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雕塑与秦人的悲剧意识

田 静


  秦俑是历史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秦俑是我们研究秦代社会的活素材。本文似就秦俑雕塑的角度去研究、探讨秦人的社会心理。
  一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秦俑雕塑艺术的出现,亦决非偶然,必是继承发扬前人的艺术成果才诞生的。从考古资料可以证明,战国时,人们已经完全能够塑造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传神”之作。秦俑艺术与前代一脉相承,并是同时代集大成之作。“秦俑的作者施展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塑造出众多的个性显明的武士,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共性中突出个性,”(1)七千兵俑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赴前线,气势磅薄、规模宏大,人们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秦王扫六合”的壮丽场景。它充分体现了崇多尚大的秦文化的特征,又表现了处于上升阶段的地主阶级的恢宏气度。这是俑坑设计者的指导思想所在。这种气势,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无数后人为这种力量所折服。
  但是,当我们漫步秦俑坑前,但会被一种感伤压抑的气氛所包围,放眼望去,整个俑坑灰蒙蒙的一片,如同空旷的荒野,让人感到格外凄惶。仔细观察这一件件令人叹服的艺术杰作,会发现更多的兵俑面容呈现出无动于衷、严峻、冷漠、麻木、呆板、讥讽、悲哀、怨恨、绝望等等神情,加上那有点僵硬地肃立在那里的双腿以至身躯,在宏大的气魄下,让人感到了一种混沌的、朦胧的压抑感。有的学者也有类似看法:“…我在观察秦俑时,多次感到一层淡淡的感伤色彩,确是真的。”(2)秦俑形象“基本上是一幅‘昏惨惨、黄泉路近’的景象,给人以沉郁阴冷的压抑感。”(3)有些人在参观中看到陶俑眼睛饱含着严峻悲怆的神情”(4)。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这些秦俑形象的面部表情,先举一些《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中的说法如下:
  1)T19G9:36号俑,…绷嘴,圆睁双目,面容严肃。(5)
  2)T10K:181号俑,额头皱纹,面容憔悴,容颜不展,心情略觉不安。(6)
  3)T19K:190号俑,…圆睁双目,眼睛近似三角形。(7)
  4)T2G2:86号俑,双唇紧闭,怒目凝神,面容严肃。(8)
  5)T10K:98号俑,…张口、蹙眉、圆睁双目,注视前方。(9)
  6)T2G2:77号俑,…抿嘴,圆睁双目(10)。
  这几个俑的表情都是愤怒而抑郁的。当然《报告》中也罗列了许多乐观自信、活泼向上的俑的形象,但是对秦俑形象的解释是见仁见智、各说不一的。例如林剑鸣先生对王玉清先生在《秦俑面形和表情》(11)一文中罗列的二十三张秦俑面部表情图片的看法,就与王先生很有不同,他认为“除第十八、廿二、廿三张图版上的面形有昂扬、奋发的神气外,其余的大部分面形表情所反映的精神状态并不如此。其基本格调是沉郁、悲凉和压抑的。”(12)我们基本上同意林先生的看法。再看看《报告》下册图版第116页到第131页《陶俑的脸型及面部表情》部分,共48幅照片所显示的基本格调与林先生所言何其相似。它们之中的大部分,神情或悲哀、或愤怒、或麻木、或冷峻、或讥讽、或无可奈何,或兼有其中几个特点,恕不一一列举具体形象了。
  从微观上来说,为什么会使人感到这种沉郁的格调呢?前面讲过,秦俑是历史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让我们来看秦是一个施行怎样统治的国家,这是秦俑产生的社会环境。从这里我们也许能找到原因。
  秦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严刑酷法,统一后人民虽然“得免于战国”,但重新面临的敲榨勒索和残酷剥削是空前的,根本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可以说,是统治者的残暴造就了当时严酷的现实。一位研究秦史有素的专家曾指出:“重功利、轻仁义,不重宗法,唯大是求,就必然轻视人的自身价值,造成秦的好战及统治者的酷烈。”(13)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笔者非常同意这种说法:“秦俑是一种专制主义集权的产物,人的价值——作为一般人(黔首)的价值被贬到最低。”(14)
