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修建始皇陵徭役负担

杭德洲


  秦代的徭役负担是繁重的。汉朝董仲舒说过秦代“力役三十倍于古”(1)。但是,秦代徭役负担的具体情况,史书记载不详。一九七四年以来,秦陵考古队对始皇陵园的调查钻探和局部发掘所发表的材料,给我们研究当年修建始皇陵徭役负担提供了一些有力证据。
  一 概况与封土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脚下。据《史记·秦始皇本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治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可知: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7年;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的修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悉发出击楚军”(2),秦始皇陵被迫停工,前后历时30多年,规模极其庞大。《水经注·渭水》记载:始皇“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四周回三十余里”。实际始皇陵园的规模远不止此。根据秦始皇陵考古队对始皇陵及其周围的普查和初步的钻探,始皇陵的建筑遗迹南北长15华里,东西长17华里,周长64华里。这还只是目前从残垣遗迹区域取得的。
  秦始皇陵有高大的封土堆,周围环绕着内外二重城,内外城之外有从葬区,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后世罕见的。谷永说秦始皇“养生泰奢,奉终泰厚”(3)。刘向说“自古自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4)。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埋藏极其丰富,外部则封土高大,宏伟壮观。《汉书·楚元王传》记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折合今天度量,坟高为120多米,周回2167余米,所用上方,大约为1175万立方米。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曾测出封土约76米,底边近于长方形,东西宽约488米,南北宽515米,周长约2006米(5)。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对始皇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测出陵丘下部已成方形,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周长1390米,在陵丘正西约277.7米处实测封土高约43米(6)。顶部南北24米,东西10米,就以现有封土来计算,尚有土方约181万立方米,
  二 内城及城内建筑
  关于始皇陵内城的建筑规模,明代人都穆在《骊山记》里有一段简单的记载:“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这与实际情形略有出入。
  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派人调查秦始皇陵时发现了始皇陵内城内部有一段隔墙,误以为是内城北墙,据此得出了秦始皇陵内城周长2525.4米的结论(7)。
  近年来,根据秦俑坑考古队对秦陵的调查来看,始皇陵内城城墙东西长680米,南北长1355米,周长约3870米,城墙宽约8米,是用每层6—8厘米左右厚的夯土筑起的。现在尚存城墙遗址最高处2米多,保存在地下的夯土一般距地表深0.3米,北城墙上有两门遗存,其余三面城墙各有门址一处,共有五门。根据一般城墙宽8米,及西安城和八达岭城墙的宽高度比例,我们推断秦陵内城墙高度应在8—10米以上,城墙所用的土方量约309.600立方米。宏伟壮观的城墙,表现出了秦始皇尊严的地位,是用广大劳动人民血汗筑起的。
  在封土以北还探出大型宫殿遗址多处。其中一处,南北长62米,东西宽57米,总面积为3524平方米。呈东西向,其平面布局为一周环回廊,中间有高台殿基,迥廊部分宽3—5米。从这座宫殿建筑的门道、地面可看出,整个宫殿十分讲究而且特殊。廊前的门厅南北长15米,宽1米。正殿内有用青石板铺成的石台阶。殿内地面处理是在原筑的夯土台上,又叠铺四层鹅卵石,中间以细砂灌缝,上铺一层2厘米厚的泥土,再上残存着略略雕刻过的线雕菱纹石铺地。殿基和四周的墙壁全用夯土筑起,外表先涂以粗泥,粗泥上覆着一层细泥,尔后施刷白垩。宫殿的顶部有鸱尾,长89厘米,宽16.5厘米,高15厘米。所用的筒瓦长53.5厘米,宽16厘米。在宫殿遗址内有直径为61厘米的夔纹遮朽⑧。这座宫殿遗址及出土的大型鸱尾、筒瓦、遮朽既有精细的雕琢,又有飞腾的气势,它们组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当年富丽堂皇的景象。
  秦始皇陵内城和建筑遗迹的发现使我们可以想像到当年劳动人民在建筑陵园时付出的巨大而艰辛劳动。
  三 外城及城内建筑
