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编概述
吴永琪,张志军
本编选录文章共31篇,内容包括了彩绘、陶类文物、土遗址、朽木和炭化遗迹、铜车马和青铜文物、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彩绘颜料鉴定、彩绘有机底层成分分析、彩绘颜色残迹的保护、陶类文物化学成分、结构和烧成温度的检验、陶俑陶马防潮和防震问题的研究、土遗址损害原因的探讨、俑坑土隔墙及土边壁的化学防护和物理加固、朽木和炭化遗迹的加固、俑坑内的遗迹遗物防霉问题的研究、铜车马的材质分析、铜车马的胶接复原和焊接复原研究、青铜兵器表面氧化层的分析研究、秦代颜料史考等等课题的研究。说明保护研究工作是较广泛的。在研究方法上,有的根据多种先进仪器分析法检测的结果进行研究,有的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有的则通过对比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现场实验与实施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研究,也有的通过文献与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等等。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多角度和灵活运用性。
在收录的文章中,有不少是近年来取得的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在彩绘保护方面:(1)证明了彩绘底层是由1—2层构成的,俑体有些部位的彩绘的底分为两层(总厚度约0.1mm,由类似材料组成),第一层底上又涂了第二层底。底的材质是植物胶与漆的混合物。底对于湿度的变化反应极为敏感(尤其是双层底),失水时,体积剧烈收缩,表现出明显的前期收缩纹形的“龟裂”和后期的拱起、卷曲,脱离于陶基体,干燥后,底非常脆弱,很容易断裂、粉化。(2)颜料层是由层数与厚度不等的颜色层构成,最薄的是红色层,只有0.01—0.04mm,最厚的是粉红色层,有0.09—0.20mm。颜料的物质成分除了以前分析出的中国传统使用的矿物颜料外,还分析出了紫色的硅酸铜钡化合物,这是以前对秦俑彩绘的紫色颜料层的多次分析中曾未发现,而最近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与最近由两位美国学者(FitzHugh和Zychermann)首先于中国汉代的紫色颜料棒等一些器物涂层中鉴定出的紫色成分完全相同。两位美国学者认为,这是人造颜料,并取名为“汉紫”,那么,秦代这个紫色颜料是不是也是人工制造的,还有待于研究考证。(3)在保护试验当中,证实了非极性溶剂不能使已经拱起的底再重新展平,水是使底重新展平的最好的加固剂溶剂。双层底结构的彩绘,必须在其潮湿状态下加固(环境相对湿度也需在99%左右),乙二醇是最好的润湿剂(乙醇也较好),加固前,先用润湿剂润湿彩绘层,能增加保护液的渗透深度。用鱼鳔胶保护秦俑彩绘,效果最好。冻干法是迄今保护双层底的最好的干燥方法。在土遗址保护方面,根据俑坑土遗址的不同情况,研究出的钢板相夹加固俑坑土隔墙、网状钢架加固结合原木建筑结构复原治理坑壁二层台等多种方法,对一、三号俑坑土遗址实施加固保护后,使俑坑的展出效果大为改观。在94年12月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鉴定会上,获得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很高评价。在陶俑抗震、防震研究方面,研制出的减震器,通过对秦俑复制品加装减震器前后两种对比工况在模拟振台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装减震器后的秦俑复制品小腿最细部位的应力、应变降为未装减震器时的1/3—1/4,经受住了省地震局提供的临潼地震烈度八度的地震。不装减震器远不能经受……。从取得的这些新成果可以看出,近年来,秦俑的文物保护工作是很有成绩的,呈现出了令人欣慰的好兆头。
我们认为,虽然在秦俑文物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应看到,目前秦俑文物保护研究的队伍还很小,从整体看工作还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基础还相当薄弱,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与世界文物保护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远不能满足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要求。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树立起能克服困难的信心、顽强拼搏的精神,勇于承担重任。通过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科研单位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培养我们自己的文物保护队伍,发展我们自己的文物保护事业,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好,使其得到长久妥善的保存,才无愧于生为炎黄子孙!
我们学识浅薄,又无经验,收录、编辑中不免有疏漏差错,恳请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教。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