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酎金夺侯”产生了何种效果
惠焕章,贾鹏
从汉高祖的削减异姓王,改封刘姓王,历经文、景两代的韬光养晦至汉武帝的“推恩削藩”,无一不是为保全刘汉江山,提高天子威仪的举措。当然,这一系列措施针对的都是那些诸侯王,那么,除此以外的列侯是不是就相安无事了呢?如果不是,那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策略了呢?
的确,诸王都遭清洗,列侯能不殃及吗?这“酎金律”就是突破口,故也称之为“酎金夺侯”。
在西汉的礼仪中,凡祭祀历代皇帝的太庙,属王侯之列的将臣们均要准备一定数量的金子作为祭祀的费用,或祭品,此番举动称为“酎金”。至于这“酎金夺侯”则既事出必然,又发之偶然。说其为必然,是指武帝迟早都要收抬那些不听号令的列侯;说其偶然,则是“酎金”事关先帝威仪,容易成为惩治各侯爷的借口而已。不过,引发“酎金夺侯”的直接事件皆因河南郡人卜式。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欲出兵解决南越小国。卜式上书汉武帝主动请战,愿携子率领齐地熟悉南越形势的年轻人,战死疆场,报效朝廷。武帝当即应允,并立刻下令大肆宣传和表彰卜式的忠君爱国之举,号召列侯百官效仿,出钱出力以备战南越。岂料,布告贴出去月余,竟无一人理睬,这下汉武帝觉得很没面子,大为光火,遂决心严惩这些不听号令的列侯。究竟找一个怎样的借口才好呢?思前想后,主意终于打在了“酎金”上,为什么呢?原来,“酎金”自开始以来,由于中央朝廷控制力弱及管理上的松懈,一般的诸侯均将此视为形式,因而对金子的成色尽量采用一些质次的,甚至干脆短斤少两,且都能蒙混过关。汉武帝对此中的“猫腻”也甚为清楚,便准备借此予以惩戒,于是汉武帝吩咐负责宫中供应的少府官员,仔细检查今年各地送来的酎金。检查的结果更是令武帝震怒,原来大多数的酎金都不合格,不是成色不足,掺有杂质,就是短斤少两,简直是不把历代先帝放在眼里,更不用说汉武帝了。
汉武帝乘机以“不敬”之罪名挨个治罪,约有106人因直接或间接与此事有关,而被汉武帝削去侯爵,丞相赵周也畏罪自杀了。至此,汉高祖刘邦因功而封的列侯143人,仅剩江邬侯靳石封,酂侯萧寿成、缪侯郦落根和睢陵侯张昌4个得以全身而退。从此,地方上再也没有能对抗朝廷的势力了,这就是汉武帝时期与“推恩削藩”齐名的“酎金夺侯”策略。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