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人的审美意识与秦兵马俑

张敏,张宁


  审美意识是人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的意识的升华。它由审美感、审美需要、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元素的构成。审美意识随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民族习惯的不同而各呈纷彩。它主要包括天然形态、人脑表象形态、人工创造形态。秦兵马俑表现出的人工创造形态,是秦人、实际上是秦代统治者的审美思想的反映。
  一
  在封建社会,人的意识很大程度受着帝王意识的统治。“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1),帝王们需要实现的是自己的意志。因此,每个朝代的审美意识,正是帝王的喜好。正象马克思、恩格斯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
  人们常以“大多精美”来评价秦兵马俑的成就(3),这自然不错,大和多应该有它的共同点,是多创造大。这种求大求多的思想,应该说同人的审美观念或审美意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或者说是受审美意识决定的。
  秦俑的大,包括个体大、规模大、群体大、数量大,是秦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4)。秦人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重功利,“尚首功”(5)。商鞅变法以后,对军功的奖赏作了明确的规定,完全以数量来反映。能得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6)。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7)。斩首愈多,官爵愈高。
  这些数字刺激着每一个秦人。因此,好大求多便成为秦人的风尚,反映着秦人的审美意识。历年来的考古发现,也证实着秦人的这一思想。如陕西凤翔的秦公陵园32座大墓,其中秦公1号墓,总面积为5334平方米,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先秦时期最大的墓葬⑧;1973年——1974年,考古发现秦国春秋时期的建筑构件60余件,其中有高达1米的⑨。还有秦人对土地的追求。从一建国,秦人就开始了向东扩张,至孝公时,国土已相当可观,但孝公却“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10),仍不能停止对领土的扩张。秦始皇更是“奋六世之余烈”(11),使国土达到空前的辽阔。
  秦始皇一生好大喜功,自以为从古到今没有人能及过他,从而蔑先王,美当今,他对大和多的热烈崇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1.广筑宫室,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的气势,已令人震惊不已。但秦始皇还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12),奢侈至此,可谓尽矣。
  2.万里长城,是从月球上仅能看到的两项人力工程之一,其气势之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3.秦始皇灭六国以后,曾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之铸为金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
  4.骊山陵占地56.25平方公里,陵高五十丈,其上树草木以象山,墓内“奇器珍怪,徙臧满之”(13)。汉代刘向曾叹曰:“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14)。以“大多精美”闻名的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陪葬品的极小部分。
  兵马俑三个坑总面积两万平方米,可出土陶俑马八千件,显示了一种恢宏的气概。这大和多产生的逼人气势,使观者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迫感,也许,这也正是秦人审美理想的表现。
  秦人对大多的追求,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在中国,“大”字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有不少关于大的论述。孟子把美分美、大、至、神四个阶段,认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15);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所谓“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16)。所以,他在许多篇论述中都讴歌了“大”。在《秋水》中他歌颂北海的浩翰无穷;在《逍遥游》中他赞叹昆鹏“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人间世》斗称道栎社树“其大数千牛,絜之百围”等,并借舜的口认为尧的治绩,“美则美矣,而未大也”(17)。老子《道德经》有: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可见,秦秋以至战国,人们在审美观上对量的追求和大的企慕,是一种风尚。而量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这种审美要求,自然地投合了秦人,尤其是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帝的审美思想。
