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新彩绘碎片的前期观察研究
吴永琪,张志军,周铁,[德]埃尔文·艾默林,[德]克里斯蒂娜·蒂美
为了使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完整、长久的保存下去,1992年6月,中德双方签定了“合作进行秦俑文物保护研究”协议书。作为合作研究的第一步,从1992年10月起,对一些彩绘碎片进行分析、观察和加固研究。至目前为止,已进行完了碎片样品的观察工作,分析和加固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现将观察结果陈述如下:
(1)碎片描述
001.1号和001.2号碎片:
T10G7 43号俑袍部残片,1991年秦俑一号坑出土。灰陶。陶表面有一层很薄且不连续的黑棕色物质,附着极牢,其上附有较厚的泥土层及木炭残迹。陶片已干燥。两块陶片可紧密对接。
002号碎片:
T19G10 100号俑右手残指,1991年秦俑一号坑出土。黑灰陶,陶表面可看到棕色有机层,有机层上是一粉红颜料层,指盖上有两层颜料层,下层是粉红色,上层为白色。涂层部分脱落。涂层表面附有少量泥土。陶片较潮湿。
003号碎片:
T20G11B35号俑护腿残片,1991年秦俑一号坑出土。灰陶。陶表面可看到棕色有机层,有机层上是一紫色颜料层,涂层较完整,且附着较牢。涂层表面附有少量泥土。陶片潮湿。
004号碎片:
袍下部残片(俑号未知),1989年秦俑三号坑出土。灰陶。陶表面可看到棕色有机层,一面有机层上是一粉红颜料层,另一面有机层上为一桔红颜料层。涂层附着力差,大部分已脱落。涂层表面附有较多泥土。陶片较湿。
005号碎片:
T20G11D35俑左手拇指,1991年秦俑一号坑出土。陶内部是灰色,表面为深灰色。陶面上可看到深棕色有机层,有机层上有两层不同颜色的颜料层,下面是较薄的桔红色层,上面是较厚的粉红色层。涂层大部分已脱落。陶片已干燥。
006号碎片:
肩部残片(俑号未知),1989年秦俑三号坑出土。黑灰陶。陶表面可看到棕色有机层,甲带的有机层上是一很薄的鲜红色颜料层,附着力差,肩部有机层上为一绿色颜料层,绿色层上附有较多的泥土。涂层部分脱落。陶片潮湿。
007号碎片:
袍部残片(俑号未知),1989年秦俑三号坑出土。灰陶。陶表面可看到两层棕色有机层,有机层上是一极薄的红色颜料层。涂层对湿度变化十分敏感。陶片潮湿。
008.1号碎块:
T20G11D36号俑护腿上部彩绘压印土块,取自秦俑一号坑。土块一面上粘有很薄的红色颜料层。
008.2号碎块:
T20G11D36号俑护腿下部彩绘压印土块,取自秦俑一号坑。土块一面上粘有两层不同颜色的颜料层,下面是较完整的蓝色颜料层,上面是部分已脱落的粉红颜料层。
(2)涂层剖面显微观察
仪器和条件:
显微镜:ORTHOLU[2]POL—BX
光源;正常光307—147 003LEITZ
下列有些样品剖面不是完整的涂层,只是涂层的一部分。
观察结果:
001,1,2号样品
可观察到两层:一层是陶(0),另一层是一薄的不连续的黑棕色层(1)。
002,2号样品
可观察到三层:粉红色颜料层(2)厚约0.13毫米,粉红区结构极细腻,层内可看到红色和白色颗粒。黑棕色有机层(1)厚约0.025毫米。另一层为土层(3)。
002.3号样品
可观察到两层:粉红颜料层(2)厚约0.14毫米,在层内可看到红色颗粒,粉红区结构很细腻。另一层是土层(3)。
002.4号样品
可观察到四层:粉红颜料层(2a)厚约0.1毫米,在层内可看到亮红色颗粒,粉红区结构红腻。白色颜料层(2b)厚约0.07毫米,结构细腻,层内夹有极少量亮红色颗粒,这些亮红色颗粒可能是当初在涂色时从下面的粉红色颜料层中带入的。有机层(1)厚约0.035毫米。另一层为土层(3)。
003.1号样品
可观察到四层:紫色颜料层(2)厚约0.1毫米,层内可看到红色和较大的紫色颗粒。黑棕色有机层(1)很薄,厚约0.01毫米。另两层是陶(0)和土层(3)。
004.1号样品
可观察到三层:黑棕色有机层(1)厚约0.02毫米,粉红颜料层(2)结构细腻,在层中可看到较多的红色颗粒。另一层为土层(3)
004.2号样品
可观察到五层:其中三层土层(3a)(3b)(3c),两层粉红颜料层(2a)(2b)。颜料层内夹有较多的亮红色颗粒和白色颗粒,颜料层结构较其它粉红色层结构粗糙。
004.4号样品
可观察到两层:亮红色颜料层(2)很薄,厚约0.03毫米,颜料层结构疏松,颜料颗粒很细。另一层是土层(3)。
005.2号样品
可观察到四层:粉红色颜料层(2b)厚约0.2毫米,层内夹有少量的紫色、较多的红色、较大的白色和少量的桔色颗粒,桔色颗粒可能是由下层中带入的。另三层是桔色层(2a)、有机层(1)和土层(3)。
006.1号样品
可观察到三层:红色颜料层(2)厚约0.015毫米,颜料颗粒细且匀,两层有机层(1a)(1b),厚约0.12毫米。