  秦始皇陵的外廓城,东西长974.2米,南北长2173米,周长6294米,宽约8米。与明代人都穆在《骊山记》所载始皇陵“外城周十二里”基本吻合(9)。根据城墙的宽度,我们推断城墙高度和内城一样,都应在8—10米以上,建筑外城城墙所用的土方量约有503520立方米。
  在周回十二余华里的外廓城内,建筑遗址众多。经过钻探发现,在外廓城内西南部有大型的马厩坑两座,型的陪葬坑47座,其中有跽坐俑13个,埋葬珍禽异兽的瓦棺葬坑17个,饲养马匹的葬仪坑17座,都密集地排列在内外西门之间南约100米的地方,东西长达300米;南北宽约250米。一个马厩坑东西长约22米,宽26.4,深5.5—5.9米,土方量为3300立方米。另一个马厩坑为曲尺形,东西坑道长117米,南北宽6.6—8.4米;南北坑道长84.4米,东西宽约9米左右,土方量为9331立方米,坑内埋葬的均是真马和大型陶俑。
  四 外廓城周围的建筑
  秦始皇陵陵园建筑不只是由冢圹、内城、外廓城组成,外廓城周围还有庞大的建筑群。在外城以东的上焦村,发现有小型的马厩坑和跽坐俑坑93座,呈南北三行排列,每行长约1500多米。始皇陵考古队曾清理了37座,其中有马坑28座,跽坐俑坑3座,俑马同坑者6座。平均长3.59米,宽2.44米,深3.08米,按93个坑计算共有土方约2540立方米。在有跽坐俑与马的坑内,放置有陶盆、陶罐、陶灯等器物,有的盆罐内还盛有谷子和干草。出土的器物上有的刻“六厩”,有的刻“三厩”、“左厩”、“中厩”、“宫厩”等字样,《汉书》的记载,天子宫廷内有马六厩,每厩万匹,由太仆掌管,供天子车舆出行之用。此处可能象征着宫廷内的马厩。
  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处,即今天的鱼池村、呈家寨之南有一大坑,当即“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淤深,水积成池”(10)的鱼池遗址。
  在外廓城周围诸多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要算其东部发现的三个陶兵马俑坑,此外还有一个未完成的坑。。通过对这个坑的剖析,我们不难想象出始皇陵园整个建筑的宏伟壮丽。
  经过初步的试掘,发现一号俑坑规模宏大。坑深4.5—6.5米,东西长210米,南北宽60米,总面积为12600平方米。在试掘的960千方米范围内,出上了陶武士俑500余件,木质战车6辆,拖战车的陶马,与真马形体大小相似,身高1.5米,体长2米,共有陶马24匹。铜兵器及金、铜、石等饰品七千余件(11)。根据试掘出土的兵马俑排列的密度计算,这个坑大约埋藏大型的兵马俑6000余件。高大的陶马、陶俑以及战车组成了一座排列有序的大型军阵,作为始皇陵的陪葬品与秦始皇帝共葬于骊山脚下。
  一号俑坑是一规模巨大的土木结构建筑。坑底除隔墙外,其他地方全用青砖墁铺。坑内高度为3.2米,顶部距秦代地表约1.5米,全部的重量主要靠下面的隔墙、立柱支撑。立柱有圆形、方形、八角形三种,直径在20—40厘米之间,高度约为3.2米。立柱上有纵横交错的梁枋,梁枋上密排棚木,棚木上铺有席子,席子上盖着胶泥土,封土厚度约2米。根据《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的试掘简报》,坑内共有11过洞,每个过洞长约210米,立柱间距为1.1—1.5米。我们按平均间距1.3米一根来计算,则一排需立柱161.5根,11个过洞共22排,共需柱木3553根,立柱下有垫木,11个过洞应有垫木704根。梁木每3.8米一根,一个过洞需55根,11个过洞共有梁木605根。在梁木之上,即俑坑的顶部密集的排列着棚木,棚木直径在20—40厘米之间,我们取其中值,按直径30厘米,长度6.5米一根计算,一号坑共用棚木7700根。一号坑东西南北各有五个门,东西门大,平均每门有封门木10根,南北六小,平均每门有封门木4根,20个门共有封门木140根。以上用材十分粗大,大多数直径20—40厘米之间,少数直径在40厘米以上,长度约为6.5米左右,质地均为松、柏木。这些木料的产地尚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想见在秦代生产力极其落后的状况下,要用多少人力才能把这一万二千多根木料从山上采伐下来,经过加工,运往骊山始皇陵园。仅此一个俑坑,规模已相当可观,况且还有二、三、四号俑坑。
  在距一号俑坑东半部北边约20米的地方,建有二号陪葬俑坑。该坑平面呈曲尺形,俑坑的东西最长约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内部深度为3.2米,俑坑顶部距地表1.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二号俑坑试掘面积为1036平方米,共清理出木质战车11辆,与真马形体大小相似,体高1.72米、长2米的陶马64匹,身高1.8—1.9米的陶车士俑28件,身高1.96米的将军俑一件,身高1.8米的骑马俑32件,鞍马29件,身高1.2米的跪射俑和1.8—1.9米的武士俑163件,其它各类文物包括金属兵器共1929件(12)。该坑内布置着以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在建筑形制、兵阵内容、武士俑的神态造型等方面都比一号坑复杂。
  二号俑坑的营建方法与一号俑坑相似,地面全用青砖墁铺。共有立柱1134根,直径在20—40厘米,高为3.2米。枋木和垫木根数基本相同,共有枋木和垫木782根。有棚木2000根,直径约35—70厘米,长度在6.5米以上。经初步计算二号俑坑共用粗大的松柏木料3525根(不包括封门木)。
