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高祖献陵/三 陪葬墓
刘向阳
唐高祖李渊驾崩后,太宗李世民在为其父制定造陵规制的同时,承继汉代将相死后陪葬帝陵的制度,制定了功臣密戚陪葬皇陵制度,作为对“克成鸿业”者的赏赐。他在《赐功臣密戚墓地东园秘器诏》中说:“自今以后,(功臣)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并于献陵左侧,赐以葬地,并给东园秘器,务从优厚,庶敦追远之义,以申罔极之怀。”(《全唐文》卷6)为了建立庞大的陪葬墓群,他不仅明诏赐葬地之位置,而且给予葬事优厚的待遇,以鼓励大臣们积极参与陪葬。所以,唐代实行功臣密戚陪葬皇陵制度,始于高祖李渊的献陵。
1.分布情况
献陵陪葬墓集中分布于陵园之北和东北的富平县吕村乡一带。吕村乡旧称荆山原,地面平坦,辽阔,土层甚厚,是上好的墓园区。当地民谣称:“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狐兔竞窜百鸟叫,墓冢嵬嵬罕人踪”,说的正是皇家陵园墓冢成群的景象。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巩启明先生对献陵陪葬墓区进行了踏查,献陵陪葬墓区地面存封土堆26个,已经夷为平地封土不存者20座,已遭破坏及发掘清理者6座,合计52座,而《唐会要·陪陵名位》(卷21)记为25座,《长安志》(卷20)记为23座。文献所载与考古调查及现存封土堆数目不符。献陵陪葬墓区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西起陕西富平县吕村乡的新庄和道理村,东至褚家塬双宝村,北至北吕村,南到贺家塬、王家庄一带。2012年1月10日,笔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度业务成果汇报会上获悉:2011年1~4月,该院对唐高祖献陵陪葬墓区进行了全面勘探,完成勘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现大小墓葬200余座。可以确定为献陵陪葬墓者共计93座。陪葬墓排列规律,墓园形制多样,有单独围沟式墓园、联排围沟式墓园和带有神道的墓园等,为研究初唐帝陵陪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唐会要》所载的25座和《长安志》所载的23座陪葬墓中,诸王墓16座,即河间王李孝恭、襄邑王李神符、清河王李诞、韩王李元嘉、彭王李元则、道王李元庆、郑王李元懿、虢王李元凤、酆王李元亨、徐王李元礼、滕王李元婴、邓王李元裕、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江王李元祥、密王李元晓;太妃墓1座,即楚国太妃万氏;公主墓1座,即馆陶公主;大臣墓7座,为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郡公王长楷、谭国公邱(丘)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威、刑部尚书沈叔安。另据《通鉴》(卷194)载,李渊葬献陵后,“以穆皇后(窦氏,初葬寿安陵)袝葬,加号太穆皇后。”以上墓葬名位今天大都难以考证。陵园内现存碑石两通,一为彭王李元则神道碑,碑文刻字上部较好;一为荣国公樊兴神道碑,碑石文字尚好。
2.陪葬墓主人及墓葬发掘情况
目前,根据献陵陵园陪葬墓地面遗存和文物部门考古发掘证实,虢王李凤、房陵大长公主、彭王李元则、荣国公樊兴等4人陪葬献陵。
虢王李凤
李凤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五子,封为虢王。据《旧唐书·虢王李凤传》(卷64)记载,李凤,武德六年(623)封豳王。贞观七年(633)授邓州刺史,赐实封六百户。贞观十年,徙封虢王,历虢、豫二州刺史。贞观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麟德初,累授青州刺史。上元元年(674)薨,年52岁,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谥曰“庄”,陪葬献陵。
李凤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吕村乡北吕村正西350米处。该墓是李凤和夫人刘氏的合葬墓。1973年9月11日,陕西省文管会和富平县文化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墓葬封土堆为长覆斗形,夯筑,顶部长7米,宽5米,底部长90米,宽30米,高13.3米。墓葬的地下部分由墓道、4个过洞、3个天井、8个小龛(便房)和甬道、墓室等六部分组成,全长63.38米。墓道呈斜坡形,甬道和墓室砖砌,甬道北部有两道石门。墓室略呈正方形,长4.36米,宽4.0米,高5.53米,穹窿顶。墓室西侧有一石砌棺床,床面发现朽棺木和骨骼残片数块。
