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哉阳陵
韩养民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的“同茔异穴”陵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四沟村北原上,距西安20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5公里。西铜(西安至铜川)高速公路途经此地,西与长陵接壤,南越渭水与汉长安城相望,是咸阳汉诸陵中最东的一座,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皇家陵园。汉阳陵作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以其巨大的陵园规模、完整的结构布局、数量众多且精美异常的地下文物引起了轰动,是自秦始皇兵马俑之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又一杰出代表。
1.盛世奠基汉景帝
汉景帝(前188—前141)刘启,文帝中子,继文帝为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即位后,继续采取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田赋三十税一,重农抑商,兴办水利,发展农业,为西汉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当景帝执政后,汉中央对诸侯王国的驾驭,已成隐患。远在文帝之时,拥有五十余城的吴王刘濞早已露出不臣的形迹。他收容中央和其它封国的逃犯,用为爪牙,又依恃自己镕山为钱,煮海为盐的富力,把国内的赋税免掉,以收买人心。适值吴太子入朝,和皇太子刘启(即日后的景帝)玩博戏,因争道,两人争吵起来,皇太子勃然大怒,当场顺手提起博盘,向吴太子掷去。吴太子未曾防备,被博盘击中头颅,霎时间脑浆迸流,死于非命。从此吴王刘濞称病不朝,加紧“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日益强大,旨在起兵反抗中央。汉景帝前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建言“削藩”的意见,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汉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在三个月内平定“七国之乱”。景帝乘胜,把诸侯王一切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经过这次改革,诸侯王名虽封君,实则食禄的闲员;藩国虽名封区,实则中央直辖的郡县了。此后二千余年中,所行的“封建制”多是如此。
景帝在位17年,即位伊始就歌颂其父的政治和法制改革,宣示了遵业改革的意愿,一再减轻笞刑,督促官吏公正,令治狱务必从宽。在黄老无为而治下,创造了“政简刑清”的开明政治局面。
在经济上,汉景帝依然传承父业。他即位第二年,就把三十税一的田租政策确定下来,此后成为有汉一代国家的田赋制度。他又听民迁徙宽地垦荒,募民入边,扩大全国耕地。同时施行赐民爵,令民可以入粟拜爵,奖励力田,优恤孤寡,赈济贫民,劝农护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措施使社会蓄积岁增,户口渐多,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无不流通,农工商迅速发展,粮仓钱库溢满,海内殷富,天下家给人足,社会经济异常繁荣。
在思想上,汉景帝遵崇黄老之学,因民之欲,推行无为政治,继续文帝以来的清心省事,薄敛缓狱政策。在学术文化上,是自然无为,甚至是放任、不干预政策,为《诗》、《书》、《礼》、《春秋》也置博士,其余阴阳、儒、名、法等各家学说得到了振兴、发展。
景帝执政时期,以黄老之学为主导思想,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复兴,民风醇厚,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天下安宁。
昔日史学家把汉景帝和其父文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之为“文景之治”,景帝也成为汉代盛世的奠基人。汉代史学家班固在论及景帝时,激动地说:“周之成康,汉言文景,美矣!”①
①《汉书·景帝纪》
2.王皇后
在景帝后宫中,先立薄姬为皇后,后又立王皇后。薄姬系景帝祖母薄太皇太后侄孙。景帝为太子时,选入东宫,为太子妃。景帝即位,立为皇后,但不为景帝宠爱,只因太皇太后缘故,勉强维持。薄太后死,薄皇后也因无子、无宠而被废。
继薄皇后而立的是王皇后。王皇后(?—前126),槐里(今兴平市)人。其母臧儿,为故燕王臧荼孙女,初嫁王仲,生一男两女。王仲死后,臧儿再嫁长陵田氏,生两子,长子田蚡、幼子田胜。臧儿长女王氏,先嫁金王孙且生一女名金俗。臧儿平日喜欢算命,术士说她两女能成贵人。臧儿心花怒放,等待佳音。事有凑巧,适值汉廷选良家女,纳入后宫。臧儿闻讯,喜从天降,遂与长女密商,拟把她送入宫中,博取富贵。长女虽已有夫,但一听富贵,当然乐意再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们当即向金氏提出离婚。金氏怒不可遏,便辱骂王氏。臧儿也不管他肯与不肯,趁着汉延官吏在侧,就把女儿装扮起来,交给官吏,乘车入了京城。
