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要复立李显为皇太子
惠焕章,吴俏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九日,武则天借口庐陵王李显有病,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赴房州召李显回都治病。
皇嗣李旦在都,本来即可立为太子,何以又要召回李显?对此,史书没有明文记载。从当时的情况分析,武则天召还庐陵王,决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有其深刻地政治用心,一方面,要传位于子,就必须逐渐扩大李氏的势力。而要扩大李氏的势力,召还庐陵王便是首要问题。因此,当大臣要求召回庐陵王时,她毫不犹豫地做出决策,这样有利于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李氏为太子,必须在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之间做出选择。李旦本来可以依靠“皇嗣”地位充当皇太子,但由于接受大臣私谒,降低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武则天禁止臣僚谒见李旦,并杀掉了他的妃子刘氏和窦氏,母子二人在感情上壁障较多,因而对李旦不大放心。李显的情况虽与李旦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是不相同的。他不是无辜被幽,而是因罪被废的。被废之后,先居均州,后徙房州,多少年来,一直在生活上享受亲王待遇,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虽然对武则天的改朝换代十分不满,但与李旦相比,母子之间的隔阂还不是那么深刻。按照封建时代的惯例,皇太子被废,不是被诛杀,就是永远被贬为庶人,很少有人能够东山再起。李显被废后,虽然仍旧保有“庐陵王”之号,但已失去了太子地位,按照常规,不可能再恢复帝位,因而对重新进东宫,登皇位连想也不敢多想的。在这种情况下,若将他召回神都,使其摆脱困境,重继大统,他必然会感恩戴德,释前嫌而尽孝理。再说,“立嫡以长”,李显长于李旦,召回李显而立为太子,从宗法观念上来说,也不是讲不通的。若召回李显,而以李旦为太子,则将来皇位之争,也可能重演,若以李显为太子,这种可能性就会大大缩减。因此,可以推断,武则天召回庐陵王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大臣的请求,百姓的愿望,扩大李氏势力,付以太子之位。
庐陵王李显还都以后,武则天并没有马上册封他为皇太子,只是让他尽情地欣赏神都的繁华景象,适应一下武周王朝的崭新环境。半年以后,皇嗣李旦揣到了武则天的意思,几天不吃饭,“数称疾不朝”,用绝食的办法坚决请求“逊位于庐陵王”。武则天见时机已到,便顺水推舟答应了李旦的请求,降皇嗣为相王,而以李显为皇太子。至此,棘手的皇位继承问题才算得以解决。
武则天百谜/惠焕章,吴俏编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