  据马非百先生考证,秦代关于族刑者有:“灭家、灭宗、灭族,夷三族、夷七族、夷九族、夷十族、灭里。”关于肉刑者就有“髌、黥、斩左趾、刖、劓、宫、笞、榜掠、具五刑、髡钳、鋈足。”关于死刑者有:“腰斩、枭首、弃市、磔、剖腹、戮尸、生戮、定杀、阬、凿颠、抽胁、镬烹、车裂、肢解、绞、赐死。”(15)这些名目繁多的刑罚造成“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栗”。(16)国人皆有刀锯之危的状况,又:“收泰半之赋”、“力役三十倍于古”;(17)“头会箕敛,以供军需。财匮力尽,民不聊生,”(18)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广大农民的负担尤其重,他们“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敛,赋敛无度,朝令而暮改。”(19)此外,北筑长城,南戍五岭,五次出巡都需大量人力物力,光是修建始皇陵墓就先后动用了七十余万劳力,以致于“男子疾耕不足以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以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20)秦始皇因此造就了强大的帝国,但却是建立在人民血汗浇铸的白骨堆上。
  秦俑这一艺术精品出现的另一个条件就是作者的创者的创作冲动,而这又由工匠本身的来源、经历、地位、创作时的情绪等等不同而不同,这是秦俑产生的内在因素。秦俑作者来自统一后的全国各地,当然也包括山东六国。据考古学专家袁仲一先生考证:“秦俑的具体制作者原来是处于秦王朝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源于宫廷作坊,有的来源于地方的制陶作坊。”(21)无数工匠聚集在这里,进行着默默无闻、遥遥无期的合作。由于秦代实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有的兵马俑上面有陶印文,使人们看到了一些工匠的不朽姓名。他们是秦代最优秀的工匠,按照统治者的总体设计与授意进行创作,但是,既然是他们在亲手制造,就必然打上他们思想感情的烙印!正如袁仲一先生所言:“统治者对于陶俑马的种类、数量、大小及总的指导思想可以作出具体的规定。但是,无法对每件俑的神态、性格作出具体的规定。”不同世界观和思想立场的雕塑家对于同样的题材,却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来。
  “塑造秦俑的作者是地位低下的陶工(有的还是徒隶)。”(23)他们是七十余万造陵工人的一部分。地上劳作,风雨寒暑,皮鞭刀锯,严酷的制度(“物勒工名”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并有死的威胁。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封土西侧附近清理了一批刑徒墓。发掘出土共一百多具骨骼,绝大多数是二十——三十岁的男性,同时出土的瓦文证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刑徒生前从事的工作,当是为始皇陵园的修陵烧制砖瓦、陶器、打制石材以及其它繁重的土方工程等。”(24)据此可知,这些刑徒生前是被各地官府任意判罪后而征调服劳役的,是被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无偿的苦役折磨而死,死后集中埋葬在这片墓地上的。“有的骨骼上尚留有刀伤、肢解或腰斩的情况,显然是受刑而死。”(25)可以看出,刑徒们是由于酷刑甚至随意屠杀而非正常死亡的。特别是来自山东六国的工匠,他们亡国之恨未消,又被迫来到这工地上,这些都怎能叫他们与秦朝统治者同心呢?
  秦兵马俑是秦朝军队的再现。它是以秦军模特儿的,这些士兵主要来自下层劳动人民。制造秦俑的工匠由于与战士在地位、经历、遭遇等等方面的相似,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勾通,因而都具有这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决定了他们的创作冲动,从而自觉不自觉地融进创作中,通过工匠的精心制作,变成了凝固的东西,永远留了下来。那就是一个个哀怨悲伤,怒睁双目,麻木而冷漠的秦俑。这些形象与宏大、气派的统治者的要求多么不相协调!
