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锢哉霸陵
韩养民
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位于今西安市东郊灞桥区霸陵乡毛窑院村,距汉都长安未央宫前殿东南约57里。而其窦皇后陵在今霸陵乡沟泉村,同茔异穴,是汉武帝初年安葬的。
霸陵与汉代诸帝陵不同之处,这个陵是依山为陵,而其它陵墓则是封土为陵。文帝之墓依山为陵,旨在坚固、安全。《史记·张释之列传》载,中郎将张释之陪同汉文帝与慎夫人至霸陵,登上墓侧北眺,令慎夫人鼓瑟,文帝倚瑟而歌,感慨道:
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斮陈,絮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从文帝与张释之君臣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霸陵依山为陵,旨在坚固、安全,使有欲者望而兴叹。
1.节欲之君汉文帝
汉文帝(前202—前157)刘恒,为高祖中子。其母薄姬,原为秦末魏王豹之妾。汉将曹参灭魏,俘虏魏王豹,将薄姬入织室作贱役。汉高祖入织室,见薄姬袅袅婷婷,姿容最美,遂纳为妾,生子刘恒。汉高祖破陈豨军,定代地,立8岁的刘恒为代王。薄姬因无宠,从刘恒至代地,为代太后。高祖死后,吕后毒杀赵王如意,囚其母戚夫人,残害为“人彘”,分封吕氏亲族为王侯。薄氏母子亦因无宠,不为吕后所嫉。亦因其无宠,在代地17年小心谨慎,为朝野称道。前180年,吕后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诛灭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尊薄姬为皇太后。真乃不幸中之大幸也。
汉文帝刘恒是汉代“文景之治”的奠基人,他在位23年,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免收全国田赋12年,减少口赋、徭役;兴修水利,加速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旨在加强中央集权;驻军北方,征民徙边,入粟塞下,大大地增强了北方防御匈奴的力量。
汉文帝曾亲诣河上公受《老子章句》,学黄老修身治国之术,因而又以崇尚黄老无为而治著名。所谓黄老之学,就是以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为特征,这是文帝时期的主导思想,大为盛行,渗透朝野,覆盖了黄河、长江两岸。他的将相都是参加反秦斗争的旧功臣,大多数是楚人,受过黄老思想浸染。君臣议政,因民之欲,务在宽厚,耻言人的过失。文帝推行无为而治,清心省事,约法省禁。文帝前元年(前179),全部废除了秦代的族诛法和连坐法(收奴相坐律令)。次年又下诏废除诽谤法,允许臣民揭发政治过失,批评朝政,解除了对臣民的思想禁锢和言论钳制。与此同时,还废除了黥(刺字)、劓(割鼻子)、刖(音月yuè,断左右脚趾)刑,减轻笞(打屁股)刑,废宫刑,规定刑满释放即为庶人,不杀逃犯。从而完成了对秦暴政苛法的重大改革。文帝、景帝执行汉法比较开明。文帝在位期间,刑法大省,天下死罪不过400,几乎不用刑罚。
在汉代诸帝群中,汉文帝以俭约节欲,谦逊克已为后人称道。《汉书·文帝纪》载:“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一度欲作露台,召工匠计之,值百金。文帝遂以百金为中等人家十户之家产而罢。他虽贵为至尊,富有天下,却“身衣弋绨,足履革舃,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汉书·东方朔传》)。“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纯朴,为天下先”(《汉书·文帝纪》)。正是由于文帝的节俭,加之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庶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使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汉代第一个治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九年(前171)在灞河西岸筑霸陵。此陵是在白鹿原的北坡上斩崖为冢,凿洞为玄宫,以其水名为陵号。和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相比,霸陵较为省工,是西汉诸帝陵中惟一依山为陵之墓。其陵“周围三百丈”,每面辟有高大的阙门。据《史记》等记载,文帝“治霸陵皆为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但《晋书·索琳传》却说,西晋时,三秦人尹桓、解武等盗发霸陵、杜陵,“多获珍宝”。这些珍宝是文帝时陪葬的还是文帝死后刘氏宗室所为,因文献记载不详,难以考证,成为历史之谜。
2.窦后陵
与文帝合葬的是窦皇后。
窦皇后是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侍奉吕后。不久,吕后发放宫人,分赐诸王,每王5人。窦氏亦在其中。她因系清河人,自愿去赵地,好与家乡接近。当下请托主管太监,陈述已意。主管太监信口答应。不料事后忘却,竟将窦氏派往代国。及至窦氏知道,向他询问,方知大错铸成,急忙奏明吕后,不能更改,只得好言相劝。窦氏自叹命苦,哭了又哭,宦者再次劝慰,窦氏怅怅出了长安。一路上涕泣不已,总觉得无限凄凉。那知到了代国,竟蒙代王刘恒赏识,入了后宫,成了嫔妃,春风几度,递结珠胎。第一胎生下一女,名嫖。第二胎生下一男孩,名启,即后来的汉景帝。
汉文帝即位不久,丞相等近臣,联名上书,请立太子。文帝准如所请,册立皇长子刘启为太子。那时,母以子贵。太子刘启为窦氏所生,自然被立为皇后,入主中宫。这真是天降洪福,不期自至。若使当年主管太监,办事认真,尽职尽责,不忘所托,窦氏被派往赵国,也只能作一个封君姬妾,倘若王后系一悍妇,也许她被逼死,岂能平空一跃,当了皇后呢!
