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第二节 从陵园的设计建造过程看建陵的时间
段清波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始皇初即位,穿治丽山”的记载,这是人们认为秦始皇帝陵经过近四十年(前246—前207年)建造的唯一依据。以下试从陵园的设计建造过程来考察陵园可能的建造时间。
一、李斯与陵园的设计
从《汉旧仪》的记述得知,丞相李斯是秦始皇帝陵墓的督造者,因此涉及陵园建设等问题时,就不得不考察他在其中的作用。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人;曾和韩非一起投入荀卿门下为徒。庄襄王去世的那年李斯来到秦国,即公元前247年,这一年13岁的嬴政即秦王位,入秦后李斯先在秦相文信侯吕不韦门下作舍人,因其出众才华被吕不韦欣赏聘为郎,其时正是吕不韦主政秦国的时候,得力于文信侯不遗余力的引见,使得李斯有机会面见秦王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李斯的谋略受到秦王(实际上应该更多的是来自吕不韦)的赏识,先后被秦王拜为长史、客卿;始皇十年(前237年)吕不韦坐嫪毐乱事被免相位;这一年还发生了郑国渠事件,受间谍事件的影响,李斯也在被遣返故里的客卿名单上,遣返前李斯上《谏逐客书》而深深地打动了秦王,促使秦王更改驱除客卿的国策。从此,李斯开始在制定国策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十四年,李斯出谋扣留韩国使者韩非;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前后,李斯已经担任三公九卿中主管监狱和司法建设的廷尉,开始在秦国政坛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研究皇帝名号等涉及帝国政体、国体重大问题时李斯的身份依然是廷尉,但从廷议中辩论采取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过程看,李斯是备受皇帝倚重的大臣。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帝东巡,在琅琊刻石纪事时,李斯为卿,既然为卿,就不会是丞相;直到三十四年(前213年),此时李斯已被擢升为丞相,秦始皇置酒咸阳宫为寿,发生了激烈的宫廷争论,他的意见被秦始皇全盘采纳,其结果是导致焚书事件的发生。二世二年七月(前207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①。
战国晚期阶段,各诸侯国陵园建造的主持人似乎并没有形成定制,各类文献上也没有见到此类记载。1978年中山王陵出土铜版兆域图上的铭文,记载了中山王命相邦“为兆乏(法)”,则至少中山国是相邦主持陵墓建设的;具体到秦国,《汉旧仪》上的记载说明李斯以丞相的身份主导了陵园后期的建造,问题是在此之前也就是在李斯担任丞相职务之前,谁来主持陵园的建设呢?过去人们多认为李斯之前的丞相都参与了陵园的建设。文献上记载的丞相有始皇元年到十年的相邦吕不韦(前246—前237年),始皇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前226—前213年)右丞相隗状、左丞相王绾,以及和李斯同为丞相的右丞相冯去疾,这还不包括没有被记载到文献中的丞相的名字,如此说来,负责秦始皇帝陵园建设的秦国及秦朝的丞相不少于吕不韦、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等五位,尽管这只是一种没有多少依据的推测,没有具体的文献可资证明上述的推断,但帝王作为一个国家最高首领,其陵墓理所当然地成为天子一号工程是没有疑问的,这项工程由丞相来负责协调督建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的问题是,假如秦始皇帝陵的修建确如此前人们的认识,前后进行了三十八九年,那么陵园最初的设计是谁来主导?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建设前势必会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然后即使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人员发生更替现象,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继任者也会按照已经得到钦定的设计方案来继续施工,导致建设项目整体设计思路发生巨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考虑到在正式执掌国家政权之前秦国的政治形势,即使秦国有为新王建陵的举措,那作为13岁的秦王,在为自己设计陵园过程中的影响力,可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吕不韦当时的权势和位置决定了他必然较之其他人更有话语权,换句话说是他主导了秦始皇帝陵园的设计,对此人们可能不会有太多的疑问。但同时人们从《吕氏春秋·节葬》篇中得出的认识是一致的,即吕不韦是主张薄葬的,而此思想和现今看到的陵园状况却大相径庭。所以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陵园状况与吕不韦关联不大。
退一步讲,我们置上述矛盾于不顾,推测陵园的设计是由吕不韦主导的,但问题在于由吕不韦主导的陵园设计思想及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贯彻的程度如何?这里有两个必须考量的因素,即秦王正式执政后吕不韦旋即被逐出政治中心,从而失去所拥有的一切,出于对吕不韦的极端愤恨,由吕不韦主导的陵园设计能否得到秦王的认可是值得怀疑的;还有一个就是统一事件带给秦王和帝国执政者观念的冲击力度,此时的秦始皇帝是否认可、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认可秦王阶段时陵园的设计意图。由皇帝理念主导下的秦始皇帝陵园,无不显示出统一之后社会思潮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观念,而这一切显然不是吕不韦时代所具有的。考虑到统一后李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受秦始皇帝信任的程度,李斯有可能对皇帝理念下的秦始皇帝陵园这一设计意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旁行三百丈”变更的不仅仅是陵墓墓室的位置,还可能导致秦始皇帝陵园设计理念变化。李斯是王朝体系内最能理解皇帝所思所想的人物,这从统一后李斯在精神境界方面和秦始皇帝能保持一致可以体会出来,此时对40岁左右的秦始皇帝而言,正是他个人事业、思想成熟的时期,由他自己来主导陵园理念的设计,就显得顺理成章;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助手,李斯帮助秦始皇帝完善陵园设计理念,并具体组织实施,符合此时李斯在秦朝的地位及作用。
