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李重润墓出土的三彩啸马头
魏 鹏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多用白色黏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考古发现,其色彩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赭、紫等多种色彩。唐三彩器主要见于随葬的瓷器,死者生前的普通生活器皿如瓶、钵、罐、盘、杯、碗、盂、枕等均属常见。此外,还有各种动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等。唐高宗朝是其始创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朝为极盛期,“安史之乱”以后数量逐渐减少。精致的唐三彩器大多出土于陕西和河南,江苏扬州唐城遗址也发现较多唐三彩,但制作粗劣。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陕西铜川、西安、河北内丘等。唐三彩釉色制作的高度成就,对辽、宋三彩及明清景德镇釉上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唐三彩雕塑的艺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日本、印尼、伊拉克、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专家们经过对唐乾陵陪葬墓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精品,堪称乾陵文物一绝。许多唐三彩器物和品类屡见于中国陶瓷专著,如绞胎纹骑马仰射佣、饮水及长啸马俑、文臣及武官俑、天王俑等,这些都是唐三彩中的精品。
此件啸马头出土于唐懿德太子墓,很少在陶瓷书籍中出现,但绝对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因而在这里作以简单的介绍。啸马头中空模制,唇张、齿露,有辔子,鬃剪成一排,呈仰天长啸状,双目似有刚倔不凡之神态,耳尖若削竹,具“大宛马”的特征,诚如杜甫笔下关于大宛马的描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径。”[2]此件文物的显著特点即是神态,其嘴张、仰天长啸,使人似可感受一种无穷尽之力量,大概即是龙马精神吧。又似九重真龙现首不现尾,身躯隐于云雾之中,又使人联想到古代传统纹饰“云龙三现”之图案。当然要将马的神态表现得如此生动,绝不是简单的事情,除非对马的神态、体型、习性长期观察,并非一年半载所能做到的,制作此啸马头的工匠肯定是一名雕塑大师。
在汉代,马、俑一般有陶、石、玉、金属等制品。现今发现的汉代马头以陶、玉和铜制品较为多见,亦深受世人推崇,和唐代的马头相比则有很大不同,笔者的感觉是汉代马头虽然艺术感很强,很有气魄,但和真正的马头有一定差距,如脖子弯,造型方长。而唐代马头则较写实,造型适目,唐代的艺术家通过真实的形象来表现艺术,他们能抓住生活原型的特征,一下就将对象表现得不仅形似,而且神足。在唐三彩中大型马头是非常稀有的,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啸马头是笔者见到最大的唐三彩马头,如果计算它的身体约近两米,可能是唐代最大的三彩马,虽然其特点不是大,而是神态。神态和釉色则是唐三彩表现对象的两方面重要特点,这样栩栩如生的马头是中国陶瓷中罕见之品。
最后,我们看一下啸马头的釉色,马头通体施淡雅之月白色釉,辔子为棕黄色,马眼亦呈棕黄色。在整体的月白色之中点缀少量棕黄色彩,更显明快、令人醒目,更能明显突出马之形象和精神,由此看来啸马头的制作者不但在雕塑方面技艺高超,色彩调配也极为恰当,从此件啸马头身上充分表现了唐代工匠的艺术成就,令人深为赞叹。
注释:
[1]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唐三彩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180页。
[2]《全唐诗》卷224杜甫诗《房兵曹胡马》,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
(作者单位:乾陵博物馆)
乾陵文化研究(二)/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