窦氏既为皇后,女嫖为馆陶长公主,次子刘武受封为代王,后徙封为梁孝王。其后窦皇后患病,失明。文帝崩,太子启即位,窦皇后封为皇太后,其弟、侄等先后被封为侯,堂弟之子窦婴封大将军、魏其侯,汉武帝时为丞相。
窦氏受文帝“无为而治”的影响,尊崇黄老学说。她作了23年的皇后,16年的皇太后,6年的太皇太后。在这45年之中,她极力推崇黄老之言。成了汉宫中黄老学派的政治代表。令景帝和窦氏子弟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在景帝时,她召见了一个儒生辕固生,问及对《老子》一书的看法是什么,不料这位书生不识好歹,竟说:“此是家人言耳。”意思是说,这不过是一些老生常谈而已。皇太后闻言大怒,反驳道:“安得司空城旦书乎?”司空城旦是汉代刑名。意思是说:你说我的《老子》书是家人言,我说你的儒家书是犯罪刑徒的书。说罢太后罚他到兽圈里去和野猪斗。景帝暗中给他一把特别快的刀。辕固生走进兽圈,一下子把野猪刺倒,他才不致丧命。司马迁在《史记·儒林传》中认为窦太后此举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了当时拥护黄老之言的皇家群体,以发泄他们对儒家学说的愤恨。可见,窦太后是黄老思想之有力倡导者。景帝时代,汉武帝初年,其治国受黄老之言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窦氏死,与文帝合葬霸陵,同茔异穴。陵在今灞桥区霸陵乡沟泉村,平地起冢,封土为陵,呈覆斗形,底边长137—143米,顶边长30—35米,高19.5米。陵园的西墙和南墙残垣遗迹依稀可见。考古工作者于1966年在陵园西500多米处的江村发掘从葬坑47座。坑分布集中,东西排列(见《考古》1976年第2期),坑内出土彩绘女侍俑,体态端庄,衣着艳丽,毛发漆黑。女侍俑或立或坐,立者拥物,坐者抚琴。从侍俑的衣着、姿态分析,这些彩绘侍女应是依窦太后生前的侍女形象而塑造的宫廷侍女陶俑。此外还出土有兽骨,经鉴定有马、羊、猪、狗、鸡、鹅、鹤等,与今日阳陵出土的陶马、陶猪等十分相似。这里的鹤,被视为“仙禽”,象征死者骑乘以升天之意。
3.陪葬墓
据《汉书》等记载,在霸陵的陪葬墓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孝武陈皇后、董偃和更始帝刘玄等人之墓。
馆陶公主嫖,为窦氏和刘恒在代国生的女儿。文帝即皇位后,封嫖为馆陶公主,又因为是窦后所生,号窦太主。馆陶公主嫁给堂邑侯陈婴之孙陈午。陈午死后,窦太主寡居。到了汉武帝即位后,五十多岁的窦太主却爱上了十多岁的卖珠小儿董偃,真是枯木生花。那时,妇女再婚自由,不论辈份。董偃又与窦太主同居,得到汉武帝的默许,出入宫廷,名重朝野,各郡国斗鸡、斗狗、蹴鞠、剑客之徒,趋集周围。不料好景不长,董偃三十而夭折。不久窦太主也忧死,与董偃合葬于霸陵。
孝武陈皇后,为窦太主与堂邑侯陈午所生的女儿。汉景帝时,窦太主依恃外戚之势,横行后宫,自作主张,将女儿嫁与胶东王刘彻。后窦太主又四处游说,干预朝政,将7岁的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刘彻即位后,立陈氏为皇后。陈皇后擅宠骄贵,横行后宫十余年,无子,失宠。卫子夫得幸,她因“或于巫祝”之事,被废,居长门宫。据《汉书·外戚传》载,陈皇后死后“葬霸陵郎官亭东”。