槐里与长安相距不过百余里,朝发夕至。王氏进入后宫,便令其侍奉太子刘启。王氏朝夕侍侧,谨言慎行,格外讨好,惹得太子心痒难熬,六神无主,跃跃欲动。一时男贪女爱,我我卿卿,一朵残花,居然压倒香国。不到一年,便已怀胎,生子取名刘彻,不久封胶东王,她也封为美人。一日忽然想起妹妹儿姁,就向太子推荐。太子也是多多益善,就派了太监前去迎接。儿姁入宫,太子见了也称心合意,相得益欢。姊妹花朝夕侍侧,不久妹妹也怀孕,生儿,取名为刘越,就是后来的广川惠王。之后,又生三子,即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景帝即位后,栗姬受宠,其子刘荣因母得宠也被立为太子,时人称“栗太子”。栗太子既立,栗姬洋洋得意,遂得寸进尺,欲入主中宫。不久,薄太后死,薄皇后被废,栗姬满心欢喜,总道是入中宫指日可待,就是六宫粉黛,也以为皇后非栗姬莫属。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栗姬始终不得为后,连太子刘荣也被摇动,黜为藩王。可怜栗姬数年苦心,付之东流,连她自己也忧愤成病,玉殒香消。
栗姬失宠,与景帝姐姐馆陶长公主有关。馆陶长公主嫁堂侯陈午为妻,生女娇,欲配太子,派人向栗姬示意,总道辈份相当,天生一对,不料栗姬信口谢绝,长公主为之恼怒,与其结下冤仇。聪明的王美人乘虚而入,便巴结长公主,两人相遇,无话不谈,提及儿女婚姻,长公主便说爱女阿娇,愿与刘彻相配,王美人喜笑颜开,自然应允,长公主也心花怒放,遂成就了儿女终身大事。
时朝野议论立皇后事,急得长公主连忙进宫,诬栗姬崇信邪术,诅咒妃嫔。又在景帝前称胶东王如何聪明,王美人如何贤惠、谦和,誉满后宫。景帝听到这些谗言后,便废刘荣,把栗姬从此打入冷宫,深宫寂寂,长夜漫漫。未几,又传来了一道催命符,王美人立为皇后,其子刘彻立为太子。一个再婚的民间妇女,居然入主中宫,又生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儿子,成为千年传奇。
王皇后被立9年,景帝去逝,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立母为皇太后,尊王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封舅父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不久,田蚡为丞相。武帝又去长陵小市,接回王皇后在民间所生之女金俗,赐钱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号修成君。
王皇后凡立25年,其中立皇太后15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王氏死,合葬阳陵。
3.阳陵陵园
1990年5月,古城西安修筑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时,又一个考古新发现震惊海内外。湮没在五陵原下二千余年的汉代皇家陵园——阳陵,成为世人注目的地方。
汉代景帝阳陵的横空出世,是大汉盛世皇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1)横空出世
阳陵,东至“泾渭分明”处,西与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接壤,北濒泾河,南越渭水与汉长安城相望,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皇帝陵园。经过10年的挖掘,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已查明,这个陵园平面大致呈葫芦形,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达十多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从葬坑、陪葬墓、陵庙等礼制建筑以及陵邑、刑徒墓地等组成。其中以景帝陵为中心,排列有序,四角拱卫,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皇家陵园的风范。
汉景帝和王皇后的陵墓,同茔不同穴,均为“亚”字型,坐西面东。在陵园四周,有陪葬墓上万座,已探明各类大中小型墓葬五千多座,出土文物有5292件。这些文物为研究汉代盛世皇家生活、陵园礼制乃至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提供了相当完整的科学资料。
阳陵陵区与长陵不同之处在于帝陵与皇后陵各置一座陵园,平面均为正方形。每个陵园四面各辟一门,门外有双阙,在门两边对称分布,经测列表如下:
景帝陵与王皇后陵相距450米。清末,毕沅曾在此立碑,碑名为“汉惠帝安陵”。近经考古工作者多次考察,这个陵墓应为王皇后之陵,并非惠帝的安陵。惠帝安陵在今长陵之西,即今咸阳秦都区窑店镇白庙村。
(2)盛世宣照
汉景帝(前156—前141),执政15年。在执政期间,他上承父业,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改田赋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进行“削藩”,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实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丰衣足食,使其成为汉代盛世的奠基人。二千多年来,史学家把他和文帝统治时并列,称为“文景之治”。