① 《史记》中关于李斯之死有两说,《秦始皇本纪》为二世二年冬“斯卒囚,就五刑”,《李斯列传》为“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二、李斯与陵园的建造
从《汉旧仪》中李斯“将天下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得知,丞相李斯不仅可能是陵园的设计者,还是陵墓的督造者。那么陵墓始建于何时?李斯开始担任秦朝丞相的时间就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依文献记载来看,李斯担任秦朝丞相的时间不早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在二十八年到三十四年之间。涉及李斯在陵园建设中作用有以下两条文献:
一条是李斯在狱中为自己申辩的奏章中说“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并列举了他对秦国所谓的七大贡献,“立秦为天子”、“北逐胡貉,南定百越”、“立社稷,修宗庙”、“尊大臣,盛其爵位”、“平斗斛度量文章”、“治驰道,兴游观”、“缓刑罚,薄赋敛”共七宗关乎帝国体制运行的大事。从《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能看出来,李斯在秦国政坛发挥作用的时间在统一前后,上述他自己认为对秦朝有重大贡献的事件也发生在统一后,尤其是在筹划帝国政体的战略、战术方面贡献尤大,“治驰道、兴游观”的土木建设中可能就包括秦始皇帝陵,而统一之前由他以廷尉身份担当建陵职责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只有在始皇二十八年到三十四年之间的时间段内他升任丞相后才有可能担此重任。至于李斯说自己为相三十多年则为虚妄之词。
另一条文献在《汉旧仪》中,这段文献的内容很容易使人产生错乱的感觉。按照《汉旧仪》字面意思及叙事顺序理解,似乎“旁行三百丈”这一工程变更发生在“三十七岁”。三十七岁有两解,一是指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一是指陵墓建设的时间已经三十七年。按前者理解,此年伊始,“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始皇可其奏,当在出巡之前,而翌年七月始皇就病死在出巡途中,如此,“旁行三百丈”工程实施的时间至始皇入葬才一年的时间,显然施工时间太短。按后者理解,诸多建陵人员按照设计图纸,陵墓已经建成,所谓“锢水泉绝之,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是也,既然陵墓已经建成,这时再变更调整地宫的施工方案,则于理不通。另外李斯以丞相身份“将天下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的时间也值得细究。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理解,则征发“七十二万”或“七十余万”人从事阿房、骊山工程在三十五年,而按照《汉旧仪》说此事在三十七年。虽然二者只有两年的时间差,但相对秦始皇帝陵的施工而言,其间的成效相差就悬殊了。
应当考虑到,《汉旧仪》中的记述系后人整理而成,有关秦始皇陵工程的规模、施工人数、陵墓位置的变更等事情都应当是据实而记,但是否在传抄过程中存在前后顺序错置的可能性呢?如果我们将之调整为:
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徒隶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
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解释这项工程的前因后果,即:李斯以丞相身份率领七十二万人修建陵园(开始的时间为始皇三十四年之前),因为地质原因使得地宫建设遇到困难,经请示皇帝同意后,工程作了“旁行三百丈”的变更。新修建的陵园地宫,按照设计规划蓝图,到始皇三十七年时,地宫工程完成,达到“锢水泉”、“塞文石”、“致丹漆”的程度。
因此,我们认为,《汉旧仪》中“三十七岁”是指陵墓建设前后经过37年(其实依据文献不止37年),其间曾经将已经建造的差不多的地宫位置“旁行三百丈”。与此同时陵园的位置与范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从这一推断出发,现在我们看到的2.13平方公里的秦始皇帝陵园的遗存,实际上并不是自秦王即位开始建造的,而仅仅是李斯担任丞相以后变更陵墓及陵园位置后的产物。事实上秦朝大规模地征用徭役,也发生在始皇三十四年前后,如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①;尤其是三十五年,不仅修建直道,还史无前例地征调七十余万人到关中建造阿房宫、陵墓;而刘邦以亭长为县“送徒丽山”②,黥布的“论输丽山”③,也在三十五年之后,后代人对秦始皇的批判也多以修长城、戍南岭为由,而这些事情发生的年份也在此时。
《汉书·贾山传》中曾说,秦始皇帝“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历来的人们将“旷日十年”仅仅理解为统一后动用数十万人的大规模修建工程而言④,其实细究起来,贾山的话已透漏出秦始皇帝陵前后建设为十年的意思。从建造陵园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推断,正是由于“旁行三百丈”,使秦始皇帝陵墓的位置及其设计理念发生了重大更改,同时导致大规模的征用劳力修建陵园的事情发生。这也证明现存的秦始皇帝陵园并没有经过近四十年的修建,这一工程前后建造的时间应在十年左右。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23页。
② 《汉书·高帝纪》,第1页。
③ 《史记·黥布列传》,第2597页。
④ 《汉书·贾山传》,第2327页;袁仲一:《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秦始皇陵园考古研究/段清波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