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建筑丛谭
张文立
秦陵与环境学
秦始皇帝为什么把陵墓选在骊山脚下?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地说,秦的先王陵就在这一带,也不算错。但是,为什么具体位置在骊册之北,就又有些讲究了。
郦道元给《水经》作注的时候对此作过一个解释。说是,因为骊山山南多玉,山北多金,秦始皇帝贪其美名而葬之,什么美名呢?原来,骊山在秦以前叫作丽山,秦时仍然称丽山,就是美丽的山。出土文物中有秦时的“丽山园”铜锺、“丽山飤官”陶盖、“丽邑”陶锺、陶盆等,都说明了这一点。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时写作“丽山”,有时写作“骊山”或“郦山”,后世一般写作“骊山”。骊山确实美丽,至今风姿不减。它那春日的花,团团锦簇;夏日的树,葱郁青翠;秋日的石榴,焰焰火红;冬日的白雪,清淡素洁;山下的温泉,云蒸雾霭;一年四季,面目不同。它引动了不少男女老少年年月月趋之若鹜,便是一证。始皇帝陵位于这片洪积扇区,从环境学的观点来看,也是一个好去处。
环境学,就是古代的风水学,或叫堪舆学,秦代堪舆学虽不发达,但受阴阳学的影响,“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水患,水泉之温”(《吕氏春秋·安死》)。风水学家认为,山环水抱必有气,有气则兴旺发达。宋元时人著的《大汉原陵秘葬经》中也指出,“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这个要求同秦汉时人的说法是一致的,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风水学的说法看起来很玄,有点迷信色彩。其实,一方面,对古人要求他不迷信是不可能的,秦始皇帝就信神。另一方面,透过它的迷信雾障,也可看出它对陵墓的环境的要求。就是说,陵墓的环境要地势高敞,枕山带水。地势高敞,则空气流动,清新宜人(宜鬼);枕册带水,则青山环抱,清水长流,绿树佳木,生长其间,天高气爽,令人(鬼)心旷神怡。对于人生活的环境来说,这种条件确实是很美的,也很适宜的。古人事死如事生,认为这就是“礼”。对埋葬死人的环境的要求也要象对活人一样。所以,始皇帝建筑陵园时就要求按帝国都城的标准进行建设。所谓“其设阙庭若都邑”,同时为此设了丽邑。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选择的陵园的环境,确有一番意境。骊山在陵的南面,迤逦而东;渭水如带,从其北面蜿蜒东去;陵下是一片广袤的关中平原,一望无际,开阔广大,如果站在秦陵上四望,只觉高远辽阔,不禁要长舒一口浩然之气了。
如果我们对秦陵及古代环境学作深入的研究,我想,对我们建筑现代化的城市,美化环境,也还是有些可资借鉴的地方呢。
宏伟的秦陵陵园
秦始皇是一位好大喜功的人,他对自己所作的事,都要求大。他在位时,铸了十二个金人(铜人),每个重二十四万斤(约合六万公斤),也真是一个庞然大物了。他为自己修建陵墓,也大得出奇,为秦以前所没有,开秦以后建陵园之先河。
《史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这就是说,从他十三岁即秦王位便开始修陵,统一六国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修陵工程,直到公元前二〇八年因农民起义军迫近骊山,秦二世才草草收工。前后历时近四十年。
李斯曾说,修筑秦陵是“凿以章程”的,这个“章程”便是施工设计图,古代叫兆域图。这个兆域图目前虽未发现,从历史记载及考古钻探的情况看,秦陵陵园规模宏大,地面建筑富丽堂皇。