  在一号俑坑的西半部北边,是为秦始皇陪葬的三号俑坑,俑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深5.2—5.4米,面积为520平方米(包括坑道在内)。1977年对三号俑坑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辆涂漆的木质战车,68件大型陶俑,34件铜兵器,5件生产工具。其建筑形制与一、二号坑相似,同为地下土木结构建筑,俑坑底部用条形青砖墁铺。根据现存夯土台高度及塌陷的土层分析,棚木上封土原来高出地表约2—3米(13)。三号坑共用立柱、枋木、棚木215根,立柱一般宽30厘米,厚25厘米,枋木一般是直径30厘米的大木料,棚木直径在20—50厘米之间。它们的高度及长度和一、二号坑基本相同。
  在二号俑坑和三号俑坑之间,经钻探还发现一大型土坑,坑深5米,东西长48米,南北宽96米,面积约为4000千方米,坑内充满了后期的山水冲积土,未发现木建筑遗迹和文物。系未完成的俑坑。
  秦俑坑除建筑规模庞大和需用的劳动力众多外,在坑里放置的大型陶俑陶马的烧造也颇费民力。陶俑陶马是用粘土烧制的,火候高,质地硬。根据试掘出土的陶俑密度来推算,三个俑坑将出土大型的陶俑、陶马8千余件。这些陶俑、陶马采用塑模结合的方法制成。制作时,先用泥作好初胎,再上一层细泥,然后在细泥面上雕塑出俑的五官、衣纹等细部。陶俑细部的雕塑颇费匠心,以俑的发髻为例,发髻雕塑质感甚强,不仅蓬松,且走向清楚,形象逼真,陶俑身着的甲衣,也雕塑颇细,每一片甲片上的甲钉和甲片之间接连的甲带等,类型分明。出土的陶俑面部尽管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
  秦俑很大,有一定的厚度,每一个陶俑、陶马都是很重的,而且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腿上,成形之后,移动来很不方便,烧制也较为困难。1978年,西安市玩具厂雕塑技师徐人伯曾率五、六人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抽了两个月,才复制成功了一件原大陶俑,在今天制造一个大陶俑,尚要用如此大的气力,可以想见,两千多年以前,要烧制上万件大型陶俑、陶马,该需要多少工匠和劳动者。
  陶俑、陶马烧制成后,通体涂上棕色漆一层,其上施一层白底色,然后在白底色上,绘有鲜艳的色彩,种类很多,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桔黄、白、灰白、赭石等颜色,陶俑雕塑注重于细部,在着色方面也很注意每一细小的部位。例如,陶俑身上披着黑甲,甲上仅有直径一厘米的甲钉施上白色,细细的连甲带也不放过绘成朱红色,甲扣为黄色。仅陶俑着色一项不知用了多少漆匠绘工。
  三个俑坑和一个未完成坑劳动量十分掠人,需要挖的土方就达168200立方米,如果算上俑坑建成之后,上面覆盖着2—3米高的夯土层,则劳动量增加近一倍。当时生产工具比较落后,主要使用铁锄、铁铲、铁锤,夯面直径仅7—8公分,使用这样的劳动工具,要完成建造俑坑所需要挖掉的土方填方,恐怕得一万个壮劳力干2—3个月,再加上制作陶俑的雕塑工、窑工、漆绘工、供应烧窑所用燃料(一般为木材)的运输工人,采伐运输俑坑中所用的大木料更需要大批的劳动者。秦始皇陵周围的建筑,不算冢圹内、外二重城的建筑,仅就外城东侧的这四个俑坑,所需劳动者已相当惊人;整个陵园所征用的劳动者人数就更难以计算了。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出,在秦始皇陵园的建筑中,始皇陵封土,内、外城墙,四大俑坑,防洪水堤,封土四侧的两座陪葬坑等项工程的土方量至少达到一千三百一十七万七十立方米,当时劳动工具比较落后,运土主要靠肩挑人抬,一个强劳力,三天要挖、装、运一立方土,是很困难的,况且,秦时服役年令规定是16—60岁(14)。加之生活条件差,官吏鞭打督逼,精神负担、体力负担都是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这几项工程的土方恐怕得十万人干一年多。
  建筑陵园需要大量的石料,而“骊山无此大石,运取渭北诸山”(15)。石料来源是十分艰难的,当时流传一首歌谣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据此,我们得知,骊山陵园的大石,来自长安西北二百多里的甘泉山。当年千万人辛劳于运石的路上,人们嘴里喊着号子,一步步的挪动,把石料运至始皇陵工地。在始皇陵外城西北,发现了一处面积达7500平方米的石料加工场,出土物有打石工具,半成品石料和大量的石片等。
  始皇陵西侧的赵背户村,有一个大规模墓葬区,面积达8100平方米,这个葬区只是整个葬区的一部分,处于整个葬区的东北隅。考古工作者清理了其中32座墓葬,出土了骨架100具。这些骨架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肢解,还有的头骨带有刀痕迹等(16),显然是被杀戮后埋藏的。其它大部分死而不明。这累累的白骨是对秦王朝繁重的徭役、严酷的刑法的无声控诉。
  五 滥用民力的概况及恶果
