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项羽和始皇陵

刘占成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约5公里处。秦始皇初即位(公元前246年)开始营建,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迫停工。前后历经三十八年之久。
  关于陵墓地宫的内部情况,《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一段详细的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一作锢)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汉书·楚元王传》也有类似的记述: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上匠,计以万数。”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和铜车马的出土,证明上述文献记载大致是可信的。但是,始皇陵地宫内部富丽堂皇的设置是否存留?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据文献记载,始皇陵曾遭到数次破坏,最严重的是项羽入关后对它的凿毁。西汉刘向在其请罢汉昌陵的上疏中对始皇陵的毁坏过程所述较详:“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中进一步指出:“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上述记载若为事实,则始皇帝陵墓地宫已荡然一空。但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发掘和对古文献的研究,我对“项羽凿陵”之说尚有疑问,兹提出管见,以作探讨。
  一、从文献记载的矛盾来看,《史记》、《汉书》和《水经注》对秦始皇陵破坏情况的记载并不一致。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秦始皇入葬不到百年,但在《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对陵墓被毁之事只字未提,仅在《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之口,将“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塚”作为项羽十大罪状之一而一笔带过。这说明在当时关于项羽凿毁始皇陵的传闻还没有那么详细。以后班固写《汉书》,记述虽然比《史记》为详,但也只是说“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外被项籍之灾”,虽有“往者咸见发掘”的记载,但发掘的详情却无明义。只有六百年后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才明确说是:“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等等。我认为,时代愈晚,传闻愈与事实可能有出入,不能完全信以为真。
  关于臧椁质料,史籍记载亦不一致,《史记》说“下铜而致椁”,《汉书》说“石椁为游馆”,同时又说牧者“失火烧其臧椁”,似乎又为木椁。究竟是铜椁、石椁、还是木椁?根据陵西铜车马的出土,我认为是彩绘铜椁的可能性较大,应依《史记》为是。
  还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史籍对项羽凿毁始皇陵墓的记载上某些地方虽不大一致,但均提及此事,绝不会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今之陵园瓦砾遍地,烧土片片,当与“项籍燔其宫室营宇”有关。我认为,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西屠咸阳,烧阿房宫后,带领大军曾进入始皇帝陵园,对陵园内的地面建筑,进行焚烧和破坏。考古工作者在陵北建筑遗迹”清理过程中,“发现有檩子烧后的木炭痕迹”(2)的亦为明证。至于项羽是否凿入“穿三泉”“已深已极”的始皇陵地宫,似乎还难以断定。这可能就是《史记》未详载其事的原因。
  二、从铜车马出土推测:1980年冬,秦俑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型制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车马的系驾鞁挽具齐全,装饰华丽(3)。
  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现封土堆西侧约20米处。据钻探,秦始皇陵原封土西边沿在现有封土堆西边沿以西60米处(4),说明铜车马坑原来是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下的。发掘简报认为是陵墓铜车马陪葬坑的一个过洞,杨宽先生认为是陵墓西墓道的一个配房(5)。总之,它在封土之下,当为秦始皇陵地宫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掘和清理的情况证明,铜车马坑是由于年深日久、结构朽毁而自然坍陷的。铜车马的破损显系坑顶坍陷所致,而非人为的扰乱和破坏。经清理修复后的二号车,型制结构完整,车马上的大量金银饰件,并不缺一少半,本身就是未受人为破坏的有力证据。按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和陵西的铜车马坑之建筑形制和原料,参考《史记》“发北山石槨及写蜀、荆地材皆至”的记载,推测始皇陵墓墓室也可能用石、木而构架的一个穹隆式的地下宫殿。铜车马坑必然通过墓道而和地宫相通。项羽当初“掘始皇帝陵”时,距始皇入葬仅仅四年,地下建筑肯定尚未自然坍毁,这时若项羽凿陵入地宫,陪葬精致的铜马车不可能是安全无恙的。因此,我认为,所谓项羽究竟是否凿焚始皇陵还有待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证实。
