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陆 唐玄宗泰陵/二 陵墓和陵园

刘向阳


  1.陵墓位置和陵园规模
  泰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约15公里处的金粟山所属尖山之阳(今保南乡石道村西北),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东边的一座,是盛唐时期最后一个皇帝之陵墓,距古都西安125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重新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粟山,因“有碎石若金粟然”(《雍胜略》)而得名,它由三座山峰组成,主峰又称尖山,海拔852米;尖山西南有一山峰,海拔729米;东南之峰形似卧虎踞道,谓之卧虎山,海拔626米。尖山高耸居后,东西二峰与之环拱。远眺山峦起伏,逶迤蜿蜒,与险峻挺拔的西岳华山遥遥相望。泰陵玄宫即在尖山山峰之上。
  泰陵陵址是玄宗李隆基生前亲自选定的。据《旧唐书·玄宗本纪下》(卷9)载,开元十七年十一月丙申(初九日,729年12月4日),玄宗亲谒桥陵,“见金粟山冈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上元二年(762)四月,玄宗驾崩,始“追奉先旨以创寝园,以广德元年三月辛酉葬于泰陵。”
  泰陵因山为陵,玄宫(墓室)凿造于尖山南麓山腹之中,并以玄宫为中心,以山麓之形势绕筑陵垣。据《蒲城县志》记载,“泰陵陵园占地二顷四十七亩,封内七十六里”。据勘测,陵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1680余米,南北1700余米。陵园建筑大体与乾陵相同,但规模不如乾陵宏大。这可能与玄宗即位初宣扬薄葬,提倡陵园建制“简俭”有关。《旧唐书·玄宗本纪上》(卷8)载,开元二年九月甲寅(三十日,714年11月11日)制曰:“自古帝王皆以厚葬为戒,以其无益亡者,有损生业故也。近代以来,共行奢靡,递相仿效,浸成风俗,既竭家产,多至凋弊。然则魂魄归天,明精诚之已远,卜宅于地,盖思慕之所存。古者不封,未为非达。且墓为真宅,自便有房,今乃别造田园,名为下帐,又冥器等物,皆竞骄侈。失礼违令,殊非所宜;戮尸暴骸,实由于此。承前虽有约束,所司曾不申明,丧葬之家,无所依准。宜令所司据品令高下,明为节制,冥器等物,仍定色数及长短大小;园宅下帐,并宜禁绝;坟墓茔域,务遵简俭;凡诸送终之具,并不得以金银为饰。如有违者,先决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并贬授远官。”此制虽言及皇室但主要是针对州县百姓而说,对皇室并无约束,而且距代宗李豫为其祖父营建陵园时,已界48年。
  泰陵陵园之崇厚虽不及为尽孝道而营建的桥陵,但其平面设置亦酷似京城长安。陵园仍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城垣夯筑,四周各辟一门,南曰朱雀门(在今保南乡唐陵村西约500米处),北曰玄武门(在今上王乡岭南村东约20米处),东曰青龙门(东华门,在今唐陵村东300米处),西曰白虎门(西华门,在今翔村乡山怀村西约400米处)。四门上皆筑阙,门前皆竖石刻。陵墙四角皆筑角阙。陵园地面建筑除朱雀门内雄伟的献殿(今存遗址东西120米,南北80米)以外,尚有下宫、阙楼、回廊等富丽建筑多处。整个陵园宫殿连绵,亭台楼阁,星罗棋布,苍松翠柏,荫郁繁茂,奇花异木,馨香纷呈。陵园内另置陵署,设陵台令(从五品上)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数人,陵户数百。另设折冲府,专门负责陵园安全。陵园礼仪制度亦如皇帝生前。
