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伍 唐睿宗桥陵/一 明智聪睿的让位天子——李旦

刘向阳


  唐睿宗李旦(662~716),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武则天所生第四子,继中宗李显为唐王朝第五任皇帝,公元684~690年,710~712年在位。李旦初名旭轮,龙朔二年六月己未(初一日,662年6月22日)生于长安东内别殿,十一月癸酉(十八日,663年1月2日)封殷王,兼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乾封元年(666)徙封豫王,总章二年(669)改封冀王。至是去“旭”字,单名“轮”。李旦少时,聪敏好学,擅书草、隶,及长,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上元二年(678)五月迁为洛州牧,改名曰旦。嗣圣元年(684),武则天临朝称制,废中宗李显,皇子李旦奉母命即位,但居于别殿,不得干预政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此后,武则天迫于外界舆论压力,曾下诏还政于李旦,李旦深知此非母亲本意,乃固辞不受。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不满足皇太后临朝称制的权力,欲独揽朝政,成为天下人主。作为儿子的李旦,在武氏的强大压力下,很知趣地上表劝进,顺从地让位于母亲,并请求赐姓武氏。于是,武则天登上皇位,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开始创造女皇治国的宏伟业绩。同时,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令依旧名“轮”。《日唐书·睿宗本纪》(卷7)称“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李旦)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聪明的李旦接受了几位兄长的教训,在险恶的宫廷政治争斗中急流勇退,保全自己,在朝廷中为李唐政权日后复兴保存了一个众望攸归的团结核心。
  武则天称帝后,李武两姓子侄在将来天下归属谁家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侄武承嗣、武三思极力营求太子地位。在边疆部族首领藉口“我世受李氏恩”而连年起兵扰边和朝廷遏制武姓诸王夺权势力的影响下,当了九年皇帝的武则天终知人心难忤,天下思唐久矣。于是,圣历元年(698)三月,她派人从房州(今湖北房县)迎回被废黜为庐陵王的李显。皇嗣李旦即刻明白母亲的用意,遂“数称疾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旧唐书》卷7《睿宗本纪》),自己安居藩邸,“深嘉清闲”(《全唐文》卷18《付史馆纪皇太子等劝进诏》)。宽厚恭谨,安恬好让的李旦又以识大体顾大局的豁达姿态,诚心逊位于兄长,支持母亲平息了持续八年之久的李武两姓子侄储位之争的局面,使武周之后李唐再兴的大局逐渐明朗化。同年九月壬申(十五日,698年10月24日),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次年正月壬戍(初六日,699年2月11日),封皇嗣为相王。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拥中宗李显复位。李显以诛张易之兄弟之功,欲立李旦为皇太弟,李旦固辞不受,遂进号安国相王,任太尉并加实封。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皇后韦氏,欲效法武则天故事,与其女安乐公主李裹儿合谋,于神龙殿毒死中宗,临朝摄政,引用其党羽分握权柄,并借口“叔嫂不通问”(《通鉴》卷209)的礼法,罢相王李旦政事,“韦氏宜革唐命”(《通鉴》卷209)的呼声日嚣尘上。是月庚子(二十日,公历7月21日),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等密谋,打着“以相王安天下”的旗号,率兵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及其党羽,拥立相王李旦即位,以李隆基为皇太子,改元景云。中宗次子谯王李重福不服新主,与江州司马郑愔(中宗朝为吏部侍郎,韦后临朝被贬)等合谋,从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北)潜入东都洛阳起兵反叛,兵败后投河而死(《旧唐书》卷86《庶人重福传》)。
  睿宗李旦即位之后,起用姚崇(元之)、宋璟为相,“协心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讬不行,纲纪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通鉴》卷209)景云元年,于幽州等边防重地设节度使一职,统管一州或数州军、政、财权。李旦虽然在血雨腥风的宫延争斗中能保全自己,但终乏治世之才能,每欲决事,必先问于太子及太平公主。《通鉴》卷209载:“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太子李隆基)议否?’然后可之。”由于睿宗李旦非常尊重平诛韦、武势力,拥立自己复位的胞妹“镇国太平公主”,常与之图议大政,对她言听计从,一时使公主“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并很快形成一个新的干政中心。
  “太平公主沈敏多权略”(《通鉴》卷209),是一个武则天式的人物,她一得势,就与益州刺史窦怀贞等结为朋党,危及太子李隆基,并在宰相面前公然提出“易置东宫”,挑唆睿宗长子宋王李成器与邠王李守礼(章怀太子李贤次子。因唐高宗长子李弘无子,次子李贤之长子李光顺已死,时守礼有高宗长孙身份)争夺太子位,“欲更择闇弱者立之以久其权”(《通鉴》卷210)。宋璟与姚崇秘于睿宗献计,请移宋王、邠王、太平公主居别地,以解除对太子的威胁,使太子监国,以绝太平预谋移位后患。太平公主闻知,大怒,“太子惧,奏姚崇、宋璟离间姑、兄,请从极法。”睿宗无奈,贬姚崇、宋璟为别州刺史。后以韦安石、李日知代姚、宋为宰相,“自是纲纪紊乱,复如景龙(中宗年号)之世矣”(《通鉴》卷210)。
  景云二年(711)五月,太平公主回到京师,秘于朝中大树朋党,安插亲信,宰相七人(窦怀贞、崔湜、岑羲、萧至忠、郭元振、魏知古、陆象先)四出其门(窦、崔、岑、萧),朝中文武大半附之。太子李隆基非常惧怕,固请让位于宋王李成器。延和元年(712)六月,太平公主使术士对睿宗曰:“据玄象,帝座及前星(指太子)有灾,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东宫矣。”(《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八月,“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通鉴》卷210)的唐睿宗,看到胞妹和儿子的储位之争已白热化到喋血宫门的程度,断然传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兼理军国事,以断绝太平公主争位之念。睿宗形式上的让位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玄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在暗中准备兵变。次年(即先天二年,713)七月,宰相魏知古得知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常元楷等暗定是月初四日逆谋,密告玄宗。七月初三日,李隆基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率兵诛之,穷其党羽。次日,睿宗下诏:“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军国政刑一事已上,并取皇帝处分。”(《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玄宗遂独掌朝政,并改年号为开元,召回姚崇、宋璟辅政。从此,玄宗李隆基得以一展胸中的抱负,致力于国家的治理,使唐王朝社会走向史称“开元之治”的鼎盛时期。
  开元四年六月甲子(二十日,716年7月13日),睿宗李旦崩于大明宫百福殿[案:《通鉴》卷211玄宗开元四年六月条记“癸亥,上皇(睿宗李旦)崩与百福殿。胡三省注,考异曰:《睿宗、玄宗实录》皆曰甲子。按下云‘己巳,睿宗一七斋,度万安公主(李隆基女)为女道士,欲以追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以己巳日为睿宗一七斋推算,睿宗当崩于癸亥日(十九日,716年7月12日),文献所载可能为史官误记],时年55岁。七月己亥,百官上谥号曰“大圣贞皇帝”。十月庚午(二十八日,716年11月16日),葬于同州蒲城(今陕西蒲城县)之丰山,曰桥陵,庙号睿宗。天宝十三年(754)二月,改谥号为“玄贞大圣大兴孝皇帝”。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