006.2号样品
可观察到两层,绿色颜料层(2)厚约0.08毫米,在层中可看到较多较大的绿色半透明颗粒,另一层是土层(3)。
007.2号样品
可观察到两层:红色颜料层(2)厚约0.01毫米,结构疏松,颜料颗粒细且匀。黑棕色有机层(1)厚约0.04毫米,结构致密。
008.1.1号样品
可观察到两层:红色颜料层(2)厚约0.04豪米,颜料颗粒细而匀,颜料层结构疏松,另一层为土层(3)。
008.2.1号样品
可观察到三层:兰色颜料层(2b)厚约0.15毫米,颜料颗粒粗糙,粉红颜料层(2a)厚约0.09毫米,颜料层结构致密,层中可看到少量的红色颗粒,另一层是土层(3)。
(3)讨论
3.1 从剖面显微观察结果得知:红色颜料层[004,4(2),006,1(2),007,2(2),008,1,(2)号]极薄(见表),颜料颗粒也非常的细腻均匀,而其它颜料层较厚,层内夹有较大的颗粒,这表明:红色颜料(HgS)很可能是人工合成的或加工颜料时经过了“漂”的过程;在当初涂刷时,颜料用调合剂(一种动植物胶溶液,见颜料调合剂分析报告)调得很稀。
3.2 底层由一到二层有机材料构成,单层厚约0.03毫米,颜料层由一层颜料层或由两层不同颜料层构成,除上面提到的红色颜料层很薄外(厚:0.01—0.04毫米),其它颜料层较厚,约0.1—0.2毫米。(见涂层厚度表)。
3.3 颜料层和陶之间涂有有机底层,有机层结构致密,并且连续,对湿度变化十分敏感。鉴此,在彩绘加固方面,要使加固剂渗过有机层进入陶表面以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
3.4 加固工作刚开始,最后效果无法评签,利用这几个样片进行实验室试验,只能确定出保护秦俑彩绘的初步方案,只有通过扩大实验范围,才能找出有效的加固剂和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保护秦俑彩绘,单凭加固剂是很不够的,还需创造一个进行彩绘保护、陶俑修复、保存的良好环境,由于这些工作只能在现场进行,因而在发掘现场建立一些基本的实验、保护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3.5 涂层物质成分分析结果
红色:朱砂(HgS)
绿色:孔雀石[Cu2CO3(0H)2)
兰色:石青 [Cu3(C03)2(0H)2]
紫色8:“汉紫”(BaCuSi206)
粉红色;朱砂(HgS)铅白(PbC03)磷灰石[Ca5(P04)3(0H)]
*这个颜料在汉代器物涂层中首次发现(见Elisabeth West Fitzhugh and Lynda Azycherman;《中国早期紫色硅酸铜钡》《保护研究》杂志37(1992)145—154页)。
表:涂层厚度(1号和3号坑) 厚度单位:毫米
Thickness of the paint layers(Pit no.1 and no.3)in mm.
粉红 白 紫 绿 蓝 红 有机层
pink white Violet green blue red organiclayer
彩绘碎片(1992)
Frahment 1992
002.1 — — — — — — 0.03
002.2 0.13 — — — — 0.03
002.3 0.14 — — — — —
002.4 0.10 0.07 — — 0.035
003.1 — — — 0.10 — 0.01
004.4 — — — — 0.03 0.02
005.2 0.20 — — — — — —
006.1 — — — — 0.015 0.12
006.2 — — — 0.08 — — —
007.1 — — — — — — 0.04
007.2 — — — — — 0.01 0.04
008.1.1 — — — — — 0.04 —
008.2.1 0.09 — — — — — — —
彩绘碎片(1991)
Fragment 1991
002.b — — — — — 0.01 —
003.a 0.13 — — — — — —
003.k 0.11 — — — — — —
006.a — — — 0.05 0.05 — 0.03
006.b 0.09 — — — — — —
006.d 0.10 — — — — — —
两层有机层
*two layers organic material
The thinnest Pigment layers are the red paints(0.01—0.04mm);the thickest are the Pink Pigment layers(0.09—0.20mm).
One organic layer is about 0.01—0.04mm thick.
(本文原发表于《秦文化论丛》第二辑,1993年)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