汉代帝王实行厚葬。汉制,要把一年贡赋的三分之一作为修筑皇帝陵的费用。如果此说不误,那么汉景帝执政15年,阳陵就修了14年。王皇后死时,汉武帝已执政15年,汉朝国力已如日中天,进入全盛。汉武帝十分孝敬母亲,埋葬生母,必然不遗余力。就这样,经过景帝、武帝两代人的修筑,阳陵已十分豪华。今日阳陵地下文物,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文景之治下皇家宫廷生活,礼制习俗,皇家的财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还有汉代全盛时代的历史画面。如今当你吟诵着“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诗句,漫步进入阳陵地下博物馆陈列室,在20号坑南区,可看到穿战袍、披铠甲、垂手挺胸的彩绘俑,如千军万马,浩浩荡汤。那皇家昔日的威严在脚下晃动,似乎使人触摸到宫廷生活神秘的盖头。在17号坑,可看到一群又一群膘肥体壮、憨态可掬的牛、马、羊、猪、鸡、狗等动物陶俑,还有已腐朽、灰壳仍厚20厘米,复原可达2米厚的谷、糜、麦,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正如汉人在史书中所载:
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
(《汉书·两域传》)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史家这些记录,绝非虚言。
(3)艺术顶峰
在阳陵出土的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大量彩绘裸体俑和各种动物俑群。
汉代裸体俑,最引人注目。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大学俞伟超教授在汉长安西北陶俑作坊遗址中采集到裸体男俑,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80年代初,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又在该遗址中多次进行野外考察,再次发现了男女裸体俑。1984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城东南新安砖厂西汉墓中,又发掘出了一批陶俑,全身裸露,男女特征俱全,一目了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主室中厢内发现了站立裸体男俑。这些裸体俑作为随葬品,仅流行于汉京城长安周围,是帝王家所特有的习俗。汉阳陵大量彩绘裸体俑的出现,是汉代皇家审美情趣的真实反映,亦为研究汉代陶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料。
阳陵彩绘男女人物俑,尽管其立俑躯体一般仅高62厘米,只及真人的三分之一,但比例匀称,各部合度,题材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内容,有男武士立俑、男骑士俑、女侍俑、女骑士俑、女立俑、女跪坐俑、女舞蹈俑、女伎乐俑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考古队前队长王学理先生认为:阳陵汉俑全躯塑造富有真实感,耳、鼻、肚、脐等窍孔无一不在,俑头尤为细腻入微,脸庞有方、圆、阔、长,表情有悦、冷、慈、媚。你看那天庭饱满、面庞丰盈、双目凝视、神态沉静者,显然是一精力饱满、成熟稳健的中年男子;那位脸形方浑、两腮外折、颧骨突兀、眉脊突起、神态冷峻者,无疑是来自“西域”的刚烈丈夫;那面如满月、口阔唇厚、敦实有阳刚之气者,应是关陇大汉。人物俑中还有眉清目秀、满面春风的英俊少年;亦有温文尔雅、书生模样的美男子;也有瞪着三角眼看世界的阴阳人,更有面阔、唇薄、迷眼的阴谋家。至于女俑,也是十分生动。那位跨马披甲的老妇人,两颧骨下的肉鼓得如半个皮球,眼睛被挤成一线,虽然老态龙钟,却是夕阳余辉下的巾帼英雄。那一位慈眉善目、盘髻堆顶、脸盘小巧玲垅的女俑,虽说徐娘半老,却风韵犹存,也可能是当年一位“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出生入死的娘子军。再纵览那些舞蹈女俑、伎乐女俑,或甩长袖而舞,或抚琴,或立,或坐,个个面容姣好,身段苗条,秀丽端庄,性格文静,显然是宫中贤淑的良家妇女。这些人物俑,神态逼真,形神兼备,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盛世时期皇家的感情世界和审美情趣。
至于大量的动物俑,也是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如身长70多厘米的陶牛,身躯肥壮,四腿如柱,竖耳、颈部粗短,眼外鼓,有棱有角,是陶塑艺术中的珍品。那陶马,昂首扬尾挺胸,鼻孔张大,似有奔腾欲驰之状,也是陶塑艺术中之一绝。那陶山羊也是成功的艺术品,身躯扁圆,小尾上翘,额下有长长的胡须,神情温顺,自然逗人喜爱。至于那两排母猪,身躯肥大,长嘴,大耳,小尾,憨态可掬。还有陶鸡,通体彩绘,色彩鲜艳,雄鸡昂首翘尾,朱红色高冠,赭黑色眼睛,似乎给人以自鸣得意之态。这些力大的牛、奔腾的马、温顺的羊、大腹的猪、得意的鸡,个个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堪称汉代陶塑艺术的佳作,是汉代陶塑技艺成熟的佐证。
