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第四章 秦始皇帝陵建造时间的研究 第一节
段清波
陵墓是陵园的核心,古代陵园的规划建造无不以陵墓为中心。秦始皇陵墓的研究,涉及秦始皇帝陵地宫的位置、陵园布局等重大问题,向来为人们所关注。本章重点讨论《汉旧仪》中陵墓建造过程中的“旁行三百丈”及陵墓的前后建设时间问题。
第一节 关于陵墓的位置与“旁行三百丈”问题
一、既往关于“旁行三百丈”的解释
《汉旧仪》中有“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徒隶七十二万人,治丽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①的记载。据此,有学者以为,在秦始皇帝陵建造过程中,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章程”来施工的,陵墓墓室始终如一地就在现在封土下方的位置。于是对“旁行三百丈”是如何旁行、旁行起始位置、旁行方式、尺寸、结构的推断,就无不以现在的封土为出发点。一种意见认为,“旁行”是指将原来陵园的设计规模扩大,另一种意见认为“旁行”所指的是地宫,即将地宫的范围扩大②。各种观点纷呈,莫衷一是。而这一问题的确定又关系到陵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周期等一系列问题。
① 《秦会要·礼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② 党士学:《秦始皇帝陵丛考》,《秦文化论丛》(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孙嘉春:《秦始皇帝陵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研究》,《文博》1994年第6期;袁仲一:《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刘云辉:《秦陵地宫之谜》,《文博》1987年第1期;王学理:《秦始皇帝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王志友、朱思红:《“其旁行三百丈”再解》,《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4年第2期。
二、上陈村重力异常反映的问题
重力是物体所受地球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地球上的物体均有一定的重量,地球在自转时物体不至于被抛出去是因为存在重力场,重力场起因于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地球重力场的趋势变化是有规律的,但一些局部的、小的变化只与地球表面岩石、土壤或人工建造物的密度不同有关,或者说只与表层存在密度不均匀体有关①。
重力法是根据目标物与周围介质密度差异来寻找目标的物探方法,对寻找与周围介质密度差别大的目标,或者是只有密度差异而其他物性差别不明显的目标,有较好的作用。地下文物遗址一般经过人工开挖,破坏了原有土层或岩石的结构,无论是回填物还是建筑空洞,通常都与周围原生土层、岩石的密度不同,而人为造成的密度变化,可以通过高精度重力仪测量到地下高密度体或低密度体引起的地球重力场的微弱变化。
2002年在实施国家“863”计划——秦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时,为研究秦始皇帝陵下方沉积盆地的基底深度,于现封土堆之南700余米处的上陈村中,发现有一强度为600微伽的局部重力异常,经复测异常依然存在,说明异常处的地下必有密度大的物质②。专家们认为异常多半是因为地下存在厚大的沙砾石层的密度与周围地层有着较大差异所致。我们推测重力异常处为地宫最初的选点位置,所谓的“旁行”,是鉴于最初选择的区域受地质状况的制约导致地宫无法继续施工,经过秦始皇帝的同意,在李斯的主持下,将已经开挖到一定程度的地宫废弃,在原地宫北侧700米处重新选点建造地宫,当然陵园的位置同时也向北迁移;现在的陵园、地宫以及考古发现的文物遗存均为迁移后的再建工程。③
因此,所谓“旁行三百丈”是在李斯督建陵墓建设过程中,陵墓位置曾因原址建造艰难而发生过位移。而这一前功尽弃变更的直接后果导致秦始皇帝陵园的规划设计的变更甚至陵园设计理念的重大变化。
① 蒋宏耀、张立敏:《考古地球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 刘士毅主编:《秦始皇帝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地质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③ 田静:《关于封土堆下存在地宫的科学依据》,《中国文物报》2004年1月30日。
秦始皇陵园考古研究/段清波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