  关于修建始皇陵征调了多少服役者,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两条记载:“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余人,及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余人,穿三泉,下锢而致椁……”。秦始皇在公元前246年已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开始建造阿房宫,同时加快了骊山陵墓的修建速度,全国各地送往京城的七十余万刑徒被分作骊山墓和阿房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秦二世罢阿房之作,调作阿房宫之徒覆土骊山。此时,修建丽山墓的人数大约是七十万。秦二世元年四月,二世说:“骊山大事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作阿房宫”(17),修建骊山墓的人数减少。到陈胜、吴广起义,章邯率由骊山徒、人奴产子组成的秦军迎击楚军时,骊山可能有徒30万左右(章邯于公元前207年投降项羽时,所率军队为20多万)。总之,修建始皇陵的人数不断变化,公元前246—218年只是小规模的营建;公元前219—210年,七十万刑徒分作阿房宫和骊山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死,修陵人数增至七十万左右;秦二世元年四月,修陵人数减至三千万左右;秦二世元年九月,骊山之作停。至于《文献通考》所言“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则不可靠,因为,第一,《文献通考》成书于宋元之际,距秦代已一千多年。第二,阿房宫尽管工程很大,但毕竟是“东西五里,南北千步的一座宫殿”,要用七十余万人也略显多了一些。
  上面所说的,修建秦陵的劳民伤财的计算,一是仅就土方、木材等项来说,其它为粮食运输、工具制造、砖瓦烧制、原料供给等等,都是无法计算的。这势必要荒时费日,动用大量劳力;二是以上所说,仅是秦陵陵园的十分之一,今后探测中还会有新的发现,提供更多的资料;三是,秦陵工程,还不是秦代最大的工程,秦始皇修驰道、直道、甬道,建阿房宫及在咸阳原北坂上修建战国各国宫殿,“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18),又北伐匈奴筑长城,南攻百越戍五岭,使“秦民见行,如往弃市”(19)。在进行了廿余年的统一战争后,人民需要的是生养生息,但是秦始皇却搞的是大兴各种工程,继续征战,当然是搞得民不聊生了。汉朝的伍被在阻止淮南王时列举了秦的这些巨大工程及武事,指出这样搞“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父不宁子,兄不安弟,攻苛刑惨,民皆引颈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怨上,欲为乱,十室而八”(20)。说明秦的这种作法,严重地破环了生产的发展。因此,陈胜、吴广一起义,天下云集响应,这是秦始皇只知攻取不会守城带来的恶果。汉高祖就比较聪明,他听了陆贾说的“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并让陆贾总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因”。这就是后来的《新语》(21)。汉朝前期实行的“无为而治”,不能不说是受这种影响的。结果使“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情况,七十年之中,“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22)。这是一个明显的对照,是一深刻的教训。
  (1)《汉书·食货志》
  (2)《汉书·陈胜传》
  (3)《汉书·谷永杜邺传》
  (4)《汉书·楚元王传》
  (5)《长安史迹考》
  (6)《秦始皇陵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8期。
  (7)《秦始皇陵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8期。
  (8)《秦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迹》,《文物》1976年11期。
  (9)《关中胜迹图志》引都穆《骊山记》。
  (10)《水经注·渭水》
  (11)《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5年11期。
  (12)《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5期。
  (13)《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9年12期。
  (14)《云梦秦简初探》
  (15)《太平卸览》引《关中记》
  (16)《秦始皇陵西赵背户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3期。
  (17)《史记·秦始皇本纪》
  (18)《史记·秦始皇本纪》
  (19)《汉书·爱爱盎晁错传》
  (20)《汉书·伍被传》
  (21)《汉书·陆贾传》
  (22)《汉书·食货志》
  (原载《考古与文物丛刊》第3号,1983年)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