  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不能不在秦人心灵上投下浓重的阴影。这种动辄得咎的统治,造就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意识。秦人的悲剧意识,就是秦人为了生存,为了争取做人的权利,对统治者不满、愤恨、抗争以至叛逆的意识。对严酷的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因为在当时,它得不到根本性的渲泄与实现,这种意识与现实的严重冲突,决定了他们只能作为一种牺牲品,正因为这样,这种意识才称得上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是意识主体——广大下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反映。
  这种悲剧意识的“物化”,就是这一个个冷漠忧伤,深沉麻木的秦俑形象。秦俑的面部表情之所以给人以上述感受,它是秦代广大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军队战士)这种意识的真实表露。因而我们才能在本来并无直接联系的秦俑雕塑与秦人的社会心理之间找到一些必然的关系。
  严酷的社会现实是造成秦人悲剧意识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愚味。他们总是希望有个好皇帝统治自己,总是愿意受别人支配,听从命运的安排。正如黑格尔在分析悲剧人物时指出的:“在悲剧里,个人通过自己的真纯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来毁灭自己。”(26)在那种残暴专横的制度下,人民如果一味地俯首听命,逆来顺受,就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是任人摆布,任人宰割,永远充当着悲剧角色。人民的善良和委屈求全并不能维持住自己的幸福,只有经过痛苦的再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确立了自身的价值,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秦人的悲剧意识具有稳秘性。在秦王朝的高压下,它不能得到公开的发泄和暴露。人们虽然以各种形式与秦王朝对抗,但绝大多数都是隐蔽的、间接的,没有大张旗鼓地起来反抗,而总是选择间接偷袭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以下史载都可以证:
  “(始皇)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
  “(始皇)夜出逢盗兰池,见窘。”
  “亡秦者胡也”
  “始皇帝死而地分”
  “今年祖龙(始皇)死”(27)
  “阿房阿房亡始皇”(28)人们只能以歌谣的形式讥咒当时的社会以及最高统治者,较厉害的一点也就是为“盗”于夜也。这远不能推翻现行秦统治,使这种意识达到根本性地发泄与实现的地步,更多的人只能从心里怨恨、咒骂这社会,或者暗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作为秦俑制造者的工匠,也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只能用消极隐秘的形式反抗秦朝统治者。
  造成秦人悲剧意识隐秘性的原因是统治力量的相对强大和人民力量的相对弱小。在这种情况下,被统治者只能默默地承受,听天由命,逆来顺受,麻木而冷漠。正如罗丹在描述这一类备受剥削、压榨的人物时所讲的:他们“象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痴钝。”(29)也并不是这些劳动人民天生就具有委屈求全、忍辱负重的性格。只是因为令人窒息的暴政,“偶语者弃市”(30)“妄言者无类”(31)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即使一些人不甘心被奴役、被欺压,以各种形式起而反抗,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要求推翻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但最终都归于失败的境地。总之,无论哪一种心理,无论是麻木不动还是奋起反抗,最终都失败了,成为一种悲剧,它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32)
  这种意识还具有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社会的标志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而人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意识反映现实也不是机械的,秦俑雕塑突破了统治者思想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3),雕塑工匠不可能完全摆脱统治阶级要求的题材内容去自由地进行自己的创作活动。可以说,秦俑雕塑表现了一种崇高的悲剧美。它使我们认识到残暴和凶恶的力量虽然强大,却能激起人们的痛恨和厌恶,崇高和正义的力量虽然受到摧残和压制,但能激起人们的仇恨和斗志。这正是秦俑的悲剧精神。
  秦朝政府不断加重刑法,极力推行专制统治,企图消弥民众的不满情绪和反抗意识,但是单凭政治压力根本无法泯灭潜藏心底的对生存的渴望。人们把这种意识压在心底,只有当秦王朝快要覆亡时,才有可能释放出来,露出它本来的面目。分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暴动揭开了秦亡的序幕。有意思的是,这一群起义者也是一伙被派去戎边的士兵,他们早已满腹积怨,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4)的口号,一度被变成了俑的军队终于亮出了他们的心理。陈、吴暴动,得到了普遍的响应,势如破竹,“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35)一时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队伍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组成,当然也有其他各个阶层的人,但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秦人的这种悲剧意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三