  二
  秦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重实效,禁无为,一切都是从是否有实际价值考虑。所以,秦人除了狂热地追求大和多,还要求极度的真实。
  陶塑艺术在我国已有了很久远的历史。早期的一些人物形象,虽然粗糙,但人物面部的神韵却相当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相貌特点,少有斧凿的痕迹。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大量的理论著作谈论美与真的问题。当时的一些主张如:“大巧苦拙”(18),“刻众形而不为巧”(19),形成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秦代正处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各国的文化对它都有一定影响。秦人传统的功利思想又使他们只选择实用的主张。法家思想是最受始皇推崇的。
  韩非认为,一件事物,如果只具有审美的、艺术的价值,而不具备实用价值,那就毫无意义。他认为,“千金之玉卮”,如果不可以用来盛水,那就不如“至贱”的“瓦器”(20),主张实用第一。
  在《外储说左上》韩非说: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诓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在这里,韩非完全用一种异于常人的心理去评价美。只因射稽唱歌时工人们干得又快又坚实,所以说他的歌比使“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的歌更美,完全把功利凌驾于美之上。韩非的功利主义主张,与秦人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珠连璧合,其结果自然是非凡的。
  且不说曾为实用物的宫殿、长城、驰道,单说始皇陵的具体而真实。陵墓内“以水银为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仿造秦国的山川地貌,真实地模拟秦始皇拥有的熟悉的一切(21)。
  陵墓周围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四百余座陪葬坑,从供赏玩的珍禽异兽坑,到供吃住的寝殿,一应俱全,再现了始皇曾经生活的场面。表现了至高无上的千古一帝对生前生活的真实追求。
  秦俑所表现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从布阵、兵器的装配、陶俑塑造,都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充分反映了这种功利主义美学思想。
  秦人对头发是非常重视的,表现在陶俑上,就是精心塑造,一丝不苟。据不完全统计,秦俑发型的圆髻、扁髻,每种发髻又有各种不同的盘结方法,不同的形状。头发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秦俑发髻花样繁多,可能现在的理发师也会望尘莫及了。
  秦人对胡须也非常珍惜。据史料记载,秦汉时,一般成年男子都留有胡须只有犯了耐罪才剃须。《礼记·礼运》正义载“古者犯罪以髡其须,谓之耐罪”。秦俑胡须式样大体有;络腮胡、有三滴水式的小胡子、长须、犄角大八字须、双角自然下垂八字胡、矢状小八字胡、板状小八字胡,而每式样的胡须,又有数种不同的变化,不同的胡须配以不同的面庞,使人物性格显得非常鲜明。
  秦俑面部的塑造丰富多彩,神态各异,个性非常突出。中国古代画论将人的脸型分为八种,“相之大概,不外八格”,即:国字形、用字形、风字形、田字形、申字形、目字形、由字形、甲字形,这是中国人面型的共性。借以说明秦俑,也只是个大概。秦俑的面型就象大街来来往往的人一样千姿百态。并不是八格所能包括的。
  秦俑的五官更是精心雕刻,特别是眼睛。人说眼睛是人类灵魂表现的唯一的窗口。秦代工匠正是通过对秦俑眼睛的一些细微变化的刻划,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或机敏或文静,或勇猛或憨厚的人物形象,使我们好象面对着一支活生生的军队。
  秦俑的塑造不管是头发、胡须还是眉毛,都用刀一丝丝精心刻出,具有极强的质感。头发、胡须的变化,也是真实地反映秦人的生活喜好。
  秦俑服饰的塑造也完全模拟实物,如武士俑身上的甲衣,过去人称古人穿“鱼鳞甲”,而秦俑身上的甲衣却结构复杂。甲衣的前后身甲上部是上片压下片,下部甲片为下片压上片;前身甲衣以中间的一行甲片为中心,甲片依次向两边叠压联缀,背甲相反。这样就为将士抬臂、弯腰提供了方便,反映了秦国军队防护装备的实际情况。
  秦代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再现了一支威猛的秦军,塑造了一支始皇地下王国的御林军。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秦人对真实的追求。这里,找不到西周青铜器及春秋时的铜器花纹的浪漫与神秘,而表现出的是具体而真实的生活。
  三