秦陵有内外两重城墙,都是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内城南北为1350米,东西585米,周长3870米;外城南北为2165米,东西940米,周长6210米;内外城四面有门,门上有楼,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墙底宽8米。地宫在内城南半部,陵冢在地宫上,秦时陵冢高115米,现在从封土前石牌测陵高为47米。整个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陵园的其它建筑,以陵冢为中心进行布局。地宫以北,是寝殿建筑。这片高大的建筑群,是供墓主人安寝的地方,备有衣冠几杖及生活用品。地宫西边是墓主人的车马坊,在这里出土有铜车马。内城西门外,是珍兽坑,相当于帝王都城中的苑囿,埋藏着墓主人生前喜爱的珍禽异兽。内城西北是飤官(飤读饲)位置,是一日三餐供应墓主人飤食和祭祀的地方,也是一片高大的建筑,外城东门外,是马厩坑,相当于帝王都城中的厩苑,即宫廷养马的地方。在这里还有秦王朝宗室和大臣的陪葬墓区。东外城三里,便是象征秦王朝军队的兵马俑坑。兵马俑再东三四里;是秦陵的东门阙。
秦陵建筑规模为以后帝王陵墓的建筑奠定了基础,以后帝王陵墓建筑的布局大体与此相仿。这些建筑,经过两千年的历史冲刷,地面上已经没有踪迹可寻。考古工作者在耕土下挖掘出的遗迹,片片瓦石和夯土,说明这里在秦代,殿宇成群,高大雄伟。其宏丽壮阔之势,也只有秦都咸阳可与之相比。
秦陵地宫建筑格局
常听到参观秦始皇帝陵的人说:“赶快把秦陵挖开,看里面都有些啥呢!”有说:“那可不容易呢!”反驳的则说:“那有啥呢,找见墓道,顺着墓道进去就行了。”这种议论是不知道秦始皇帝陵的地宫建筑格局。
中国的陵墓建筑大体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古代到东汉以前的墓室是竖穴式,即由地面挖下去一个大方坑,棺椁在方坑中央,四周是陪葬品,然后埋上土。春秋以前的墓上没有封土堆,与地面平,所以叫墓。据说,孔夫子爱出游,怕回来找不见父母的墓,于是在墓上堆了三尺高的土,便于回来时容易找。到底还是圣人聪明,从此过后,人们在墓上便都堆上了土。
有权有势的人越来在墓上堆土愈多,所以叫陵,有些叫山,老百姓的叫坟。秦始皇帝陵在秦时便叫丽山。东汉以后,才用砖砌起墓室。隋唐以后,帝王及贵族的墓室很大,有用砖砌,有用石砌。这样,只要找到墓道,由墓道进去,墓室内的棺椁及陪葬品信手可得。
因此,秦始皇帝墓室也应是竖穴式,墓内的状况,可以从雍城秦公墓及兵马俑坑的建筑窥其奥秘。雍城秦公墓深24米,墓底长40米,宽20米,由底到地面有三层台阶,墓道270米。始皇帝的墓深也在20米以上。这从李斯在始皇帝三十六年的报告中可以知道,他向皇帝说,骊山墓已极深,连火也点不着了。这大约是因为太深缺氧的原因。它的底部比雍城秦公墓要大得多。按司马迁说的,墓内设有百观宫观、奇器珍怪来看,它的底部中央是始皇帝的棺椁,东面是宫殿部分。因为秦陵是亚字形墓,四面有门及门道,而东面在宫墙开有五道门,说明东面是正门。按前朝后寝的古礼,百官宫观应在东面。西部已清出铜车马,南北埋有奇器珍怪,包括文献记载的金蚕三十箔、玉石松树、金雁等。这些陪葬品的放置,在金棺的周围,分部安放,而用土隔墙隔成若干个独立而又相连的单元。因为当时建筑水平还不能解决大跨度的问题,所以只能像兵马俑坑建筑一样,用土隔墙分区,上面架上木头,木上盖土。到公元前210年始皇帝死后,归葬骊山,才筑起了高大的封土。封土汉朝人说高五十丈,有115米,现在测则只有47米。这样,埋进的珍宝和地下的水银江河、模拟宫殿、明珠日月,全部被一抔黄土所掩埋。二千年中,木朽土塌,地宫也已被土所填满,不像唐墓地宫是空的。
所以,要发掘始皇帝陵,必须像发掘秦俑坑一样,首先取掉封土,采取大揭顶的办法,才能揭示陵内奥秘,而绝不是找着墓道就行了的。这是一项十分费时费工费财的巨大事业。因此,有些权人士早就想发掘秦陵,但只是能望陵兴叹。秦陵可能最终要被发掘的,那是若干年后的事。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宏观规划指导下,有计划的发掘陵周围的其他遗址,建立展馆,供人们参观。
秦陵内外城
