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与西汉陶俑制作工艺浅析
呼林贵
秦汉时代的陶塑艺术,在我国古代陶塑史上起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再现秦代军容的秦俑被称为“第八奇迹”,是世界古代写实雕塑艺术的不朽作品,而汉俑则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更为广泛,较多地注意刻划对象的神志,因而雕塑手法上出现了,较为夸张的写意作法,要了解秦俑艺术与汉代艺术效果的不同,仅看其外表是不够的,不同的工艺也是应该加以探究的。
秦俑,尤其是秦代的秦俑资料目前还只限于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部分。而西汉时期的陶俑则出土颇多,不计各地中小型墓所出,仅就陕西境内西汉帝陵附近出土就有几处。1965年发掘的咸阳杨家湾汉墓从葬坑,出土了大量的彩绘兵、马俑(1),号称“三千人马”。汉安陵陪葬墓已发现有彩绘陶俑。(2)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出土的一批彩绘陶俑(3),保存完整。另外,近年来西安市新安砖厂内几次发现西汉陶人、马、牛、羊、猪(4)等。
我们赖以分析的秦、汉陶俑中,秦俑的材料主要是依据已报导的简报和部分同志已作的观察分析文章(5)。西汉的资料除了已有的简报之外,其他资料则大多是笔者几年考古实践中遇到的。
秦、汉陶俑大小明显不同,秦俑高大厚实而汉俑却都矮小纤细,显得单薄;秦俑的体腔、脸面、四肢等都比较符合人体解剖原理,人体各部位的制作与其造型姿势是一致的,比如跪俑的小腿肌肉呈扁平形,而立俑则呈圆形等等。肌肉的力度、角度等都得到很好的表现。俑的体腔、肩、背、腰、胸、腹、臂等等都表现得逼真,有与真人一样的效果。而西汉俑大多身躯显得过分的细长,身体前后扁平,人的肌肉的力度没有得到表现,不符合人体解剖原理。秦俑给人以千人千面、栩栩如生、性格各异、不相重复、赋有生气的感觉,如若置身其中,似有身为其中一员的感觉。而西汉陶俑则给人一似乎人人近似,区别甚微的印象。尤其是面部表情和微微前倾而修长的身躯几乎区别不大,有一种如出一模的感觉。秦俑的细部雕塑极为细致,细至发丝,小至鞋底纹饰、甲片铆钉、指甲、眉毛等等,都加以细致而认真的刻划堆塑,毫不含糊,力求真实。而西汉陶俑则不然,对其制作对象多是采取示意一下即可的作法,并不加以认真细致的刻划和堆贴。如俑的眉毛、头发不是如秦俑那样堆塑泥片、泥条然后加以刻划,而是涂以墨色,加以描绘。附加泥条的方法虽然有,但应用的不多,尤其是用堆、贴、塑刻划衣纹服饰就更不多了。造成秦俑与汉俑这种差别的直接原因是制作工艺不同。
秦代陶俑分件模制初胎(大样)后,还要在初胎上根据对象各部位的不同再复加不同厚度的一层(或多层)泥,亦即初形之外二次复泥。而认真的雕塑工作和伟大的创作实际上则是在第二次复泥后进行的。如陶俑的鼻、口、衣服纹饰、甲胄系带等等都是在这层复泥上雕垫堆贴刻划而成。二次复泥和初胎的陶土不同,初胎土中含有细砂,二次复泥则是经过淘洗后较纯净的细泥。二次复泥后雕塑成型是秦俑制作工艺中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颇费匠心,艺术家们经过认真的堆、贴、雕塑创造出一个个赋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秦国军人来。西汉陶俑也是分件模制,采用外模形式。因矮小,分件作模也相应的少,但重要的是它比秦俑的制作工序少了重要的一环,它就少了二次复泥和不再雕塑。观察了陕西境内几处汉俑,没有采用二次复泥这道极重要的工序。而是在分件模制组合后,将初形稍加整型就成了。然后入窑烧烤后再直接在其外敷一层白色的“胎衣”,其后在胎衣外面施绘不同颜色,勾画出人物的细部,如眼、眉、毛发及服饰等来。相比之下,每件秦俑的雕塑工程量就大大地超过了西汉陶俑。
虽然秦汉陶俑均采用了彩绘,但目的各不相同,秦俑颜色有绿、粉绿、朱红、枣红等等,而以朱红、粉绿、赭三色为主。这些鲜艳的颜色主要是用来表现人物面部、服饰等不同颜色而已。西汉陶俑也拥有众多的色调,除了表示俑的不同色调外,更重要的是想用绘画艺术来弥补陶俑身上无细部雕塑的不足。如秦俑有泥条刻划堆贴的眼眉、胡须等,而汉俑则依靠墨色的描画来表示。正因为这种差别,秦俑在退掉了斑烂的色彩后,俑的眼、发、须等不受影响,众多的俑然是特点各异,性格不同。汉俑则不然,一旦装饰的彩绘随着白色的“胎衣”,退驳掉,则立刻变成了没眉、没眼,千人一面的泥胎了。
当然,秦汉陶俑在制作工艺也并没有随着秦王朝的覆灭而终止。汉俑制作中仍有延续,如秦汉陶俑头均是采用前后两半模制而成的,前后两半的合缝在耳前或耳中,耳则是附贴上去的。俑的身躯肢干是分件模制套接而成,模均是外模,陶俑体内有手指印痕迹。秦汉陶俑各部件结合中有钻孔的习惯。秦汉陶俑的脚底部均发现有小圆孔迹象。耳、眼、鼻、口、唇等细部均为刀刻挖、堆贴的习惯等等。在工艺上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不是完全两样各不相干。
秦汉陶俑烧造技术基本相同,火候匀,硬度大,色泽纯,均系青灰色。这与当时烧窑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有很大关系。后人推誉“秦砖汉瓦”看来是一定道理的。