  埋葬玄宗后,泰陵仍修葺不断。《旧唐书·德宗本纪》(卷13)载,贞元十四年四月乙丑(十五日,798年5月5日),“以左(右)谏议大夫、同平章事崔损为修奉八陵使。……至是,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八十间”(《旧唐书》卷136《崔损传》记为五百七十间)。大历二年(767),诗圣杜甫作《洞房》诗,以汉黄山宫(在今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北)借喻玄宗泰陵,诗曰:“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舟系今夜远,清漏往时同。万里黄山北,陵园白露中。”(见《全唐诗》卷230)对泰陵陵园的建筑及规模作了形象的描述。
  历经千余年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破坏,陵园内的宏丽建筑已湮没无存,除陵园四门和神道两侧的大型石仪残存外,在去泰陵2.5公里的下宫遗址(《长安志》卷16载,泰陵下宫去陵五里,今存遗址范围东西250米,南北200米,位于保南乡敬母山村南)南,竖有1通“大宋新修唐玄宗皇帝庙碑”,记述了北宋赵匡胤(927~976)下诏重修历代被盗帝陵及修复泰陵事,碑曰:“圣朝乾德四年(966),敕置守陵人户,建庙于旧陵之侧。内降礼衣一幅,常服一袭,以衣之。”该碑立于“开宝六年岁次癸酉月甲寅朔九日壬戌(973年6月12日)”,为历代主要金石录所阙漏。清乾隆四十年(1775),陕西巡抚毕沅(字秋帆)下令修葺陕西历代古迹时,泰陵又筑宽三尺,高六尺的围墙加以保护,今已不复见。惟有毕沅亲笔隶书的“唐元宗泰陵”(“元”即“玄”,避康熙皇帝玄烨讳)青石碑(高3.2米,宽0.9米)树立在朱雀门内献殿遗址附近,它记录了毕沅一生为保护陕西历代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心血。
  2.陵园石刻
  泰陵陵园的石雕刻内容,遵循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之乾陵定制,在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均置有精美的大型石雕刻,现存57件。除北门外存石狮1对,石仗马1对,牵马驭手1对;东门外存石狮1对;西门外存石蹲狮1只外,其余均分布于南门外宽阔漫长的神道两侧,东西相距约60米,由南往北,依次计有石柱(或称华表)1件,天马、鸵鸟各1对,仗马4件及牵马驭手5对,石人像19件和石蹲狮1对。近年调查时,在陵山东约3公里处发现一处唐代采石场,在其附近找到一尊文官造型的石人毛坯,说明泰陵石刻为就地取材雕造。
  石柱
  石柱(或称华表)1件,位于陵园乳台阙址北约100米处,立于神道石刻之首,残高4.50米,直径0.95米,顶呈仰莲托桃形,中间为八棱柱身,上线刻缠枝卷叶纹饰,下为覆莲底座。其形制与桥陵石柱基本相同。
  天马
  天马1对,位于石柱之北20米处,均用巨型优质青石精琢而成。马通高2.46米,长2.73米,宽1.55米,系团块结构,腹下充实,雕凿流云,四蹄蹬地,尾尖上翘,双翼及鬃毛向后上部飘逸,似跃跃欲飞。两马头相对,雌雄分明。东边雄天马昂首挺胸,前肢斜挺,后腿弯曲,作飞奔状;西边雌天马,前腿直立,后腿微弯曲,尾巴呈波浪状下垂,其头胸虽不及雄天马那样高挺,但体态却丰满圆润,整体匀称和谐,神态凝聚,力量含蓄,刚柔相济。
  泰陵两天马性格迥异,其雕刻手法也有别。雄天马的翼面及其腹下流云均以流畅的涡线弧面构成,属阿旃陀式的雕刻风格;雌天马腹下流云的内面重叠多姿,边沿转折出入,犹如花卉簇拥,其轮廓和阴影的交界分明,带有健陀罗式的雕刻风格。与乾陵两翼马的雕刻风格完全相同。
  鸵鸟