刘玄(?—25)字圣公,西汉皇族,汉光武刘秀的族兄,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新莽末年起兵反莽,初入平林兵,被推为更始将军。新地皇四年(23)称帝,年号更始。更始军入长安,推翻王莽,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次年,自洛阳迁都长安,以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封刘秀为萧王。农民军内讧。更始三年(25),刘秀在鄗(今河北高邑)南称帝。赤眉军首领樊崇率数十万人入关,拥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不久,攻入长安,刘玄投降,被赤眉军将吏所杀。据《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载,刘秀闻刘玄死,派大司徒邓禹葬于霸陵。
4.霸陵邑
霸陵邑在今灞河东岸田王村附近,距霸陵约5公里,秦代时置芷阳县,汉初依然因袭秦时地名。汉文帝前元九年(前171),在芷阳县芷阳乡筑霸陵,并改名。建国后,因基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了有“芷”字陶文的陶砖、陶瓦等。可见,此地为霸陵邑无疑。霸陵邑详址究竟是怎样情况,有待考古新发现,方可下结论。
霸陵邑,在汉代不仅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居住的驰名之地,也是财富集中、物质殷实,为长安富庶之地。《史记·货殖列传》:“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未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曾任霸陵令。《五噫歌》作者梁鸿和妻孟光也曾隐居于霸陵邑,过着“举案齐眉”的恩爱生活。
5.南陵
南陵是汉文帝生母薄太后之墓。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鲍旗寨村。因在霸陵之南,故称“南陵”。当地人称“薄姬冢”。
薄姬(?—前155),会稽吴县(今江苏常州)人。汉高祖妃,其简历,上文已提及,她是汉文帝生母,汉文帝为代王时,封为代王王太后,及至即位,尊为皇太后。
汉文帝前元七年(前173)为其母起陵。因汉高祖长陵合葬的是吕后。薄氏为妃,不得合葬长陵,所以汉文帝特在霸陵之南建陵。汉文帝死后二年,即汉景帝前二年(前155)薄太后死,葬南陵。南陵与霸陵相距约4.5公里。据《史记》载,原陵周围有墙垣,今已毁,消失在历史追忆中。陕西省文物局在文物普查中发现阙门、墙基和卵石路面等遗迹。墓冢封土保持较好,为夯筑覆斗形。陵底边长173米,宽140米;顶边长55米,宽40米,高有24米。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为之立“汉薄太后南陵”碑一通。高2.9米。
薄太后南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南陵有陪葬坑。薄太后弟薄昭曾入代,及至代王即位,封薄昭为轵侯。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南陵西北200米处发掘从葬坑20座。这些从葬坑分布集中,南北3行,每行6—7座;坑内出土有陶椁、木椁、或贴壁筑砖椁,同时发现坑内有女侍俑、陶罐及犀牛、大熊猫、马、牛、羊、狗等兽骨。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出土犀牛、大熊猫的骨骸,这一现象,不仅是在汉帝、皇后墓中的首次发现,也是全国考古新发现。经鉴定,这里犀牛,属爪哇独角犀。可能是南方进贡之物。
在从葬的条砖上,发现有“东园”戳印。“东园”系少府所属官署,其职责是为皇帝、宗室近亲“作陵内器物”。可见南陵是文帝十分重视的工程。
南陵亦有南陵邑,邑址在南陵附近。
汉代雄风—风水与西汉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