  人们不但为秦俑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而且更重视它的研究价值。从历史研究角度看,它的主要价值是由于它忠实地反映了秦代军队的精神风貌,展示了秦人的悲剧心理、悲剧命运和悲剧意识,我们可以从中研究秦代社会。
  总言之,秦俑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认识价值就在于它已超出了单纯模拟秦代实战部队的历史内容,而表达了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分言之,秦俑悲剧形象与秦人悲剧意识的价值在于:
  1.进一步明确了秦俑的主题思想
  对秦人悲剧意识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秦俑形象用艺术语言所倾诉的思想和感情。通过探讨秦俑产生的社会条件、内在因素以及对秦俑形象宏观的和微观的分析,我们认为秦俑形象是秦朝统治下劳动人民苦难忧郁心理的真实流露。
  正象秦王朝有自己的鼎盛期和衰落期一样,秦代社会除了有自己的光明面外,还有它的阴暗面,秦俑更多地暴露了后者,因为它模拟真人,又注重写实,使我们能从一个个庄严静穆、不苟言笑的秦俑形象中,听见了秦人痛苦的呻吟和愤怒的呐喊。
  “怨”是秦人悲剧意识形成的基础,是制俑工人创作秦俑时的情感动力。秦俑的哀怨忧郁,秦俑的怨气冲天,就是工匠与下层劳动人民积怨满腹的表现,柳宗元在评论秦代政治时曾说:“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上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37)可见忧怨压抑、苦闷冷漠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人们虽然满腹积怨却只能埋藏在心理,从不敢怨声载道,这虽然比起来反抗更可悲,却也可见善良人们的诉苦无门和社会政治的黑暗程度。从这一方面讲,秦俑雕塑具有深邃的历史暗示性,它启示人们对严酷制度下人的命运进行沉思。
  一切人间悲剧都来自两个因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就是说自然和社会构成对人的自由、幸福和生命的两种威胁,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以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宗教、文化措施更是折磨人肉体和心灵的机器。它属于人祸,但却比天灾给人常来的创伤更大。作为秦代统治阶级最高代表的秦始皇,他既有“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38)的成绩,也有“贪狠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39)的罪恶,正如尉缭所说,他“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40)他人为地制造了许多悲剧,这远比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大得多。秦俑所表现出来的深沉忧郁,冷峻严肃,无可奈何以及根植于秦人思想深处的悲剧意识,胜于雄辨地说明了它的主题思想。
  2.正确估计秦俑雕塑的地位
  秦俑雕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在中国雕塑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是桃李芬芳,各秀一枝。
  秦俑雕塑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美丽的辞藻不能增加它的伟大,真诚的赞叹无助于延伸它的不朽。美具有广泛的涵义,阳刚是一种美,阴柔也是一种美,世间万物相辅相承,辨证统一。离开了丑的陪衬,美也不成其为美,任何事物只要在它所处的位置上合乎时宜,协调自然,就能称得上是美,认真分析秦俑雕塑的艺术基础和创作环境,就不难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从而较准确地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也就会发现它最有光彩的一面,把握它的价值所在。正象世界上并非所有漂亮的东西都能称得上美一样,秦俑雕塑并不以其外表赢人,而以它总体的气势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秦俑的作者把众多的士兵和这些凡人庸夫的形象塑造出来,把现实的军旅生活塑造出来,这种情况在秦以前及秦以后都不多见。”(41)
  3.进一步证明了“天下苦秦久矣”
  秦的残暴史家共识,班固在其书中写道:“秦始皇即位三十七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于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42)同时他也分析了这种穷兵黩武造成的恶果:“秦居平土,一夫大呼而海内崩析者,刑罚深酷吏行残贼。”(43)东汉思想家桓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秦始皇“见万民碌碌,犹群羊聚猪,皆可竿而驱之。”(44)晋代思想政治家傅玄说:“秦始皇之无道,岂不甚哉!视杀人如狗彘。”(45)