  鸵鸟1对,位于天马之北约18米处,均为高浮雕。两鸟分别雕刻在高1.38米,宽1.79米,厚0.42米的石屏上。鸵鸟身高1.15米,长1.50米,均回首贴翼,羽毛丰满,体态活跃,生动自然。远衬之山峦林立,高低起伏,最高者仅及鸵鸟腹部。西侧鸵鸟石屏上部被人为敲击残毁。鸵鸟原产于非洲,唐初传入我国,它是一千多年前中非人民友好往来的物证。
  石仗马和牵马驭手
  石仗马和牵马驭手5对,位于鸵鸟之北约19米处,每位仗马间距亦19米。石马通高1.6米~1.83米,身长1.86米,宽0.68米。马皆昂首前视,神态自若,鬃毛密披,鞍鞯俱全,四蹄与石座相连,系由一整块巨石雕成。牵马驭手均无头,残高约1.60米,扭腰执缰,自然洒脱。
  石人像
  石人像19件,位于仗马北约20米处,通高2.93米~3.35米。泰陵石人改变了乾陵、桥陵石人一律直阁将军的模式,按左文右武,分两行对列,每列10人。文臣持笏,武将拄剑,各司其事,井然有序。
  文臣恭立于御道之东侧,现存10件,头带高山进贤冠,冠额饰小山,冠下施巾;身着宽袖长袍,袖口过膝,袖袍衣褶线痕流畅,富于质感;腰系革带,腹前两侧腰带上所垂之宝珠串,粒粒可数;衣上多处饰玉环、玉佩;身后的宽巾绶带似随风飘动;足着高头履,双手持笏拱于胸前。
  武将列于御道之西侧,现存9件,分汉、胡两类,交错排列。头带高冠,冠前饰鶡鹰;身穿宽袖长袍,足登圆头履。腰、肩均系戎带,双手紧握剑柄于胸前。剑均入鞘,剑柄上扎缨带,顶端刻有叶状图案,鞘分相等的七节,每节中间雕刻梅花或球状图饰。汉、胡武将的姿态各不相同,汉将方脸大耳,双目平视,相貌英俊,神态刚强自若;胡将深目高鼻,浓眉高颧,络腮大胡,八字髭须,厚唇大嘴,张之欲呼,形象威武粗犷,雄健有力。整体雕刻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泰陵石人像中胡将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唐玄宗执政后期的用人观念。
  石狮
  石狮1对,蹲立于内城南神门外两侧,间距15米。泰陵石狮形体与桥陵相同,惟个体变小。这对石狮分别由一整块纯色青石雕琢而成。雌雄分明,精巧玲珑,生动活泼,浑圆壮观。两狮相距20米。东边雄狮通高1.78米,长1.20米,宽0.96米,巨头鬈毛,利齿外露,颌下三撮长须,似随风飘逸;西边雌狮通高1.85米,长1.24米,宽0.96米,舌顶上颌,毛发下垂,整梳流畅,神态安然。
  泰陵南门石狮,在雕刻技巧和艺术造型上为陵园其它三门所不及。两狮皆昂首挺胸,隆鼻突目,前肢斜挺,后肢弯曲,毛发整齐,四爪锋劲尖利,姿态自然大方;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呈多块状分布,丰腴发达;狮身背阔肌突出,脊椎粗壮,兽中之王威猛无比的形象历历在目。雄狮尾巴朝西盘卷,尾梢钻于臀部之下,从右大腿外侧飘然伸出,中间大两旁小,状若三束浪花;雌狮尾巴同上,惟盘卷方向相反。从狮子的生理特点来看,泰陵石狮头、身、四肢的雕刻比例匀称,整体形象精巧玲珑,神态悠闲自得。泰陵石狮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石狮那种矫揉造作,呆板机械地歪头晃尾的庸俗风格截然不同。
  纵观泰陵陵园石雕刻,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传统的雕刻技艺,同时又吸收了此前诸唐陵的石雕特色及域外的雕刻风格,设计别出心裁,雕刻刀法娴熟,线条婉转明朗,风格细腻。泰陵石雕讲究物体品类的生理特点和比例,其形体虽不及乾陵、桥陵石雕高大,但却克服了早期唐陵石雕刻只重形似,力求雄伟而比例失调的缺陷,特别是注重写实,比例匀称,避免了石雕中人头过大,马腿过短,体高肥硕等不合比例的现象。泰陵石雕刻栩栩如生的体型,精湛无比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和美的享受。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