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与乾封泉宝钱
张 鑫
唐朝自高祖李渊(566~635)武德元年(618)建国,至哀帝李柷(892~908)天祐四年(907)灭亡,共历290年。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工商业比较发达。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史载,“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拥弊。”[1]由此可见当时工商业的急剧发展。丝织、陶瓷、盐铁、酿酒、制糖、造纸、造船等多种行业空前繁荣,有些产品不但供应国内市场,且流向国外。当时波斯、大食、日本、南洋等各国商人纷纷来到中国经商。“上元元年(760)(田神功)至扬州,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偏,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2]可见当时在中国经商的胡人之多。由于经济繁荣、贸易频繁,人们需要使用大量的货币,所以在中唐元和初期出现了“飞钱”。在唐代的290年之间遗留下大量的钱币实物,至今时有发现。终唐之世都以开元通宝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才铸造和使用过一些其它钱币,如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等。其中,“乾封泉宝”钱为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所铸,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本文试就乾封泉宝钱的铸造和流通情况作以概说,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乾封泉宝铸造于唐高宗乾封元年,此钱“径寸,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之十”。[3]根据当前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乾封泉宝钱出土数量较少,仅在个别唐代钱币窖藏中有少量发现,乾封泉宝钱铜料精纯,铸工良好,铸制精美,如附图中的这枚乾封泉宝钱,钱身有少许绿锈,光背,钱文字突起,立体感强,笔画清晰,轮廓规范。径2.6厘米、穿宽0.7厘米、厚0.15厘米,重4.4克。文为隶书,四字旋读,“乾”字右笔直上,成鱼钩状,人称“鱼钩乾”,其铜料精纯,铸工良好。
一、乾封泉宝的铸造背景及名称来历
唐高祖武德初年,所铸开元通宝数量不多,隋五铢与前朝钱在此时已逐渐退出流通,市场中钱币不足,直到唐太宗贞观初年,人们交易时仍有用布帛的,唐王朝怕出现隋朝时发生的通货膨胀,虽然市场上需要钱币,朝廷却小心谨慎,不肯增加发行新的货币。
在唐王朝开国初期,太宗皇帝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加强中央集权,重用人才,采取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实行了租庸调制,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太宗崩,高宗继位,此后不久,晋州、定襄之地发生地震[4],一直到665年,十几年间地震、水灾、蝗灾不断。永徽五年五月,大雨,漂溺麟游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三千余人。六月,恒州大雨,溺五千余家[5]。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唐高宗时期的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国家赋税收入大减。同时窦州、义州蛮,白水蛮多次骚扰边疆州县,651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称沙钵罗可汗。653年,睦州女子陈硕贞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高宗多次讨之[6]。另外唐高宗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设置了西、北疆都护府,防守大军几万。从永徽六年(655)始,又数次用兵,发起对高丽国的战争。频繁的战争造成军费开支剧增,加之高宗奢侈荒淫,到处营造宫殿、搜罗珍奇,造成国家财政亏空。为了维持军力、财力,充实国库。高宗于乾封元年四月下令,新铸“乾封泉宝”钱,新钱以一当开元钱十行用。
乾封泉宝的铸造和唐高宗、武则天泰山封禅又有一定关系。泰山为五岳之首,在我国山东省泰安市境内。历代帝王都要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这种活动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帝王受命于天,国泰民安时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成为历代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7],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等都曾到泰山亲自举行封禅大典,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企盼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至唐宋时,封禅仪礼臻于完备。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而只是到泰山举行祭祀活动。封禅泰山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被看作是一种极其隆重的旷代大典。