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筑,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趋于高大和富丽的。中国古代的葬仪,十分简单。人们认为,所谓葬就是藏,埋起来完事,也不修高大的陵冢,春秋时孔子认为自己是到处游说的人,居无定所,行无定址,怕回来后找不到父母的墓,所以在他的父母的墓上建了四尺高的土丘,这便是陵的最初雏形。以后的王侯贵族竟相效法,除了大量陪葬物外,陵墓及陵园高大而雄伟。《吕氏春秋》上说:“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官室,造宾阼也若都邑。”就是说帝王的陵墓是按都城的规模建筑的,秦始皇帝陵的建筑规模,也是这样。
秦陵整个陵园50.25平方公里上,实建的和象征的有四墙。放置始皇帝棺椁及主要陪葬品的是冥室或地宫。是用墙圈起来的,地宫墙东西宽392米,南北长460米,高4米,除东面有5个门道外,其余三面,只有一个门道。宫墙用土坯砌成,地宫墙及地宫的陪葬品,全部埋在地面以下,墙顶距现在的地表约4至2.7米,为整个秦陵的核心建筑,相当于后来都城中的宫城。在地面上有两道用夯土筑起的城垣,是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内城南北1350米,东西580米,周长3870米,东、南、西三面各有一门,北面二门,内城城垣的四角及城门上,原来都建有角楼和门阙,外城城垣南北2165米,东西940米,周长6210米,四面各有一个城门,四处城门上原有门阙。总起来看,内城周围7.5里,外城周围12.5里。明朝都穆在《骊山记》中说始皇帝陵内城5里,外城10里,那是一种约略的说法,取其近似。内外城垣基厚约8米,原高有多少呢?按其墙的厚度看,原高最活8米以上10米左右,相当于一幢四层楼房的高度。1962年,勘察时,还可以看到二米左右的墙垣,现在则看不到了。南内城附近的岳家沟村民挖窑洞、打井,有的便在城内的墙墓上,从其中可以看到一层层分明的夯土断面。除了内外城,在秦陵东五里路上的大王镇,曾有秦阙建筑。《说苑》中记载,秦始皇帝兼并天下后,在东岳朐山界中立石阙,以为秦东门。大王镇的阙应是秦陵的东门阙。
这种格局,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系统。从地宫东门出来,出内城东门,外城东门,沿神道东行,即为东阙门,这便是当年秦陵的气象,这种设计,秦的先祖在凤翔时,陵园以隍代城,即挖了三道沟。战国时赵王陵也有城墙。社会生产的财富,没有用在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财富方面,而用于帝王及其贵族生前享受和死后的排场。晋代索琳说,帝王们将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用于陵墓建筑。这便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态行为的一种。这种形式,影响到汉、唐、明、清帝王陵的建筑格局。这种奢靡,也影响着民间的习俗。
进奉饮食的飤官遗址
秦始皇帝威赫烈烈,为一世之雄,但是,他终归还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需要——吃饭,他也是少不了的。甚至,他还考虑到死了以后还要吃饭。正像《左传》一书中说的,“鬼犹求食”。他在自己陵墓建筑的布局中,把供奉自己死后灵魂吃饭的问题,也放在了重要的地位。这便是秦始陵的飤官官署的建筑。