  三、从秦始皇陵汞异常的初步研究来看:因为《史记》中有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我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应用勘查地球化学成分中的汞含量测定技术,对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进行了直接测定(6)。测定表明:在125900平方米的始皇陵封土中有一个范围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它“纯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而与自然界的富集过程毫无联系”,“如果始皇陵封土取自鱼池是确实的,只能是陵墓中埋藏的汞挥发,才在封土中形成异常的汞含量”(7)。
  在始皇陵封土中发现的汞含量异常高,分布比较集中、有规律。如果陵墓内确实遭受过项羽三十万大军的浩劫和火焚,上述汞异常的现象就难以解释。因为汞具有蒸气压最高、挥发性最强的特点,若项羽凿墓入室,汞早已挥发散尽,是不会出现地宫中的汞垂直向上扩散较强而侧向扩散较弱的情况的。
  这一测定数据和初步研究,不但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始皇陵内有大量水银的记载是可靠的,而且也为陵墓地宫内部可能并未遭到过人为的破坏,提供了一个证据。
  四、从始皇陵封土堆来看;现存的始皇陵封土堆,呈方形覆斗式,据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的实地勘查。封土底边东西345米、南北350米、以陵丘正西277.7米处为测点,实测封土商约43米(8)。但这并不是当年的原貌,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的陵“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按秦尺约折合今23厘米推算,仅高度就减低了70多米;据钻探,原封土周边在今现存封土边沿的50—60米外,同“周回五里有余”的记载基本吻合。由此可知,现封土堆规模要比原貌小得多。但这并不能成为陵墓遭到穿凿的证据。
  我认为封土变小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如长期的风摧雨冲外,也有人的因素,但并非是项羽掘凿所致,而是解放前当地农民取土掘坑的破坏。这样一来,封土只能由高变低,由大变小!自1978年以来,秦俑考古队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较全面的普查和钻探,在陵封土及其四周钻探结果。除发现一些诸如陵道、阙门,建陵时的出土道等遗迹外,至今并未发现有通向地宫的盗洞或盗口的迹象,这也说明了“项羽凿毁始皇陵”之说可疑。
  五、不见始皇陵墓内之物流传于世:若象《水经注》所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那么其所获始皇陵地宫内部的“奇器珍宝”绝不可能全部销毁和藏匿,当有一部分流传于世,但是至今在世间还没有发现一件被确认为是始皇陵墓内的文物。至于在陵园“拾到的编钟、秦权、矛等铜具”,是不是始皇陵墓内之物遭受“浩劫的遗留”(9)?我认为这些文物都是出于陵园建筑遗址之中,就有可能是地面建筑遗址内的遗物,似不能把它肯定为发掘“遗留”的证据。此外,如果项羽凿之于前,牧羊儿烧之于后,墓内被浩劫一空,焚烧已尽,那么文献记载的唐代黄巢、五代时期的温韫为何又去掘一个空墓呢?这只能解释为早在唐朝和五代时期,人们就不完全相信项羽凿毁始皇陵的传闻。至于黄巢、温韫是否掘开陵墓,从以上所作分析来看,显然他们也未能进入陵墓地宫。
  总之,我对项羽凿入始皇陵墓之说是有怀疑的。以上结合所提疑点,谈了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也知道这一是非问题,有待以后的考古发掘结果来作澄清。不过作为读史和考古研究中一孔之见提出来、作为引玉之砖,供同志们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以为还是有意义的。
  注解:
  (1)《汉书·楚元王传》。
  (2)赵康民《秦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迹》,载《文物》1979年12期。
  (3)《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载《文物》1983年7期。
  (4)《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初探》,载《文物》1983年7期。
  (5)杨宽《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探讨》,载《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
  (6)(7)常勇、李同《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载《考古》1983年7期。
  (8)《秦始皇陵调查简报》,载《考古》1962年8期。
  (9)王学理《秦始皇陵工程与兵马俑从葬坑浅探》,载《人文杂志》1980年1期。
  (原载《人文杂志》1984年第4期)
  (本编校对 李淑萍)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