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陆 唐玄宗泰陵/三 陪葬墓

刘向阳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的功臣陪葬帝陵制度,是为了体现君臣之间“义同舟楫”、“生死不忘”的关系。当时,一般大臣和皇族皆以陪葬帝陵为至高无上的恩宠和荣典。但自唐高宗李治开始,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宫室之内刀光剑影,中宗李显有韦武之祸,玄宗起“安史之乱”,繁荣一时的帝陵陪葬制度,便逐渐衰落下来。玄宗李隆基虽因有名的“开元盛世”而成为唐朝一代明君,在位44年,将相如云,后妃众多,并有子女59人,但死后凄凉孤寂,陵园陪葬者仅有与之患难的内侍宦官高力士一人,另有元献皇后杨氏袝葬泰陵,就连玄宗最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也被草葬在几百里外的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清代封疆大吏林则徐(1785~1850)于道光七年(1827)路过马嵬时,曾赋诗曰:“金粟堆前乌独呼,棠梨树下月轮孤;三郎(李隆基)不遣招同穴,空望香魂入梦苏。”(《题杨太真墓》)陕西巡抚毕沅诗曰:“鼎湖龙去坠遗宫(弓),地久天长誓不终;占得泰陵抔土在,到头恩眷让高公。”(《马嵬怀古》)这些诗都是描写玄宗死后未诏宠妃杨玉环合葬或陪葬的事实。
  元献皇后杨氏
  两《唐书》本传记载,玄宗皇后杨氏,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系唐肃宗李亨的生母。曾祖杨(士)达,仕官隋朝,官至纳言(掌出纳王命的高级文官),天授(690~692)中,武则天以杨(士)达与自己生母杨氏(葬顺陵)同族,追封其为郑王,赠太尉。父杨知庆,官拜左千牛将军,赠太尉、郑国公。
  杨氏自幼姿色冠代,温柔敦厚,言无苟容,动必由礼。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八月,选入太子李隆基宫,为良媛,不妒不悍,人无闲言。其年,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灭效法则天故事的中宗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等。延和元年(712),睿宗李旦欲禅位太子李隆基,时值太平公主恃功居傲,干预朝政,图谋废立,尤忌恨李隆基。朝廷百官,多潜附太平公主。李隆基为此坐卧不安。适逢杨良媛怀孕,李隆基怕太平公主知晓,难逃其毒手。密召心腹张说计议:“弄权者不想让我多生儿子,我担心祸及杨氏,怎么办好?”张说亦无万全之策。李隆基密令张说给他送入堕胎药,并亲自在密室煎药,因烟火药味熏醺,竟昏昏欲眠,朦胧中见有人披甲带戈围着药鼎走,三次煮药都翻了鼎。李隆基惊讶不已,询问张说,张说感叹地说:“这是天命,不要再多虑了。”先天二年(713)七月,李隆基先发制人,诛杀太平公主集团。不久,杨氏生皇子嗣升(即肃宗李亨)。玄宗废后王氏无子嗣,杨氏不恃子骄横,不让李亨称母,交由王妃抚养。王妃抚爱甚勤,如同亲生一般。开元十五年(727),李亨(时名浚)徙忠王,册封杨氏为妃,又生宁亲公主(始封兴信,徙封宁亲,后改封齐国公主)。张说以旧功恩宠无比,其子张垍尚宁亲公主。
  开元十七年(729),杨妃卒,初葬长安细柳原。玄宗命张说撰写志文。其铭曰:“石兽涩兮绿苔粘,宿草残兮白露沾。园寝闭兮脂粉腻,不知何年开镜奁。”至德元年(756)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母以子贵,德以谥尊”。次年五月,李隆基以太上皇诏诰,追册杨氏为元献太后。宝应二年(763)正月,袝葬于泰陵。
  内侍宦官高力士
  据两《唐书》和近年发现的高力士墓碑记载,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唐岭南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县)人,出身名门望族。其先祖冯盎,隋开皇中为宋康令,唐初曾任广、高、韶、罗、春、白、崖、儋、林等十八州大都督,封耿国公,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祖父知彧,曾任潘州刺史。父亲君衡,“因以矫诬罪成于乎,裂冠毁冕,籍没其家。”力士幼年时与其母麦氏失散,被阉入宫,因其聪明伶俐,受到武则天的宠爱,赐名高力士(唐史记载高力士系岭南讨击使李千里所进,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故而姓高)。后因小过,挞而逐之,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之后,由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周旋再次入宫。因力士性谨密,善传诏敕,授宫闱丞。
  唐中宗景龙(707~710)年间,封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在藩,高力士尽力交接,关系极深。后来,韦皇后勾结武三思操纵朝政,欲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帝。高力士在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中立了大功,从而受到玄宗的极大信任,被封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成为地位显赫的太监首领。“开元初,加授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开唐代历史上宦官封将军的先例。自此,“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他虽然地位显赫,君宠特崇,但却仍勤谨行事,不骄不谀。玄宗常对人说:“力士当值,我寝则安”。
