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击匈奴的再次侵扰
林剑鸣
在农民起义军反抗西汉王朝的压迫的同时,匈奴贵族也开始骄横起来。匈奴贵族一方面向西汉王朝表示求“和”,另一方面又不断侵扰汉境,并随时准备挑起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阴谋是缺乏认识的,所以放松防范措施。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偕同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史常惠等百余人,送还以前扣留在西汉王朝的匈奴使者回国,并向匈奴赠厚礼,以示友好。不料苏武等一到,竟被扣留起来。曾向汉武帝发誓保证维持友好关系的匈奴单于,公然自食其言,这从反面反映出西汉王朝军事实力的下降。
被匈奴扣留的苏武,表现了威武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匈奴用高官厚禄诱降,或以武力威逼,但苏武毫不动摇。匈奴无奈,把他囚禁在寒冷、阴湿的地窑中,断绝他的饮食,迫他投降。然而,苏武饥吞毡,渴饮雪,拒不降敌。匈奴使出所有的招数,都不能使苏武屈服,只好将他送往那遥远的,更为寒冷的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牧羊,并宣布:只有等到公羊生崽时才放他。显然,这无异于声明永远不让苏武回来。但苏武并未绝望,他手持出使时武帝授给他的、代表汉王朝使者身份的“节”(或称“节杖”),在茫茫的北海边空旷的原野上,牧羊达十几年。直到昭帝即位,匈奴同西汉王朝关系缓和后,汉王朝才设法将他接回来。苏武不辱使命,他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3万骑兵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当年五月,汉军虽杀虏匈奴万余人,后来却遭到敌军重重围困,数日不食,死伤甚重,损失兵员达十之六七。幸有李广利属下的假司马赵充国勇敢出众,率壮士百余人冲出重围,才挽救了汉军全军覆没的结局。这场苦战,赵充国全身负伤二十余处。战后,汉武帝得到消息,亲自召见赵充国,称赞其勇敢顽强,并擢升其为中郎将。
匈奴气焰嚣张,使汉武帝不得不再次出兵讨伐。李广利失败后,武帝又令将军公孙敖,都尉路博德率兵出河西,会师逐邪山(一作涿涂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满达勒戈壁附近),向匈奴主力进攻,但毫无所获。九月,汉武帝继派骑都尉李陵,率步兵5000出居延遮虏障(今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深入塞北。李陵为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后辈,在历次战斗中皆不失其先人英勇善战之遗风。这次出征,一到凌稽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就遇到匈奴3万骑兵。李陵指挥5000士卒以少胜多,连连取胜。单于大惊,忙召集8万余骑反攻。李陵率军且战且退,连战数日,汉军伤亡惨重。汉军士卒身负重伤,仍继续坚持战斗,斩首三千余。四五日后,汉军退至苇草丛生的大泽中,匈奴放火烧杀汉军,汉军也放火自救,烟火冲天,一日激战数十合。汉军又退至谷中,匈奴居高,箭如雨下。而汉军50万支箭一日之间射完,士卒只得持车辐与敌死战,终因众寡悬殊,至全军溃散,逃回塞者只有400人。李陵在突围中被俘而降。
李陵的投降,实出于西汉朝廷君臣的意外,就是与他并无深交的太史令司马迁也不免在汉武帝面前替他做些辩解:投降出于无奈,是权宜之计,以后还要回来等等。不久,传来消息,李陵果然真降。汉武帝一怒之下,处司马迁以宫刑。当然不论李陵在这次战役中有多少不得已的原因,但他最后投降总是不应当的。
李陵的兵败投降后,汉军又连连失利。当年汉武帝派人率楼兰军攻车师,匈奴右贤王率数万骑兵救车师,汉军只得退兵。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又派李广利率6万骑兵、7万步兵出朔方,路博德率万余人为接应,韩说率3万步兵出五原,公孙敖率骑兵1万、步兵3万出雁门击匈奴。然而,这样浩大的阵势却未能取胜。匈奴将其大本营迁至后方,单于率10万军同李广利接战,鏖战十余日,不分胜负。公孙敖一军反被匈奴左贤王率兵打败。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九月,匈奴侵入上谷、五原,杀掠官吏、百姓。次年,匈奴又入侵五原、酒泉,竟将汉朝三名都尉杀死。三月,汉武帝派李广利率7万人出五原,商立成率2万人出西河,马通率4万人出酒泉,反击匈奴。如此众多的队伍出击,理应取胜,但结果却以李广利投降匈奴而告终。
