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治国理想究竟如何
惠焕章,贾鹏
汉武帝的一生,始终是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欲有所为的一生。尽管这其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但并不影响汉武帝的整体形象。其宏图伟业的一生,在其即位之初的诏制中就已显露了出来,而这正是汉武帝治国力图达到的理想境界。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初登大宝的少年天子刘彻,便召开了举贤良对策会议。要求四方豪俊、王公大臣、诸侯列卿讨论治国之大要。此后,他又提出了自己的宏伟蓝图,即治国的理想目标,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先王之道”与“后王之道”的分析与认识上。《汉书·董仲舒传》记载了汉武帝的这一理想境界:“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舜)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 大道微缺,……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
惟欲风流(风俗教化流行)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宜明,何修何饰而雨露降,百谷丰登,德润四海,恩泽至于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福,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学者杨生民先生对汉武帝的这番话进行研究后认为,所谓的治国理想,不外乎以下三点:一、以历史上五帝三王“改制作乐”大治天下实行王道作为自己治国的楷模。二、实现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统一。在社会方面,要做到通过教化而使政令措施得到执行,刑罚轻而奸邪的事情都得到改正,百姓和乐而政事宣明。自然界方面要做到“雨露降、日月星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福佑,享鬼神之灵。”三、要做到百谷丰登,而使皇帝“德润四海,恩泽至于草木”,进而“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来,汉武帝对自己的能力是充满了信心的,对西汉王朝的前景是乐观看待的,其一生的奋斗与之提出的理想蓝图是一致的。当然,汉武帝是人,而非神,他或许可以驾驭西汉王朝这架庞大的机器,却不能左右自然界的祥瑞与灾祸,比如要求“星辰不孛,日月不蚀”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无论怎样,其治国理想的确表现出了汉武帝的大气宏图与雄心壮志,所谓“壮哉襟怀”当如是了。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