该墓出土各类文物约340件,计有陶器12件,陶俑225件,石刻12件,各种饰物87件。其中三彩双联盘1件和三彩榻2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三彩器。墓葬壁画主要绘制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内四壁。其中,墓道、过洞、天井内的建筑壁画象征着大门、过厅和庭院;甬道两侧的长廊壁画,象征着大殿;墓室顶部用白灰绘有银河和日月星辰。全墓出土较完整的人物、花鸟画计16幅,除第二过洞西壁为一胡人牵驼图外,其余皆为侍女图。
据出土的李风墓志文记载,李凤“以其年(即上元元年)十二月廿日(675年1月21日)薨于东都(洛阳)怀仁里第”,“以上元二年岁次乙亥十二月庚午三日壬子(675年12月24日)陪葬于献陵之北原”;其夫人刘氏志文载:刘氏“以上元二年五月十四日(675年6月12日)薨于西京(长安)之邸第”,“以其年十二月三日合窆于献陵之侧。”
房陵大长公主
房陵大长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六个女儿,太穆皇后窦氏所生。武德四年(621)封永嘉公主,初嫁左卫将军、秦州都督窦奉节(赠并州都督、酂国公窦轨之子)。唐高宗永徽五年(654)改封房陵大长公主,降于贺兰氏(贺伦僧伽)。咸亨四年(673)薨,终年55岁,陪葬献陵。
房陵大长公主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吕村乡双宝村北约300米处,东南距高祖献陵2.5公里。墓葬地面封土已无存。发掘得知:墓的地下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57.8米,座北向南。斜坡墓道宽2.56米;过洞5个,呈券拱形;天井4个;小龛6个,分别位于第一、二、三天井东西两壁的基部;甬道分前后两段,均用砖券筑,青砖铺地。前甬道长8.76米,宽1.49米,高2.21米,北端接前墓室。后甬道长6.60米,宽1.45米,高2.21米,南端接前墓室,北端接后墓室,在距北口2.60米处有石门一通。墓室均砖砌,前室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54米,穹窿顶,中心高4.45米。后室南北长4.10米,东西宽4.16米,穹窿顶,中心高5.20米。后室偏西部有石棺床一座,床上置石椁,因被盗,椁内已空无一物。
墓内原绘壁画大部分已残落,仅第三天井东壁、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处存人物画37幅,且全系侍女图。
该墓曾被盗,出土随葬器物有陶幞头俑、笼冠俑、帷帽俑、男女乐俑、男女骑马俑等,均残破过甚。另有石质墓志铭一合,志盖篆“大唐故房陵大长公主墓志铭”12字。从志文知,房陵大长公主“以咸亨四年闰五月三日(673年6月22日)薨于九成宫(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之山第,春秋五十有五”。“其年十月四日(公历11月17日)陪葬于献陵”。
彭王李元则
李元则,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二个儿子。武德四年(621)封荆王。贞观七年(633)授豫州刺史。十年封彭王。十七年拜沣州刺史。元则一生,折节励行,颇有声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薨(《通鉴》卷199记为永徽三年四月甲午,即652年5月20日)。高宗为之停朝三日,赠司徒、荆州都督,谥曰“思”,陪葬献陵。墓未发掘,其址待考。
荣国公樊兴
樊兴,唐安陆(今属山西)人。从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以军功授右监门将军。唐朝建立后,又从秦王李世民讨薛举、薛仁杲,平王世充、窦建德等,战功卓著,累封荣国公。贞观六年(632)率兵讨陵州(今四川仁寿)獠,拜左骁卫将军。后以赤水道行军总管,跟随特进李靖击吐谷浑,因误军期,又“士卒多死,失亡甲仗,以勋减死。”久之,累拜左监门大将军,封襄城郡公。唐太宗用兵征辽东时,以樊兴忠谨,令与房玄龄留守长安。不久检校右武候将军。唐高宗永徽初年卒,赠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墓未发掘。
唐高祖之献陵,为关中唐十八陵之首座,其陵园营筑的规模、神道列置石仪的基调和设置陪葬墓的制度、形式,奠定了以后唐帝王陵园的营筑风格,特别是后来的庄陵、端陵、靖陵,深受其影响。所以说,献陵是唐代帝王陵中“积(封)土为陵”形制的代表。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