一系列的失利消息,对于听惯了捷报和凯歌的汉武帝来说,犹如冷水浇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开始冷静下来。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偕同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史常惠等百余人,送还以前扣留在西汉王朝的匈奴使者回国,并向匈奴赠厚礼,以示友好。不料苏武等一到,竟被扣留起来。曾向汉武帝发誓保证维持友好关系的匈奴单于,公然自食其言,这从反面反映出西汉王朝军事实力的下降。
被匈奴扣留的苏武,表现了威武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匈奴用高官厚禄诱降,或以武力威逼,但苏武毫不动摇。匈奴无奈,把他囚禁在寒冷、阴湿的地窑中,断绝他的饮食,迫他投降。然而,苏武饥吞毡,渴饮雪,拒不降敌。匈奴使出所有的招数,都不能使苏武屈服,只好将他送往那遥远的,更为寒冷的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牧羊,并宣布:只有等到公羊生崽时才放他。显然,这无异于声明永远不让苏武回来。但苏武并未绝望,他手持出使时武帝授给他的、代表汉王朝使者身份的“节”(或称“节杖”),在茫茫的北海边空旷的原野上,牧羊达十几年。直到昭帝即位,匈奴同西汉王朝关系缓和后,汉王朝才设法将他接回来。苏武不辱使命,他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3万骑兵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当年五月,汉军虽杀虏匈奴万余人,后来却遭到敌军重重围困,数日不食,死伤甚重,损失兵员达十之六七。幸有李广利属下的假司马赵充国勇敢出众,率壮士百余人冲出重围,才挽救了汉军全军覆没的结局。这场苦战,赵充国全身负伤二十余处。战后,汉武帝得到消息,亲自召见赵充国,称赞其勇敢顽强,并擢升其为中郎将。
匈奴气焰嚣张,使汉武帝不得不再次出兵讨伐。李广利失败后,武帝又令将军公孙敖,都尉路博德率兵出河西,会师逐邪山(一作涿涂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满达勒戈壁附近),向匈奴主力进攻,但毫无所获。九月,汉武帝继派骑都尉李陵,率步兵5000出居延遮虏障(今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深入塞北。李陵为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后辈,在历次战斗中皆不失其先人英勇善战之遗风。这次出征,一到凌稽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就遇到匈奴3万骑兵。李陵指挥5000士卒以少胜多,连连取胜。单于大惊,忙召集8万余骑反攻。李陵率军且战且退,连战数日,汉军伤亡惨重。汉军士卒身负重伤,仍继续坚持战斗,斩首三千余。四五日后,汉军退至苇草丛生的大泽中,匈奴放火烧杀汉军,汉军也放火自救,烟火冲天,一日激战数十合。汉军又退至谷中,匈奴居高,箭如雨下。而汉军50万支箭一日之间射完,士卒只得持车辐与敌死战,终因众寡悬殊,至全军溃散,逃回塞者只有400人。李陵在突围中被俘而降。
李陵的投降,实出于西汉朝廷君臣的意外,就是与他并无深交的太史令司马迁也不免在汉武帝面前替他做些辩解:投降出于无奈,是权宜之计,以后还要回来等等。不久,传来消息,李陵果然真降。汉武帝一怒之下,处司马迁以宫刑。当然不论李陵在这次战役中有多少不得已的原因,但他最后投降总是不应当的。
李陵的兵败投降后,汉军又连连失利。当年汉武帝派人率楼兰军攻车师,匈奴右贤王率数万骑兵救车师,汉军只得退兵。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又派李广利率6万骑兵、7万步兵出朔方,路博德率万余人为接应,韩说率3万步兵出五原,公孙敖率骑兵1万、步兵3万出雁门击匈奴。然而,这样浩大的阵势却未能取胜。匈奴将其大本营迁至后方,单于率10万军同李广利接战,鏖战十余日,不分胜负。公孙敖一军反被匈奴左贤王率兵打败。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九月,匈奴侵入上谷、五原,杀掠官吏、百姓。次年,匈奴又入侵五原、酒泉,竟将汉朝三名都尉杀死。三月,汉武帝派李广利率7万人出五原,商立成率2万人出西河,马通率4万人出酒泉,反击匈奴。如此众多的队伍出击,理应取胜,但结果却以李广利投降匈奴而告终。
一系列的失利消息,对于听惯了捷报和凯歌的汉武帝来说,犹如冷水浇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开始冷静下来。
汉代雄风汉武帝/林剑鸣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