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文化价值的升华与发展前景
葛承雍
乾陵作为中国陵墓类博物馆的领头羊,作为中国古代最鼎盛时代的文化代表之一,具有现存面积大、建筑体量大、雕刻尺度大、文化意义大、等级品味高、中外知名度大等等优势,以其历史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独特魅力,涵盖了古代陵墓承载的历史特色,典型地体现了那一时代中国的最高水平,与现在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明清皇家陵墓相比毫不逊色,一点也不比高句丽王陵和贵族墓地差,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甚至还远远高出这些已进入“世遗”的陵墓,因为恢宏鼎盛的唐代毕竟高出处于封建末世的明清时代,融合中外文明交流的唐代毕竟不是处于闭关自守的明清王朝。
尽管国家文物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组织(ICMOS)的一些官员多次提议,将以乾陵为龙头的唐代帝王陵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现阶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许多障碍和困难,一些地方出于狭隘政治动机和唯利经济动机申报有形遗产或无形遗产,影响不见得好,我们不必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申遗”项目一座独木桥上,而是切切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前景多走几条宽畅大路。
乾陵的定位就是唐代十八陵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龙头”或者“领头羊”。
乾陵有了这样的定位,要发挥引领作用,在凝聚统一大中国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在唤醒大众历史记忆方面,在促进丝绸之路传承过程中,都要起到领头羊作用。尤其是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的永恒主题,融会突厥风俗开创了“以山为陵”的新格局,我们期望有一天乾陵将成为开启6—9世纪地下陵墓内涵的金钥匙,仅就其陪葬墓中发现的《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图》、《宫阙图》等壁画内容,至少在亚洲独一无二,反映了唐人的眼界和艺术的创造。
如果说文化价值升华与遗产保护有着密切关系,那么乾陵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合葬陵墓,有着其他遗产地没有的知名度,问题是我们怎么创意利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女皇能否互为参照对比,或做一个有特色的三维幻影成像展览(目前的数字电影还需提高身临其境的活态性),或创作一个大型山陵型印象景观,使文化价值得到飞跃提升。
乾陵是唐陵一串珍珠中最大的一颗王冠珍珠。不能将乾陵作为一个孤零零的单体陵墓看待,而是整个唐十八陵摆在关中北部(渭北)一条弧线中最重要的关键部分。我们以乾陵为依托,推动联合行动,上下串连汉阳陵、茂陵等汉代陵墓,左右串联昭陵、桥陵、泰陵、顺陵等唐代陵墓,至少乾陵和昭陵可以构成东西“双璧”的唐陵历史中心区,延伸形成一个中国陵寝文化特色廊道,串联贯通构成别具一格的线性遗产转折点纽带。
乾陵的方向就是建立真正地符合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前景就是完成向国际历史旅游景区和生态环境友好区域的升华:
1.有“世界”眼光,与国外陵墓类或者皇家类博物馆积极合作举办大展,特别是中亚地区和伊朗西亚地区更容易从文化上联系,学习北京故宫、首博、中华世纪坛引进国外皇家博物馆办展经验,扩大自己知名度,在竞争中创出自己品牌,积累旅游资本,依靠大展传播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使观众能有进行中外交流对比的启发,能有跨文化的收获。
2.有“文化”品味,提高有特色的展览水平,在主题、内容上挖掘新意,在展陈手段上突出创新,如近年开放的“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人俑展”就很有特色,是全国第一次,展览集中了陕西地区唐代陵墓出土的胡人俑,展示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胡风胡韵”的面貌。乾陵的文化品味就是“皇家”的而不是“民俗”的,坚决关闭拆除“假地宫”之类粗糙蹩脚景点,剔除不真实造成的实质性损害,只有唐代的气魄和皇家的气势才能赢得海内外游客,才能“复活”文化精华,增加人们的文化自信。
3.有“遗产”氛围,结合乾陵保护区发展规划布局,结合原来有外城内城的双重格局,结合陵寝天造地设的山川形势(选址的风水地貌),在祭祀下宫旧址或者其他合适地方,适度建筑新的展览场地,按照唐代建筑风格恢复部分陵园祖庙建筑群,扩大地上展馆与地下展厅面积,增加更多的常设专题内容,增加陵上祭祀、陵下守卫的定时表演,让人看到一个具有相当“历史原真性”的遗产风貌。
我曾经说过,乾陵早就具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基本要素,它历史久远,开创先例,与其他国家陵墓类的世界遗产相比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质,例如六十一蕃王像、波斯类型卷翼天马等石雕,最能物质地生动说明中国古代社会高峰时代对欧亚大陆的跃进性影响,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Outstanding and Universal Value)。
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其遗产所在地的金字名片价值,也是难以准确量化与评估。乾陵作为传统老景点遇到人气不旺的困扰,遇到周边环境不理想的困扰(永泰公主墓比邻312国道),但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径直以申报“世遗”为目标,否则自筹经费成本太高,文化价值认知上也会产生差距,我们不在“夸富盛宴”里抢座位。即使未来“申遗”成功了也不是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全体国民对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高层面认识。
乾陵目前在遗产保护方面有了良性发展的进步,近年来整治了周边的一些景观风貌,发掘修复了阙楼遗址,对大型石刻裂纹进行了保护,改造平整了四门遗址保存环境,扩大了陵寝松柏生态环境栽种的绿化空间。尽管对不同性质文物保护效果还有各种看法意见,但几年中扎扎实实的工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原有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协调融洽。这不是乾陵管理者一家的事业,而是陕西和全国文化遗产的事业,国家理应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使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和永恒的遗产。
一个遗产地往往依托一个大城市,乾陵与西安的互动关系非常重要,自古以来乾陵就是长安的一块独特“飞地”,是李唐王朝的“奉天”特区,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西安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平衡互动。同时,我们也应合理利用好外国资源,这方面运作潜力还很大。
中国现阶段处于向小康社会转型与迈进中,我们在各种利益博弈中,决不能迷失方向,只有进行持久不懈的、精益求精的努力,甚至用几代人的时间致力于对祖国、民族的文化贡献,多渠道地使广大人民(不仅仅是当地居民)受惠,展现乾陵使所有旅游者倾倒的宏大气魄,坚持定位与发展明确,乾陵前景最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回报。
(葛承雍,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教授,双学科博导)
乾陵文化研究(八)/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