  玄宗即位之初,胸怀宏志,锐意图强,勤政爱民,革除弊政,不久,社会政治稳定,物产丰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景象。然而暂时的升平景象却使他陶醉不已,萌发了追求享乐的思想。特别是天宝四载(745)八月,年已花甲的唐玄宗却纳了27岁的儿媳、寿王李瑁(唐玄宗与武惠妃之子)之妃杨玉环为贵妃,整天沉湎于朝歌夜舞的享乐生活之中。白居易《长恨歌》曰:“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任用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李林甫、外戚杨国忠和逆臣安禄山等,高力士对其中潜在的痛机早有察觉,曾多次向玄宗进言,可惜没有被采纳。《新唐书·高力士传》(卷207)载,“帝斋大同殿,力士侍,帝曰:‘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对曰‘天子顺动(出巡),古制也,……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帝不悦。”天宝中,边将争功,帝尝曰:“朕春秋高,朝廷细务付宰相,蕃夷不袭付诸将,宁不暇邪!”力士对曰:“臣间至閤门,见奏事者,言云南数丧师,又北兵(安禄山部)悍且强,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祸成不可禁。”后安禄山叛乱,玄宗悔恨不已,痛谓力士曰:“悔初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高力士在政治上发迹后,权势显赫,炙手可热,太子呼兄,驸马呼爷。他虽然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负有一定责任,但他却从未有专权祸国、颠倒善恶,谋图废立之大恶,且为人一贯小心谨慎,善于思考。故《新唐书》(卷207)说他:“生平无显显大过”,其评论是较为公允的。
  上元元年(760)八月,玄宗受到肃宗张皇后及太监李辅国的挟制迫害,李辅国强迁玄宗于西内太极宫,至睿武门,五百禁兵执利刃挡道,玄宗被惊下马。高力士勃然大怒,面斥李辅国曰:“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尔欲作弑君贼乎?”辅国语塞而退。玄宗执力士手垂泪曰:“今日若非将军,朕几不保。”不久,李辅国勾结张皇后私下诏书,将高力士从玄宗居处强行拖出,流放巫州(今湖南省黔阳县),这时他已经77岁了。在巫州,高力士写了一首五言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有殊),气味终不改。”他借物咏志,表明自己虽处异境而忠心不改。宝应元年(762)四月,高力士遇赦而还,至郎州,闻二帝(玄宗、肃宗)升遐,遗诏命他死后陪葬泰陵,“北望号恸,呕血而卒”。终于郎州龙兴寺,年79岁。代宗李豫以其年老,保护先朝,赠扬州大都督。并于大历十二年(777)五月十一日立碑表彰。
  高力士墓位于蒲城县金粟山唐玄宗泰陵东南2公里处,今保南乡山西村西门外路北。现存墓冢略呈圆锥形,高约7米,周长40米。1963年至1971年在其附近出土高力士墓碑石,已残为两节,1982年接对完好,正式展出(现藏于蒲城县文化馆石刻室西廊内)。碑身为纯色大青石料凿成,通高4.05米,宽1.50米,厚0.25米。碑头六螭下垂,两侧线刻缠枝卷叶花纹,碑身背面平素。京兆府户曹参军李阳冰篆额,题“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正文为翰林待诏张少悌书丹。碑文共30行,行55字,共约1650字。笔力苍劲、行书流畅,柔丽中有刚健之气,为后世所称道。
  1999年7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所与渭南地区文管会对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坐北朝南,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约60米,斜坡墓道长14.2米,宽1.4米~1.6米。拱形过洞3个,每个两侧基部均有一个壁龛。6个壁龛大小、形制相同,内置陶骑马俑、陶立俑、陶动物俑等随葬品。天井4个,大小基本一致,长约1.7米,宽约0.5米。这种长方形的窄天井在已发掘的唐墓中不太常见。最北边的第四天井凿在砖券甬道的顶上,因而未与墓室连通。甬道为双层砖券拱顶,北端开口在墓室南壁偏东。甬道自南而北有三道砖封门和一道石门,均被盗贼扰动过。墓室砖砌,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4.2米,高5.6米,四壁略向外弧凸,上券四角攒尖穹窿顶,地面铺方砖,距地表9.8米。墓室四壁原有壁画,因渗水侵蚀大部分已脱落。东、西壁残存处隐约可见白灰绘制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图案。墓室南壁绘一大鸟,羽翼开张,似为朱雀、翔鹤或凤凰之属。北壁内容不明。墓室内西半部为石棺床,长4.2米,宽2.4米,平面由11块石板拼成。石棺床内部以土、砖渣垫起,外面用石板垒砌,靠外一侧减地线刻花革、怪兽。怪兽位于开光之内,共7只,皆头上生角,脑后有鬣,隆目阔鼻,身上带斑,张牙舞爪,非常生动。
  该墓虽经多次被盗,但仍出土粉彩泥质红陶俑220余件,有骑马俑、站立女俑及风帽男立俑、动物俑等20余种,俑均造型生动,形态逼真。另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铜钱20余枚以及少量遗骨。
