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陵及陵园门阙的考古发掘
刘庆柱,李毓芳
《汉书·外戚传·孝宣王皇后传》记载:孝宣王皇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崩,合葬杜陵,称东园。”颜师古认为:“虽同茔兆而别为坟,王后陵次宣帝陵东,故曰东园。”传世的刻铭有永始元年制造的“杜陵东园铜壶”和“杜陵东园铜钟”,应是王皇后陵园的遗物。
王皇后陵位于杜陵东南575米。陵墓封土为覆斗形。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底部与顶部边长分别为145米和45米。封土高24米。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330米,墙基宽3.5米,陵园四面墙垣中央各辟一门。从已试掘的三座门址和发掘的一座门址来看,四座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各门距封土均90米。
现简介经过发掘的陵园东门遗址:
门址通宽68.55米,进深19.2米。陵园门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
门道进深19.2米,宽10.7米。门道内外居中处,两边对称各置一门墩,门墩大小、形制相同。每个门墩间距5.6米,中置大门两扇,门下原有木门槛。大门将门道分为内外两部分。门道内外各有明柱一对,明柱下有大础石,础石为砂岩。从础石槽来看,础石立柱面直径60厘米。每对明柱二者间距5.6米。门道内外两对明柱,距门墩均4.5米。门道地面未发现铺砖痕迹。门道中部宽5.6米,为行人通道,左右两边各宽2.5米,似为列置仪仗处。
左右塾在门道两边对称分布。二塾形制、大小相同。每塾面宽(南北)8.4米,进深(东西)13.65米。塾的中间隔墙将其分为内塾和外塾,隔墙宽1.97米。内、外塾大小、形制相同,在隔墙两边对称分布。内、外塾均为面宽8.4米(3间)、进深5.81米(2间)。左右塾的内、外塾,各有一座便门。四座便门分别位于左右塾与配廊交接处。人们进入门道,沿檐廊绕行可至便门,进入塾内。四座便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同。便门宽1.2米、进深0.5米。门道有踏步两级。塾外有檐廊,廊宽1.02米。廊道地面铺设素面方砖,方砖上满涂硃红色。廊外没有发现卵石散水,但在檐廊外边曾发现堆积不甚规则的瓦片,或许原来曾以此代替卵石作为散水,陵园废弃以后,这种“瓦片散水”也被弄乱。在门道内、外口的人行通道两边,各有一小片卵石散水,长180厘米,宽102厘米,可见原来门道屋顶角是翘首大出檐的。散水外还铺设方砖,可能以便门卫值勤站岗。塾的地面比檐廊和门道地面约高0.5米以上。左右塾四壁均置壁柱,壁柱截面方形,边长30厘米。壁柱置于础石上,础石以砂岩制作。础石面虽加工平整,但不光滑。础石一般长46厘米,宽41厘米,厚22厘米。
左右配廊对称分布在左右塾的外侧。左右配廊大小、形制相同。配廊中间有隔墙,墙宽3.2米。隔墙将配廊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外配廊大小、形制相同。配廊隔墙一头与陵园围墙相连,另一头与塾的中间隔墙相接。配廊廊道宽7米,通长 19.5米。廊道地面未发现铺砖痕迹,但经过夯打。配廊隔墙内外壁各有壁柱6个。同一壁面的两壁柱间距3.5米。壁柱截面方形,边长30厘米。壁柱下未发现础石。这种壁柱或者主要用以加固墙体,不负重荷。由此似可推测,配廊上没有“屋顶”,因此也就没有散水。
王皇后陵园门址出土的瓦当,一般为“长生无极”,也有为数不多的“长乐未央”文字瓦当和少量云纹瓦当。瓦当面径 18厘米左右。
据上所述,王皇后陵园门址形制与宣帝陵园门址相近,只是规模小些,建筑也较简陋。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