  一般的艺术教科书中,将审美信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们在塑造一个艺术作品或一组艺术群体的时候,总是有模特。艺术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但是,反映生活或反映社会的那一个方面,则取决于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秦俑这一庞大的艺术群雕,所反映的是秦国的军队。这一选择,不是出于制作秦俑的艺术家的选择,而是处在他们之上的至高无上的秦朝统治者的选择。这一选择,更出于这位统治者的急功近利,好大求多。公元前770年,秦国始建立,秦人追求功利的价值观已形成。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由余出使秦国,看到秦国豪华的宫殿,不禁叹息:“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则劳民矣”。这是对秦国君主奢侈的批评,还是对秦国富有的羡慕,其中的微妙很难说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秦国的建筑是令人惊叹的。
  前文已提到,秦始皇比其先祖先公,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广筑宫室,为生时享用,大修陵墓,企图作为生的延续。李斯在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汇报修陵工程时,便说是“已深已极,击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始皇还不满足,要求“旁行三百丈,乃止”(22)。这更充分反映了这位帝王的审美态度,所以,求大、求多、求真的秦兵马俑,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着帝王的意志应运而生,便不是不可理解了。
  但是,始皇帝的审美意识,并不是众多工匠的审美意识。始皇帝对秦俑这个宏大的工程,只能是宏观要求。而微观的制作,则是广大的艺术工匠。艺术形象本身便包括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某一件陶俑制作者的审美态度和情感,便决定了这件陶俑的艺术形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23)。关于陶俑的作者,按袁仲一先生对目前已出土的一千多件陶俑身上的陶文统计,约80多位(24)。那么,秦俑三坑总计出土陶俑近8000件,其作者之数应有几百人。“艺术就是感情”(25)。这几百人的感情所创造出来的陶俑形象,不仅有高下之差,更重要的在于情感之差。这便是表现在秦俑面部的表情,有的面带微笑,有的面含肃杀,有的满面怨苦,有的呆滞,有的机警。这种形象的选择,是由制作者的神美态度和情感决定的。所以,可以说,在秦俑艺术的创造过程中,有两种审美态度支配着这组庞大的艺术群像,一种是秦始皇及其代表人(主持工程的人,如李斯等),是宏观创造的决定者,这样,就形成了宏观与微观,全体与个体的差异。这应是秦代统治者与人民审美差异的反映。
  秦代人的审美与现代人的审美,表现在秦俑上又有不同。现代人面对秦俑,是一个艺术欣赏过程。这个欣赏过程是随着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性格、年龄、个人经历等的不同而不同。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因为“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为种种区别,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而这种不同,对于一个内容愈丰富,艺术水平愈高的艺术品,愈能使欣赏者产生众多的多岐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对秦俑艺术尤其是秦俑主题的多义认识,大概也是由此而派生的吧。有学者说:“优秀作品的客观效果,大于作者及评论者的主观意念。对秦俑这样一座数量多,个体大,含蕴广的古代文化遗存,认识不一,也自在情理之中了”(27)。而这种审美结论,除了这一原因之外,同秦俑创造过程中的那种差异,也不无关系。
  注解: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全集》第3卷,第52页。
  (3)张文立、吴晓丛《秦俑主题思想试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淮南子·要略》。
  (5)《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6)《商君书·境内》。
  (7)《韩非·定法》。
  (8)转引自林剑鸣《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9)转引自林剑鸣《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0)《史记·秦本纪》。
  (11)《史记·秦始皇本纪》。
  (12)《史记·秦始皇本纪》。
  (13)《史记·秦始皇本纪》。
  (14)《史记·秦始皇本纪》。
  (15)《汉书·刘向传》。
  (16)《孟子·尽心》下。
  (17)《庄子·天道》。
  (18)老子《道德经》四十五章。
  (19)《庄子·大宗师》。
  (20)《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21)《史记·秦始皇本纪》。
  (22)《汉旧仪》见《通考·礼考》。
  (23)白居易《与元九书》。
  (24)袁仲一《秦陵兵马俑的作者》,《文博》1986年第4期。
  (25)《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44页。
  (27)张文立《多元结构的秦人心态》,《文博》1990年第5期。
  (原载《文博》1994年第6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