  墓中出土长方形墓志一合,青石质,志盖长1.12米,宽0.78米,厚0.12米,盝顶盖上阳刻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墓志”,四刹减地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志石志盖同大,厚0.14米,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图案。志文行楷书体,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潘炎撰文,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待诏张少悌书丹,45行,行10~34字不等,共计1420字。志文叙述了高力士的世系、出身、为人、功绩、官职、家庭情况及死因等,无一字缺佚,可补正《高力士神道碑》及史传中的错讹和不足。
  高力士墓是迄今发现并发掘的官职最高的宦官墓葬。高力士生前位及一品,权势显赫,是海内外知名的历史人物,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见证人,但此墓的规格等级、建造质量等方面都显得粗糙简陋,与其应有的地位不甚相符。这反映了中唐以后唐王朝政治经济的衰落不力。这座墓的发掘为唐史和中国宦官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附:杨贵妃(玉环)墓
  杨贵妃(719~756),名玉环,号太真,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县)人,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幼年父母去世,寄养于叔父杨玄琰(时为河南府士曹)家。玉环幼时天资聪秀,“善歌舞,晓音律。”开元中被册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唐玄宗与武惠妃之子)之妃,后入宫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封为贵妃。
  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先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杨贵妃从祖兄杨钊,玄宗赠名杨国忠)执政,终日沉湎于酒色声娱之中,朝政日趋腐败。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举旗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玄宗君臣仓皇逃往四川,途经马嵬驿时,军士以咎在杨家,不肯进发。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谏,以“杨国忠与吐蕃谋反!”诛杀杨国忠父子,逼玄宗赐杨贵妃自尽。玄宗以“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不忍割恩正法。内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自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只好与贵妃诀别,命高力士用帛带缢杀贵妃于佛堂前,时年38岁。将士们听到杨贵妃被处死,欢声雷动,重新保护玄宗西逃。
  杨贵妃墓位于今陕西兴平市西12公里处的马嵬坡上,背依黄山(古称北邙山,因形若卧蟒,也叫北蟒山),面南为平原,遥望渭河,居高临下,位置显赫,陇海铁路和西(安)宝(鸡)公路从其脚下穿过。据《新唐书·后妃传》(卷77)记载,杨贵妃被唐玄宗处死后,“裹尸以紫茵,瘗于道侧”。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唐将郭子仪等率兵收复长安后,玄宗自成都同京,“密遣中使者具棺椁它葬焉。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说明现在的墓冢是个衣冠冢。
  贵妃墓原是一个土冢,高约3米,占地约1公亩。相传冢上覆土,日久泛白,香气宜人,滋肤祛斑,时人称之为“杨妃粉”。晚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引赵学敏《本草拾遗》载:“杨妃粉,产马嵬坡上。……有土如粉,腻滑光洁,于女子最宜,肌肤有效。”游人及附近的妇女纷纷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带走。为了保护贵妃墓,便用青砖砌成了圆顶墓冢。
  现在的杨贵妃墓是一个小墓园。1956年8月,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了杨贵妃墓文管所,专门负责保护、修建工作。墓园现修建有门楼、仿唐享殿、碑廊和透花围墙等。门楼的正中央,镶嵌有民国25年(1936)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先生亲笔题写的“唐杨氏贵妃之墓”7个大字,端庄轩昂。大门内正面是一座面阔三间的仿唐豪华享殿,两侧各有月亮形偏门,通往贵妃墓冢所在的庭院。该墓冢高约3米,封土四周底为八棱面水泥护墙,青砖包顶,独居庭院中央。冢前竖有一通石碑,上刻原陕西省委书记李尔重亲书的“杨贵妃之墓”5个填金大字。墓冢周围即庭院的三面为清代风格的碑廊,镶嵌着唐以后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往来贵妃墓时写的珍贵诗词刻石30余通(块)。这些石刻,记载着各个时期人们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历史性感慨和墓地修复的情状,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了解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