚声便脱口而出,她唱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当使告汝!”真是字字滴血,声声带泪。但戚夫人万万没有想到,她思念儿子的楚声,却成了儿子的丧歌。很快,吕后便派人毒死了赵王刘如意。接着,下令砍断戚夫人的双手双足,挖出双眼,用烟将她的耳朵薰聋,又给他灌下哑药,扔在厕所里,名曰“人彘”。多么悲惨的一幕啊,昔日能歌善舞的绝代佳人如今变成无眼、无手、无脚、无声、血肉模糊的肉柱,令人为她欷觑!
戚夫人是从民间走向舞台的艺人,她以喜剧登场,又以悲剧落幕。她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茫茫的黑夜,虽然她最后凄美地消失了,当我们去追寻这位美人划过的亮丽的风景线,去追忆她的生活轨迹,展现给我们的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女性悲剧。
今日调查,戚夫人墓覆斗形,底部东西长52米,南北长约60米,残高约15米。据专家分析,该墓可能是诸吕被剪灭后迁葬于此。
在陪葬墓中,值得注意的是1965年于长陵东面,即今日咸阳市秦都区正阳乡杨家湾村北发掘的两座南北并列汉墓。这两座汉墓亦是“同茔不同穴”的夫妻合葬墓。南面大墓可能是夫墓,北面小墓可能是妻葬。它们分别编号为长陵四、五号陪葬墓。
20世纪70年代初,陕西省文管会对这里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发掘,收获甚丰。这两座汉墓规模巨大,构造复杂。四号墓的结构,很像一座达官显贵的大型宅第,似乎有过道、中庭和后室等构造。四号墓南面70米发掘了11个陪葬坑,出土文物以彩绘陶俑为主,其中有骑兵俑坑6个,步兵俑坑4个,战车坑1个。计出土骑兵俑583件,步兵俑1965件②。骑兵俑身穿红、白、绿、紫等四色服装,上有彩绘图案纹饰,大多身披黑色铠甲。步兵俑一般呈站立状,右手持兵器(或盾牌),左手握拳下垂,腰部系带,足着革履,身披铠甲。这种布置,似象征着为死者送葬的军队。它反映了汉代军队送葬的礼仪。
在四号和五号墓室中还出土玉片二百余枚。这些玉片,质地较好,有白玉,亦有碧玉、墨玉,形状有三角形、梯形、菱形等。从个别玉片四角小孔内还有残留的银丝来推测,墓主似乎曾身穿“金缕玉衣”。1968年在满城汉墓中亦曾出土金缕玉衣③。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达官等特制的葬服。这里能穿玉衣的墓主,究竟是何人?
考古界学者大都认为杨家湾汉墓墓主人应是周勃或周亚夫。周勃(?—前169),汉初大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少时家贫,以织薄曲为业,并充当丧事中的吹鼓手。秦末,从刘邦起兵,屡立军功,晋为将军,封绛侯,累迁为太尉。汉高祖评论周勃道:“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汉高祖临终,给周勃委以重任。吕后死,他与陈平定计,入北军号召将士拥护刘氏,诛杀企图政变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任右丞相。
周亚夫(?—前143)为周勃次子,西汉名将。提及威冠三军的周亚夫,自然想起了他的“细柳慰军”的典故。文帝时,匈奴单于南下攻汉,周亚夫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军令严整,闻名天下。文帝临终前告诫太子刘启:“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④。景帝前元三年(前154),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平定叛乱,迁为丞相。之后,周为人耿直,与景帝政见多相悖,被疏远。晚年,因其子私买御物作随葬品,被诬告谋反,下狱,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杨家湾汉墓为周勃父子之墓一说,是否可靠,尚待考古资料进一步验证,暂且不论。但这批汉兵马俑造型优美,颇有独特的风格。西汉前期重视养马业,注意骑兵的训练,以抵御匈奴的侵扰。而这批杨家湾汉墓出土的骑兵马俑有黑、红、紫、白四色。马昂头翘首,姿态生动,或静立待命,或昂首嘶鸣,给人以威武的美感,加上庞大的组合形式,磅礴的阵势,表现出西汉文景时期的兴旺景象,象征西汉国威和骑兵兵种的勃兴。