汉阳陵无论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都是以精湛、纯熟的写实手法,兼顾写意,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生动的艺术形象。相比之下,秦俑规模宏伟,形体高大,整体肃穆。披甲按剑的将军俑,表情冷峻;髭须直立的军吏俑,神色严峻;双目立竖的兵卒俑,目光呆滞;布满皱纹的老兵俑,愁容满面;浓眉大眼的新兵俑,亦无笑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都有肃穆、庄严的神态。其所以如此,大约受秦人严格的军纪制约有关。而到了汉代,随着楚人入主政坛,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尤其艺术方面,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人那慷慨激昂的踏水赴火之音,长袖、细腰、飘逸的楚舞进入长安,那浪漫、细腻的艺术风格亦进入汉宫,如影随形,像春江湖水,艳波万里,占据艺坛数百年,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汉俑个性
汉阳陵人物俑,俑体修长,苗条有余而丰盈不足。同秦兵马俑、或近年出土的百戏俑,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如上文所述,秦俑雕塑得十分严肃,而阳陵汉俑却形象生动、活泼。正如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二号简报中所说:“表情‘喜’多于‘忧’”,给人以宽松欢洽的气氛。这些无名的雕塑匠师已娴熟地掌握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力,或从容貌、或从姿态、或从内心思想感情去刻画人物,因而人物的一眼、一眉、一发,无不着意求工,达到形象毕肖,个性鲜明,从而打破了秦兵马俑呆滞僵硬的静态,使整个汉俑颇显宏阔雄壮的气势,又富有变幻、活泼的动感,使人深感汉俑艺术更富有生活情趣。阳陵汉俑之所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主要因素之一。
汉阳陵兵马俑,无论数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中国艺术史上又一奇迹,被誉为“东方的太阳神和维纳斯”。已出土的咸阳杨家湾汉墓、徐州楚王汉墓中的汉俑,其规模、陪葬的数量、汉俑的价值,自然无法与汉阳陵可比。显然,中国雕塑艺术到了汉代中期,已达到了成熟阶段,因而出现了这一引起海内外注目的艺术佳作。正如学者们所说:阳陵汉俑,上承战国、秦代艺术,综合汉代各地艺术风格,使其雕塑艺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成就了一代之尊。
(4)声名远播
汉阳陵“千军万马”破土而出,从而使这个昔日鲜为人知的“大土包”,名声大噪。
1999年9月28日,在新中国50华诞前夕,汉阳陵博物苑考古陈列馆正式开馆。那天,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旅游者和附近群众,参观了汉代文物,一睹皇家生活风彩。当人们看到披甲跨马、佩剑持枪的武士俑,栩栩如生的歌伎俑,膘肥体壮的动物俑,人人惊叹不已。《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连续报道,使阳陵声名远播,举世震惊,一举被评为20世纪陕西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汉阳陵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帝陵陵园。龙年伊始,西部大开发的春潮涌起,为汉阳陵博物苑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据悉,陕西省文物局、陕西旅游集团拟为阳陵博物苑区总投资25亿元,首期投资10亿元,已为陵区征地2894亩,将把陵区建成比秦兵马俑博物馆更为著名的世界级文物旅游景区。这个景区把现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及地下遗址、文物展示集为一体,成为一座大规模遗址性地下式的密集型文物展示博物馆。
(5)葬坑回填
从陕西省考古所获悉,从2002年6月起,已发掘的汉阳陵帝陵从葬坑将实施关闭回填,恢复文物原来所处的温湿环境,以确保文物不受损害而流传后世。
近年来受科技保护水平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帝陵从葬坑及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11座帝陵从葬坑仅有简易大棚遮挡雨雪日晒,不能有效的防治风沙、粉尘、昆虫等有害物的侵蚀和破坏,不能防寒保暖保温,从葬坑及坑内文物长期处于冷热干湿不均的恶劣环境,致使从葬坑多处坑壁干裂、塌陷,器物彩绘严重脱落,木漆器文物遗迹干裂变形,从葬坑的西壁上叠压有30多万立方米的夯筑封土。据地质勘察工程专家检验测算,如遇雨水侵蚀湿度加大,坑壁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为防止从葬坑及其出土文物遭受更为严重的人为损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国家文物局领导和考古专家在考察汉阳陵发掘现场后,要求汉阳陵帝陵已发掘的从葬坑立即实施回填保护。