  秦朝统治者企图用自己的专横、残酷封住天下人的嘴,以此来消除不满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秦始皇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46)以至于“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47)最终“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8)可以说,秦俑的深沉凝重,不苟言笑,不但是秦朝统治下军队的形象特征,而且也是广大修陵工人乃至整个下层劳动群众自身悲惨经历的真实写照。这七十多万民工,被强迫来到工地,在恶劣的环境下背土运石,烧砖打石,身心都受到极大伤害,已经疲惫不堪,近乎麻木、痴呆了。这样的际遇,这样的心情必然在创作中有所反映,那就是场面恢宏、情诚怨深和整体静穆严肃的俑阵。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平庸的作品只是掏出河面的一瓢水,把它从长河中孤立出来,时过境迁,很快化为陈腐。而伟大的作品却沉入长河深处,显示历史河床上河水冲刷留下的痕迹,它将永远启示人们对它上面流动的长河进行沉思”。(49)秦俑雕塑,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改朝换代,今天依然显示出夺目的的光彩,令人陶醉,给人启示,催人思索,这就是它的魅力。
  注解:
  (1)《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16页。
  (2)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美术史论》1982年第3期。
  (3)张文立、吴晓丛《秦俑主题思想试探》,《陕西省文物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1981年。
  (4)汤师尧《致将军武士俑群》,《文物报》1986年2月7日。
  (5)《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74页。
  (6)《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49页。
  (7)《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48页。
  (8)《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48页。
  (9)《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48页。
  (10)《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49页。
  (11)王玉清《秦俑面形和表情》,《文博》创刊号。
  (12)林剑鸣《秦俑主题何处觅》,《文博》1986年第4期。
  (13)林剑鸣《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4)贺西林《十四年来秦俑艺术研究述评》,《美术》1988年第6期。
  (15)马非百《秦集史》下册第381—385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6)《盐铁论·周秦篇》。
  (17)《汉书·食货志》。
  (18)《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19)《汉书·食货志》。
  (20)《汉书·主父偃传》。
  (21)袁仲一《秦陵兵马俑的作者》,《文博》1986年第4期。
  (23)《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1974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16页。
  (24)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
  (25)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
  (26)黑格尔《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西方文论选》第311页。
  (27)《史记·秦始皇本纪》。
  (28)《述异记》。
  (29)葛赛尔(Paul—Csell)《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30)《史记·高祖本纪》。
  (31)《史记·郦生列传》。
  (32)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论革命悲剧》,《马恩列斯论美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5页。
  (33)马思列斯《论文学》第20页。
  (34)《史记·陈涉世家》。
  (35)《史记·陈涉世家》。
  (36)贾谊《过秦论》。
  (37)柳宗元《柳河东集·封建论》。
  (3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39)《汉书·贾枚邹路列传》。
  (40)《史记·秦始皇本纪》。
  (41)吴晓丛、张文立《主题·意志·逆反心理——再论秦俑的主题思想》,《文博》1987年第1期。
  (42)《汉书·武五子传·赞》。
  (43)《汉书·谷水传》。
  (44)桓谭《新论》。
  (45)傅玄《傅子·问刑篇》。
  (46)《汉书·贾枚邹路列传》。
  (47)《汉书·贾山传》
  (48)《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49)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原载《文博》1990年第5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