秦陵的飤官官署建筑在陵西内外城之间。一九八二年,秦陵西北部有人大量取土,使飤官建筑遗址暴露了出来。同年及第二年春夏,我们便对这个遗址进行了清理。清理发掘的面积约二千平方米。从清理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组秦代的高台建筑。地面是经过二十多层夯土筑成的,房屋高大,有大量的板瓦及筒瓦。房子的周围有土筑的及瓦铺的路面。还有秦代的井和渗井。井上有砖铺的四方井台,井壁用大型井圈箍起,深十六米见水。渗井中没有井圈,井壁周围打井时的脚窝还在。在这个遗址上出土的文物中,有铜马蹄、铁铤铜族、铜灯台、铜权、铁剑等。这是一组什么样的建筑?当我们清理出四个陶罐的盖子,盖子上清晰的秦小篆刻文刻着“丽山飤官”、“丽山飤官右”,我们才知道,这便是秦陵的飤官建筑。
飤字,即现在的饲字。飤官,《汉书》称作食官。食字在这里读Shi。所以,飤、食、饲三字,在这一用法是同音同意的。所谓飤官,在秦代中央归奉常来管,是供应皇帝及宫廷饮食的官员,有飤官令,六百石的小官。令下有左、有丞,帮助飤官令来管理有关事宜。秦始皇帝陵在秦代叫“丽山”,陵园叫“丽山园”。所以,秦陵上的飤官叫“丽山飤官”。
从整个发掘过程中的情况看,这是一组高大宏伟的建筑,地面夯土如砥,墙是用夯筑起的,墙皮经过粉刷,是粉红色的。房顶有板瓦、筒瓦覆盖,肩脊上有大型脊瓦。门上的柱石也有三十公分宽,四十公分厚,五十公分长,是青石雕成的。还有一处房子,地面是弧形的,用铺地砖漫铺,顶部通向渗井,可能是洗东西的地方,另一处高大建筑,地面铺着木板,看来是储藏食品一类的建筑。其余地方,有放盆、罐、瓮的,有住人的,炊具之类,一应俱全,有盆、盘、罐等,还有一类陶器,底部及边部均有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它应是蒸食品用的,可称为*。
这么高大的遗址,完全被大火焚烧了,木头全部成了黑炭灰。有些瓦片被烧得膨胀起来,像现在的发面包一样,又轻又虚,很大一块,拿在手里没有多少份量,可见火势之大。《史记》曾记载,项羽到咸阳,放火烧了始皇陵,看来,这个飤官官署也未逃出这个厄运,真是在劫难逃啊。我在清理这片遗址的时候,时时涌起一些怪念头:始皇帝也真贪婪,高大的坟丘、华丽的殿宇,似乎要把人生的一切佳肴美食都带到阴间去。飤官每天都要进献食物。但他能吃吗?不过是生前的自我安慰,求得心理的平衡而已。为了这个平衡,耗尽了多少生民的血汗!项羽一把火,直烧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呵!始皇帝地下有灵,当作何想?
五岭和鱼池
秦陵的南面和北面有两个不同的遗址,即五岭和鱼池。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建筑物,却因为一种偶然的因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
五岭实际是秦陵南面的防水堤。秦陵南面是秀丽的骊山。山中峡谷纵横,一遇大雨,水便从谷中流出。山谷中流出的水聚成一条小河。叫沙河,也叫大水沟。大水沟的水由骊山出来,沿着缓坡,由南向北流去。这条水直冲秦陵,威胁着秦陵的安全。雨大水涨,秦陵便有被冲毁的可能。为了阻挡这条河水,当时修建秦陵的建筑设计家,便在秦陵与骊山之间,修了一条防水堤,或叫防洪堤,使水改道,向东流去,然后再向北流。这条防水堤坝,就是人们所说的五岭。大约是取秦始皇帝北击匈奴,南戍五岭的意思吧。这条防水堤在秦陵外城的东南角,由西南向东北斜筑而成。过去有多长已不知道了,现在的遗迹还有一千六百多米长,一层一层的夯土,历历分明。
大水沟的水,因为五岭的阻挡,向东流去后,又转而向北流,注入了渭河。它向北流中经过鱼池这个地方,鱼池距秦陵五里,在秦陵以北。修建秦陵的时候,为了建成高大的陵丘,就是我们常说的封土,当时是从鱼池取土,运往秦陵的。秦陵高一百多米,用土量大,把这里挖成了一个周围四里长的大坑,大水沟的水流下来,在这里汇集成一个大池子,时间一久,水更深了,也有了鱼,所以人们便称它为鱼池。据传说,康熙皇帝私访路过鱼池村时,还吃过这里的鱼呢。现在,这里仍然是一个低洼地带,有的地方常年积水不干。当时群众还经常在这里洗衣服哩。这便是五岭和鱼池的关系。看来,这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联系。