4.陪葬墓
据有关阳陵考古队钻探,王公大臣在阳陵的陪葬墓园位于高陵县马家湾乡崔家原村东南、米家崖村西南间,东西长2350米,南北宽1500米,距阳陵陵园东司马门约1550米。在这里分布着至少五千余座陪葬墓,已发掘337座各个时期的陪葬墓,其中汉墓280座。
这些陪葬墓园排列有序,尊次分明。据1978年王丕忠、张子波、孙德润《汉景帝阳陵调查简报》云:当时阳陵陪葬墓残存封土11座①。在阳陵陪葬者中以栗姬、李蔡、苏建等人比较清楚。
栗姬,齐人。景帝刘启为太子时,她入宫为太子妃,生三子,即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阚。此时薄皇后虽系文帝生母薄太后娘家女,因无子,失宠,而栗姬乘虚而入,贵倾后官,景帝前元四年(前153),汉景帝立栗姬所生长子刘荣为皇太子。时汉景帝胞姐、馆陶长公主刘嫖,适堂邑侯陈午为妻,生有一女,芳名叫阿娇。长公主欲配太子,便派人向栗姬示意。偏栗姬不愿联姻,竟遭回绝。长公主与景帝素来亲昵,经常出入宫廷,后宫妃妾多奉承长公主,独栗姬妒忌,适逢长公主议婚,便随口谢绝。长公主恼羞成怒,遂与栗姬结下冤仇。转向与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即后来即位的汉武帝)联姻,王美人喜出望外,满口应允。从此长公主多进谗言,景帝遂废太子刘荣,而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王美人为皇后。栗姬忧愤而死。后陪葬阳陵,据清代乾隆年间《咸阳县志》载:
景帝后陵在(北)一百步,废太子临江王母。
废太子临江王母,即栗姬。据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载:今日陵以北830米,泾阳县高压村南有一大冢,覆斗形,底部东西60米,南北55米,封土20米。当地群众形象地称此墓为“升子冢”,即形如“升”。疑此冢为栗姬墓②。
李蔡为“汉飞将军”李广从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代公孙弘为丞相。苏建,随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击匈奴,被封为平陵侯、将军。《汉书·李广苏建传》详述李蔡、苏建的历史。这两人家族墓地均在阳陵。
刑徒墓地
刑徒墓地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狼沟村。1972年当地农民修水库时,在阳陵帝陵西北l.5公里处挖出了大量带刑具的骨架。陕西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随之清理了29座刑徒墓,墓葬排列无序,葬式不一,共发现了35副骨架,骨架或相互叠压,身首异处,多为颈上有钳,脚或腿上有钛,尸骨零乱,令人目不忍睹,既无棺椁,也无随葬品③。从这众多的刑徒墓可以看出,阳陵可能是由这些“刑徒”完成的。
①王丕忠、张子波、孙德润:《汉景帝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②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秦中行:《汉阳陵附近钳徒墓的发现》,《文物》1972年7期。
5.阳陵邑
阳陵邑位于阳陵东,其范围东起“泾渭之合”的陈家滩附近,西至马家湾乡政府附近,东西长近4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面积近4平方公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阳陵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钻探,发现了规整的网状道路和呈棋盘状的古代居民建筑——里坊。从1999年11月起,考古工作者对陵邑遗址分布区进行具体钻探和部分发掘时发现,有宽度不一的东西向道路11条,宽度分9米、11米和50米三种规格;发现南北道路23条,最长达620米,宽有3米、6米两种。这些道路基本上呈网状,垂直交错,里坊为棋盘式,已发现边长140米的方形区间3排42个,每排方形区间的面积一般为8000—22000平方米,最大的约34000平方米。在交错的道路间,还发现了汉代居民取水用的多件陶制井圈和部分建筑基址遗迹等,有的区间内还有道路分布①。这也许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先河。
陵邑是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网状道路、棋盘式的里坊,证明阳陵邑是一繁华的城邑。据专家估计,当时人口也许在10万人以上。正如人们所说:一人死后地下葬,千万活人演繁忙。这10万以上人供奉陵园,可以想见昔日陵邑规模浩大,气势豪盛。
阳陵邑在五陵原的最东面。据《汉书·景帝纪》:景帝前元四年(前153),以弋阳为阳陵,次年“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景帝为了“强干弱支”加强中央集权,下令将关东大家田氏、革氏、爰氏、单父氏等徙居关中。汉武帝时再次迁徙达官显贵、豪杰、巨富至阳陵。据《汉旧仪》载,阳陵邑约万户,迁徙人与长陵大致相同。依此推测阳陵人口约十余万人。
①冯国:《汉阳陵发现两千年前城区》,人民日报2001年1月28日。
汉代雄风—风水与西汉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