更值得深思的是,杨家湾出土的兵马俑艺术风格,与轰动海内外、引起世界极大关注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迥然不同。如果说秦兵马俑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风格,人与马的各部比例适中,人的口、眼、眉、发式都极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逼真生动的美感,那么杨家湾汉墓兵马俑的艺术风格则是以写意为主。你看:俑身比例失度,身长、腰细,不符常情;骑士的两眼、手、发、胡须、衣服等均未精雕细刻,缺乏细致的描绘,只是象征性,粗轮廓,以此构成它“古拙”的外貌。这一写意的浪漫风格,与长沙、江陵等地出土的骑马俑风格何其相似。也与汉马王堆帛画中的人物艺术风格相近。汉文化继承楚文化体系,不仅表现在楚歌、楚舞、风俗神话、绘画等内容上,而且在雕塑艺术上也是十分明显的。
①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1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博物馆:《陕西盛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北京,《文物》1966年第3期。
③《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5.长陵邑
为了供奉长陵,繁荣陵园附近的经济、文化,在修建帝陵的同时,也修了陵邑。长陵邑址位于汉高祖陵和吕后陵的北面,即今咸阳市秦都区韩家湾镇三义村北。
在帝陵旁设置陵邑的制度,并非汉高祖的发明,而是秦始皇创立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
园邑之兴,始自强秦。
《后汉书》这一记载,被后世的许多考古资料验证是比较准确的,秦俑考古队近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发掘,先后出土了有“骊邑”、“骊邑二升半八厨”、“骊邑五斗崔”等陶文的器物或砖瓦。《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亦有“囚徙三万家骊邑”的记载。
刘氏汉家王朝的旗帜在长安城楼升起之时,虽然皇帝的宝座上换了新主人,但秦人的典章制度依然为新主人施行,真可谓换汤不换药。
当汉高祖即位后,也为自己选择了陵邑。《汉书·地理志》载,长陵邑,高祖时置。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三引《关中记》亦云:
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东面无城,陪陵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长陵令秩禄千石,诸陵皆六百石。
依此可知,长陵邑有官署,设令来管理陵邑政务。陵邑内亦有市场,称之为“小市”。汉武帝曾亲往长陵小市寻找异父同母姐姐金俗,带回宫中,号“修成君”。
为了维护陵园地区的长治久安,在修帝陵时,又在陵邑筑起高大的城垣,1976年考古工作者对长陵邑城址进行测量,其城址为长方形,南、北、西三面有墙,东门无墙,南墙长1194米,基宽15米,北墙长1300米,西墙长2200米,基宽7—9米,地面上城墙保存最高处达6米。城墙为夯筑。南、北、西三面城垣各开一门①,南、北二门相对,西门辟于西墙中央,门道皆有遗迹。陵邑内分布大面积的汉代建筑遗址,有大量砖瓦堆积,内含大批涂朱云纹瓦当等。
据《汉书·地理志》载:长陵邑盛时有人5万多户,近18万人。这些人口,主要是从关东各地迁徙而来。如汉高祖九年(前198)十一月,徙齐楚望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于关中。近年来,在长陵附近出土了不少具有关东特点的瓦当,如在杨家湾汉墓东北的一个陪葬坑中,出土了形似齐国临淄出土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齐一宫当”、“齐园瓦当”、“齐园”,还有形似洛阳出土的东周简化饕餮纹半瓦当等等。这些出土的文物都是汉高祖迁徙关东大族于长陵的历史见证。当然迁徙这些豪强,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政权。
据文献记载,寓居长陵邑者,除山东豪强外,更多的则是达官显贵,他们在长陵过着“拟同天子”、“与王者同乐”的生活。武安侯田蚡,是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官至中大夫,在长陵广置宅第,田园膏腴,家中前堂罗列钟鼓,竖立赤色曲柄大旗,以夸耀权势,后房妾妻数以百计,各地为他进贡的珍玩器物不绝于道。可见长陵达官的生活奢侈豪华决不亚于帝王。
①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2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汉代雄风—风水与西汉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