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章 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深化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张颖岚著


  针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的现状,通过深入分析文化遗产本体和所依存区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以及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结合国内外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经验,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理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本章在科学研究、管理体制、保护管理措施、保护技术措施、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分别提出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为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提出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与建议,其目标在于:以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为方向,将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区、当地居民发展相结合,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以遗址、遗迹、遗物展示为核心,进行适度的游览功能开发,从而形成集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考古研究、公众教育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第一节 深化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工作是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基础环节。只有建立在全面、系统、可靠、翔实的考古研究资料基础上,才可能制定出实现有效保护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规划和措施;只有培育和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人才和专业机构,才能实现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的全面、有效保护;也只有在具备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后,才能够进一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促进研究成果的直接转化,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适当的展示和开发。因此,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深化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业务水平提升。
  一、深化多学科应用水平,加快考古工作进度
  由于秦始皇帝陵的文化遗产分布十分丰富,陵区地质环境复杂多样,同时,长期以来缺少统一的考古研究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古研究工作的持续进行,目前,对秦始皇帝陵园文化遗产资源的赋存状况仍无法从整体上进行规律性地把握。考古研究工作已经成为秦始皇帝陵园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工作中急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统一的考古机构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考古工作,因而尽管经过了数十年的考古工作,仍没有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的整体赋存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以“秦始皇帝陵区”概念为例,考古工作者针对此前已发现的秦始皇帝陵区文物分布状况,提出了56.25平方公里的分布区域,这一范围的南界起于骊山脚下的陈家窑村,北至吴东、吴中村北,西至第五砂轮厂东墙,东至代王镇,东西、南北各约7.5公里。但是这一大陵区的概念是基于目前考古发现的秦始皇帝陵园相关遗址分布四至的最远点,人为划定的一个规则的空间区域,而对于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文物具体分布状况的全面认识,目前还缺乏一定的考古基础资料的支撑。因此受委托编制《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的相关机构在制定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时,因为规划所涉及保护区的范围和界限不清,所提出的保护区分界标准屡屡受到来自文物管理机构、当地政府、规划部门等多方从不同角度的质疑。临潼当地政府在进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时,因为对秦始皇帝陵文物分布范围不明晰而无所适从,而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则因对地下文物的埋藏情况了解不清,在执行具体的保护措施过程中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况,只能将主要的保护力量和经费投入到对已确认的考古遗址开展主动性重点保护工作上,对于大区域内有可能分布的潜在地下文物,则大多只能是等待相关遗址被人为偶然发现后才能实施保护;当地企事业居民在开展生产生活活动中偶然发现了与秦始皇帝陵园相关的遗址、遗迹时,即使及时上报相关文物管理部门,也很有可能已经造成了对文化遗产的一定破坏。
  针对这种情况,在建立完善考古机构之后,首先应当制定统一的秦始皇帝陵园考古钻探中长期工作计划,将陵区范围分成若干区域,按照已经掌握的地下文物分布规律的主次,制定年度钻探目标并加大考古勘探力度,每年投入人力、物力有计划地持续开展陵园考古勘探工作,力求在5~10年内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园的地下文物分布状况,对秦始皇帝陵园整体布局的规律性特点进行把握。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自然科学手段在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勘探中的应用。在以往对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研究工作中,曾引入自然科学手段开展了关于陵园地宫、陶俑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如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的常勇、李同对秦始皇帝陵地宫进行了含汞量的测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①。2002年度的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首次将秦始皇帝陵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查技术列入其中,共动用了8大类22种方法,首次以科学数据的方式描述了秦始皇帝陵地宫的立体形式,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②。在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工作中应用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探测手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认知秦始皇帝陵园文化遗产的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未来的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工作中,还应当进一步积极引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探测技术手段,深化多学科应用层面,并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寻找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通过将各类无损或低破坏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秦始皇帝陵考古研究,以深化我们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整体面貌的了解和认知,获取与解读相关历史信息。
  此外,在秦始皇帝陵园以往的考古研究工作中,往往更注重对遗址本体和具体文物的研究工作,对于秦始皇帝陵园设计建设时的周边环境研究不足。这种状况的产生,是囿于以往技术手段和研究视角所限。但是在秦始皇帝陵园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秦代时期秦始皇帝陵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以便进一步深入理解秦始皇帝陵园的整体布局,以及建设过程中环境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寻找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分布规律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建立秦始皇帝陵区的考古预测模型,为下一步考古研究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在未来的考古研究工作中,还要对秦始皇帝陵园的环境考古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系统掌握和了解陵园建设初始的生态环境因素,这一信息对于深刻认识秦始皇帝陵园的设计思想、遗址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考古研究工作不能及时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已经成为影响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瓶颈之一。在建立统一的考古研究机构基础上,首先要加快考古工作进度,全面展开对秦始皇帝陵的主动性普探工作,并适时对部分内涵不清的遗址进行少量的主动性科学发掘(或试掘)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多学科手段的应用范围,以尽快全面了解和认识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下埋藏和分布状况,进一步加强对陵园初始建设生态环境的研究,建立考古预测模型,为秦始皇帝陵的科学保护提供学术支持,以便文物管理机构对不同遗址分别实施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措施,同时也为秦始皇帝陵保护规划的制定和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力扶持保护科研机构,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难关
  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的物质遗存形态按其材质可以分为土遗址、陶质(含附着在陶质文物上的彩绘)、金属(青铜、铁、金、银等)、石质及有机质(漆、木、骨等)文物几种类别。应当针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好土遗址、陶质文物、金属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的保护技术难关。