秦代陶俑由于体形高大,为了便于控制和雕塑,制作时主要采取了模塑结合的办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先作出大样(初形),以利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次复泥后再根据被塑对象的不同特点而加以雕塑,这样逐个雕塑出来的秦俑就各有特点了。汉俑体形较小,便于控制,初形后稍加修整就基本定型了。我国传统的雕塑技法有塑、堆、捏、贴、刻、画等,但以塑、刻、画三种技法最为突出。秦俑制造中基本上包括了上述几种方法,但秦俑主要工艺是模塑结合,以塑为主。而西汉陶俑则不然,其制作工艺则主要偏重于模、绘(彩画)结合,以模为主。这即是二者工艺上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秦汉陶俑制作工艺之间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汉俑继承了秦俑的模制之法及彩绘之术,但这个继承不是照搬,而是发展中的变异。
俑是代替活人用以殉葬于死者的偶像。商周时期虽有零星的出现,然而那时人殉人牲仍然是很普遍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作为生产力三要素的重要因素的被认识,人的劳动价值的被发现,用活人殉葬之风才有所减,可是用俑殉葬仍然不多。秦始皇陵虽然出现了那样庞大的俑群殉葬,然而仍不普遍。真正普遍的用俑殉葬则是汉代及其以后的事情。汉代不论是帝王、大臣的陵墓或平民百姓的小墓之中都常见有用陶俑作殉葬的现象,这反映了使用陶俑作殉葬的普遍性。这种广泛使用陶俑作殉葬品的需求量,有力的冲击着原来一件一件雕塑陶俑的缓慢的制作工序,要求制作更多的陶俑来满足社会广泛的需求。供求关系的这一重大变化,使得造俑技术也要相应地变化,以适应这个社会需要。只有采取模制,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而模制是传统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易学习,同时又省时间、省人力,结合以彩绘描画,就可生产色彩斑烂、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陶俑,这是汉俑制作以绘为主的历史原因。
随着社会需求变化,专门制作殉葬品的行业,相应的分化和独立出来,如有专门制作陶俑、瓦器、漆木器、编竹器、棺椁的人。当时所设的东园匠,专门制作办理丧事所需的棺、椁、陶俑、瓦器等等。皇帝还常将东园所作之器赏给臣下,以示宠爱和敬重。在民间,普通百姓不能使用东园之器,通过市场贸易来买取所需之品类,以供葬埋死者之用。这可以说是社会需求带动了技术变革和专业化。
由于专门制作的各类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秦俑那种追求形似的写实主义平法就得改革,代之以追求神似,以写意为主就成了汉俑制作的艺术方向和主导思想。艺术手法和主导思想的这一重大突破,使得汉俑制作不象秦俑那样单一,制作对象多样化,种类纷杂,品类繁多。细细推敲虽都不尽细致,但却往往神气活现,如军士俑的昂首挺胸,马俑两耳前竖,两眼圆睁,呼之欲驰;杂剧表演中演员的动作姿势,一招一势,女侍俑身子前倾、眼帘微垂,谦卑恭敬的神情等等都很好的给以表现。不少精品,达到了极其成功的地步。不能认为秦俑是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峰,从而否定了汉俑的艺术价值。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也在不断的丰富,后代往往要胜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秦汉陶俑制作中各自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各自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如果说秦俑是古代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那么我认为汉俑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高峰的延续。秦俑是先秦以来古典的写实主义艺术的顶峰,而汉俑则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展了写意雕塑艺术,有创新、普及和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等特点,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注解:
(1)陕西省文管会等《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色陶俑》刊《文物》1966年第3期。又《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刊《文物》1977年第10期。
(2)咸阳博物馆《汉安陵的勘查及其陪葬墓中的彩绘陶俑》,载《考古》1981年第5期。
(3)王学理等《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刊《考古》1976年第2期。
(4)新安砖厂近年内屡有发现,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市文物局、陕西省考古所等单位先后都由这里获得重要文物。
(5)始皇陵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制作工艺》刊《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屈鸿钧、程朱海、吴孝杰《秦俑陶塑制作工艺的探讨》刊《中国古陶瓷论文集》1982年版。
(原载《文博》1987年第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