不过,鱼池这个地方,在秦时还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区域。这个地方,北面便是渭河。渭河以南,是古时一条由东方到骊山的大道。秦为了修始皇帝陵,在这里设立了修建陵园的管理机构。当时全国送来修陵的人络绎不绝,最多时达七十多万。进入陵区第一道关口便是鱼池。汉朝的大将英布,曾由六安到骊山修陵,就是从这里到骊山的。近几年来,考古人员对鱼池范围内的鱼池村、吴东村、吴中村、吴西村等,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发现了大片秦代夯土地面,有一片一片秦代房屋倒塌后遗留下的瓦片等建筑材料。在吴东村还发现有秦代的圆形地下水道,有瓦当,带花纹的铺地砖,以及生活用具如盂、钵,生产工具有铧、铲、斧、锄,兵器有戈、矛、弓箭,还有不少的秦代货币——半两钱。这些出土物说明,这里在秦代是一处具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按照古代文献记载,这里曾是战国时秦国步高宫的旧址,到始皇帝时,这里便成了修筑秦陵的管理机构了。这是它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形成的。
秦陵的建筑材料
秦始皇帝的地下建筑和地上建筑,是砖木结构,而辅以石料。这是当时的生产水平决定的。
秦时高台建筑最时髦,即用土夯筑高大的平台,在上面建起雄伟的宫殿。据发掘陵西飤官遗址所见,夯土有达30多层的,每层约7公分。在夯筑的平面上,再用夯筑成土墙。墙的内面涂有白粉,地面也涂着白粉或红色。墙的筑法同现在农村打墙一样。房的柱子粗大,约30—40公分粗,柱子下面是石头做成的柱础,即关中人说的柱顶石。秦陵北外城西有一片秦代的打石场,留有许多石材、铁锤等,便是修陵时的石料加工的地方。房子门框四周用砖来砌,地宫的宫墙用土坯砌成。土坯的大小较秦砖要大一些。秦砖比现在的砖要大得多,质地坚硬细腻,掂在手上沉重异常,敲起来声音清亮。过去有人用它来做砚台。历来有秦砖汉瓦的说法。
房子的椽上铺有席,席是人字纹的芦席,同现代的席一样。席上是板瓦。板瓦很大,长有60公分,宽有40公分,又厚又重。板瓦是仰面铺在席上。两行板瓦的接缝处用筒瓦覆盖。椽头上的筒瓦前一个圆形的盖,盖着椽头,叫瓦当。瓦当直径16公分,可见椽是比较粗的。为了美化建筑,瓦当面上有各种图案,以云纹为主,还有叶纹等。这些图案朴素大方,为后代的考古家和文物收藏家所珍爱。清代末年,一个好的瓦当,可以卖到一两银子。房脊上是专门制的脊瓦。房子周围的道路是用河卵石铺的。
秦陵建筑中大的排水渠用的是陶制的五角水道,根据排水量的大小,用一排到三排不等,小的排水用圆形水道。院子里还有渗井。秦陵飤官遗址的一个渗井就是用圆形水道同一个洗涤间相通的。用水是从井中取水。井口用砖铺地,井筒内用大型井圈一个接一个直到井底。秦陵西内城外一口井,距地面16米就见水。
这些建筑材料来自各地。木材多为松木,取自南山。所谓“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同骊山工程是同时进行着的。石材多为青石,来自北山。有一首歌谣说:“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是由渭河北旬邑一带运来的。砖、瓦大多是就地生产,从砖瓦上刻写的字看,有些就在当地的焦家村烧的。有一个陶文上有“焦亭”二字,说明焦家村在秦代便是当时的基层政权中的“乡、亭、里”的一个亭的名字。此名由来久矣。有些是远一些的芷阳烧的。近年考古工作者在秦陵附近的岳家沟、下和村、陈家窑等地,发现了多处秦代烧砖瓦的窑地。窑不大,有农村一间厢房大小,两个烟筒,说明这一带曾经陶窑林立,以供建陵所需。
砖木建筑,易于起火。项羽入关,楚人一炬,遍地焦土,秦陵大火烧了九十多天。这是人民对秦代暴政的怒火。烧掉了秦陵建筑,一片大地真干净。我们现在只能通过点滴材料,想象这些建筑的雄姿。
(原载《陕西工人报》1986年至1990年)
(本编校对 党士学)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