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唐睿宗桥陵/二 陵墓和陵园
刘向阳
1.陵墓位置和地宫埏道的勘探试掘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陵园位于陕西蒲城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的丰山之上(今坡头乡安王村北),历史上丰山曾称作“金帜山”和“金粟山”,其西南距古都西安约110公里。1988年元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山,海拔751米,山势耸峻,飞峰险势,挺拔中不无峻秀。其西面由三座山峰组成一屏;北面崇山峻岭,山峦起伏蜿蜒;南望平野辽阔,与秦岭遥遥相对。整座陵山雄伟壮观,气宇不凡。据文献记载,桥陵建制与乾陵大体相同,即以丰山主峰为陵冢,剖凿山腹修筑地下墓室,以安放梓宫(皇帝的棺椁)。勘察试掘资料表明:桥陵寝宫埏道(墓道)位于丰山主峰东坡半山腰,略偏神道轴线东。埏道长约70米,宽3.78米,以阶梯状深入山腹达20米。墓道内全部用石条填塞,石条上皆有编号,并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顺序整齐排列,石条大小不一,长0.55米~1.22米,宽0.55米~0.56米,厚0.40~0.45米。据推测,墓道北端可砌石条30层,表层石祭计261块,共用石条约3900块。石条上下层之间铺约0.1米厚的黄土,以石灰灌缝。从石条排列的整齐程度和勘探时在埏道周围未发现扰动痕迹来看,桥陵玄宫可能未被盗掘。
2.陵园规模及其建筑
文献记载,桥陵陵园地面城垣绕山势筑成,城垣四面各开一门,以四神命名,东曰青龙门(又名东华门),西曰白虎门(又名西华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各门门前两侧筑门阙,并竖大型石刻若干。陵墙四隅各筑有角阙。《蒲城县志》记载,桥陵“陵墓占地二十九顷九十亩四分。”据勘测,现存陵园基址平面呈规矩的“刀把形”,南、北二门间距约1900米,东、西二门间距约1800米。其南墙全长2800米,东墙全长2640米,西墙全长2800米,北墙全长5080米,周边总长13320米,形状略类似唐长安城的格局。
桥陵建于“开元盛世”时期,陵园内各种设施均比较崇厚。据史料记载,陵园地面建筑除朱雀门内雄伟的九间献殿外,尚有阙楼、宫殿和陵署等。《唐会要》卷20载,贞元十四年(798)崔损充修奉八陵使时,给桥陵造屋140间,这应是睿宗李旦葬桥陵82年后修葺时新增加的建筑面积。另外,下宫在陵区西南,内建寝殿,以供奉墓主灵魂的起居生活。陵园内设有陵台令(从五品上)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余人,另有折冲府,专门负责陵园护卫工作。天宝十四年(755),唐代诗人杜甫由长安至奉先县(今蒲城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尚写有《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其中“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云阙虚冉冉,风松肃冷冷。石门霜露(一作雾)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晚(一作晓)知曙,祠官(一作臣。‘官’或应为‘宫’)朝见星。空梁簇画戟,阴井敲铜瓶。”(《全唐诗》卷216—35)对桥陵陵园的建筑及官员宫女对墓主灵魂供养犹如皇帝生前的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
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岁月,桥陵陵园的诸多建筑已基本无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曾“筑城垣百丈”(《蒲城县志》),也只剩残垣断砖。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和地面遗存的建筑基址以及地面现存的巨大石刻群中窥知桥陵陵园当年营建的概貌。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