  土遗址的保护。秦始皇帝陵的土遗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除人为破坏以外,土遗址的保护工作主要是有效遏止因为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及风化现象所造成的各类破坏,延续遗址保存时间,维护遗址的保存状态。以秦兵马俑坑遗址为例,秦兵马俑坑在发掘过程中,由于湿度过大,俑坑内霉菌大面积生长,不仅影响了考古遗址的展示效果,而且霉菌的生长和代谢物会与土遗址表面、陶俑、彩绘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对文物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同时,秦兵马俑坑土遗址在展出的过程中,土质隔梁、坑壁由于干燥收缩和卸荷力的作用,形成了许多裂隙,最严重的已有几十米长,十多厘米宽。个别部位土遗址表面出现疏松、风化现象。针对土遗址所出现的各类保护问题,秦俑博物馆从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秦俑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防霉害课题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大型土遗址的防霉保护方法,有效地防治了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霉害。秦俑博物馆从1988年开始对秦兵马俑坑的土遗址(如坑壁、夯土隔墙等)进行了物理、化学加固和防风化等方面保护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对秦俑土遗址的土壤理化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测试,测定了俑坑土壤的不同深度、不同水平梯度的含水量、水质情况、可溶盐含量,分析了降尘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的保护研究工作积累了重要的资料。通过对兵马俑一、三号坑的物理加固工作,在保护原遗址外观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了土遗址的崩塌,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同时,土遗址的化学加固保护技术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在秦始皇帝陵区的土遗址保护工作中推广应用。但是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土遗址是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存留的主要形式,而陵区内遗址类型十分丰富,保存环境也非常复杂,我们应当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土遗址保护技术的研究,拓展土遗址保护技术的研究领域,对诸如水土流失、风化、地下水位变化、酸雨、植物根系生长等露天保存环境下各类土遗址的破坏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陶质文物的保护。目前主要是对秦陵地区出土的各类陶质文物,包括秦俑坑遗址的陶俑、陶马,秦陵出土的百戏俑、文吏俑等,以及出土的各类其他陶质文物实施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彩绘陶俑是以生漆为底层的陶质彩绘文物,经过秦俑博物馆多年来的保护研究工作,已研制出了两套彩绘保护方法,并分别在实验室和遗址现场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评价为国际领先,并获得2002~2003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要针对陶质文物的修复技术、修复材料进行研究,严格遵循文物修复的相关工作原则和技术规范,注重修复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注重修复材料的可逆性、环境抗变性、抗老化性,并改进修复工艺和修复材料。
  青铜文物的保护。秦俑博物馆已对秦陵、秦俑坑出土的秦陵一、二号铜车马、青铜兵器,以及秦陵其他区域出土的青铜器(如乐府钟、青铜水禽等)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修复措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保护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其中秦俑博物馆完成的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项目获得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是,不能排除在以后的秦陵考古发掘工作中,新出土的青铜文物会给文物保护提出一些新的技术难题,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需要继续关注国内外青铜器保护技术、保护材料方面的最新技术进展,并有计划地引入先进的检测、分析设备,以及时应对新出土各类青铜质地文物的各类保护要求。
  有机质地文物的保护。这类文物在此前的保护工作中涉及较少,主要是针对兵马俑坑和秦陵百戏俑坑、青铜水禽坑所出土的棚木遗迹进行现场保护加固,此外,秦俑博物馆微生物实验室还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古代丝织品的病害与防治”中的子课题“古丝绸文物防霉保护研究”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推进,将有可能出土一些有机质地文物的新类型,如漆器残迹、皮革质文物等,而这些文物质地十分脆弱,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如果在出土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会造成文物本体的完全灭失。因此,有机质地文物的保护工作是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是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保护技术难关,尤其是北方地区出土的有机质地文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储备专业致力于有机质地文物保护的科研人员,并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和项目,积累经验,以备未来工作的需要。
  文物的科学保护工作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特殊领域。仅以秦兵马俑的彩绘保护工作为例,为了探索出一种合适的彩绘保护方法,秦俑博物馆与德国的保护专家合作,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实验,才最终解决了这一世界性的保护难题。反之,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员是根本无法胜任文物保护工作的,更有可能因所谓的“保护”行为而给文物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因此,解决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各类保护难关,其重要基础是要大力扶持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机构,进一步发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学科带头作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培养一大批不同专业领域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人员。
  设立于秦俑博物馆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作为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的首批三家重点科研基地之一,在陶质彩绘及相关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科研基地的学科带头作用,应当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对其大力扶持,如制定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意识;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促进和引导科研人才的成长;规划中长期科研工作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
  秦陵秦俑文物保护、修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文物保护科研人员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突破的最核心力量。因此,在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中,还要充分重视文物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并要积极引入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培养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文物保护科研人才,并加强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以保证事业后续发展的潜能。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可以通过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国外最新文化遗产保护动态并及时掌握最新文物保护技术和材料,推动科研发展。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科研攻关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交流的成功范例。自1990年始,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密切合作,每年双方都派遣科技人员互访,在德国和中国分别进行实验研究。双方合作研究最终在彩绘保护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为秦俑的彩绘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秦俑博物馆与比利时杨森公司合作开展的秦俑坑防霉研究,与英国伦敦大学合作开展的“秦代标准化研究”项目,对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还要充分重视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推动保护技术发展。
  三、加强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
  深化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来说,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仍存在重技术保护研究、轻管理保护研究的现象。对于文化遗产的技术性保护措施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与保护当前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对管理保护措施的深入研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和思路的。因此,在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加强对研究工作的引导,投入一定的研究经费,培养一批研究人员,针对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不同问题,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若干方面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专题性研究,如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等。这些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促进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与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相关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的深入应用研究,建立和完善遗产地保护管理的学科体系。
  ① 常勇、李同:《秦始皇帝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考古》1983年第7期。
  ②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帝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以秦始皇帝陵为例/张颖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