唐麟德二年(665)十月,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率领文武百官,在仪仗法物先导下亲赴泰山封禅,随行者有波斯、天竺、突厥、于阗、高丽、倭国、新罗等国的君长及使臣,队伍绵延百余里,声势极其浩大。封禅大军在泰山下经过休整准备,于次年(乾封元年)正月登上岱顶后设坛祭天,又在泰山之下的社首山设坛祭地,完成了封禅大典。并在泰山立“双束碑”,意旨武则天与高宗共创天地。史谓“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8]对这次封禅给予极高的赞美与褒扬。为了纪念这次泰山封禅,唐高宗下诏改年号为“乾封”,并以此年号为名铸行乾封泉宝铜钱。
二、乾封泉宝的铸造与流通
关于乾封泉宝钱的铸造,《旧唐书》记载,“乾封元年五月庚寅,改铸乾封泉宝钱”。[9]《新唐书》记载,“乾封元年,改铸乾封泉宝钱”。[10]“初,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及隶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迥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及铸新钱,乃同流俗,乾字直上,封字在左。”[11]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始铸乾封泉宝钱,钱文铸造以唐初开元通宝钱为例,但采用通俗读法,“乾”字在上,“封”字在左,钱文“旋读”为“乾封泉宝”。
据《旧唐书》记载,“至乾封元年封岳之后,又改造新钱,文曰乾封泉宝,径一寸,重二铢六分,仍与旧钱并行,新钱一文当旧钱之十。周年之后,旧钱并废。”[12]而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13],对比可见乾封泉宝钱并不比开元钱大多少,且重量相当,却要以一文折换开元通宝十文,导致开元钱大量贬值。“商贾不通,米帛增价”,[14]商贾百姓为避免在兑换新钱时蒙受损失,纷纷停止买卖,并匿旧钱拒新钱,引起物价上涨,可见乾封泉宝是不足值的大钱。一年以后(667),高宗即下诏停铸乾封泉宝,复行开元钱,以流通的乾封大钱以一比一开元钱行使之。
乾封泉宝钱从开始铸造到废止,仅八个月,新钱不但未能达到增加发行,刺激物价的目的,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这是唐高宗始料未及的。在此后,高宗曾下诏自批:“泉布之兴,其来自久。实古今之要重,为公私之宝用。年月既深,伪滥斯起,所以采乾封之号,改铸新钱。静而思之,将为未可。高祖拨乱反正,爰创轨模。太宗立极承天,无所改作。今废旧造新,恐乖先旨。其开元通宝,宜依旧施行,为万代之法。乾封新铸之钱,令所司贮纳,更不须铸。仍令天下置炉之处,并铸开元通宝钱。”[15]
高宗认为乾封泉宝钱流通短暂的原因是由于唐高祖铸开元钱,在太宗贞观鼎盛之时都未更改,自己却铸新钱取而代之,有违天意,所以改铸新钱失败,便令收回新钱复行开元,予以储存已作万代之法。实际上造成乾封泉宝钱流通短暂的直接原因是改铸虚值钱导致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动荡。“乾封泉宝”,以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行使,目的似在于增加发行,刺激物价,使私钱失去存在的依托。但此大钱推出后效果并不好,老百姓对大钱并无兴趣,更因害怕通货膨胀,因而纷纷收藏开元钱,致使私钱大涨,假如有盗铸乾封泉宝的话,会引起更混乱的情况。朝廷见此情景只得下令停铸,商议还是照旧使用开元通宝为好。所以乾封泉宝发行失败,应该是因为钱轻而面值太高的缘故。乾封二年(667)正月罢铸,复行开元通宝钱。
我们现在看来,发生新币“乾封泉宝”是唐朝廷为了增加发行,充实国库,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但由于乾封泉宝面值太高,严重背离价值规律,因而无法推行,发行几个月后就被迫废止,令以回收。可以说是唐高宗时期的一次不成功的货币改革。唐代“乾封泉宝”钱由于铸期不长,铸量不多,流通时间短,传世较少。但其制作精美,并且在中国钱币史上,钱文用泉宝的也极少见,所以深得泉家珍爱。
注释:
[1]《旧唐书》卷146《杜亚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3963页。
[2]《旧唐书》卷124《田神功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3533页。
[3][10]《新唐书》卷5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384页。
[4][5][6]《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68~72页。
[7]《史记》卷28《封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72~176页。
[8]《资治通鉴新注》卷201,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6661页。
[9]《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90页。
[11][12][13][14][15]《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094~2095页。
(作者单位:乾陵博物馆)
乾陵文化研究(二)/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