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第四节 小结
段清波
从秦始皇帝陵园内外大量文物遗存的时代特征看,陵园内外的遗存基本上是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完成建造的;而李斯开始真正在秦朝政坛发挥作用的时间不早于统一,在此之前他可能只在某些方面得到秦始皇的认可,但在关涉国家政体等体制性建设方面,李斯的影响力应该有限;秦始皇帝三十四年之前的不长的时间内,是李斯个人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文献上秦朝大量征发徭役也发生在此前后;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秦始皇帝陵,就是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加紧建造陵园,现在我们看到的与陵园本身有关的工程项目应该就是此阶段建造的;在李斯主导陵园工程之前,虽然也于始皇十三年设置丽邑,似乎旨在组织督管陵园的建设,但在统一进程中就秦国的人力、物力以及秦始皇本人的意愿,陵墓未必会有大规模建造活动的可能。
“旁行三百丈”和陵园的扩大、陵墓的尺寸结构没有关系。有学者认为旁行是指从墓室底部向南挖掘的洞室①,物探调查时已着力探查从现在的封土向南的地下是否存在洞穴。我们在陵园南侧外城中部布设一条东西向的剖面,勘察显示这里没有空洞现象,说明墓室内存在南向延伸洞室的推测是没有依据的②。
在秦始皇帝陵园建设中,存在“凿以章程”,即按照施工设计蓝图进行施工的情况;施工设计图是设计思想的形象化体现,而设计思想反映的则是设计理念。考古发现的陵园内外文物遗存具有短时期形成的时代特征,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在秦始皇帝陵园的设计过程中,秦始皇帝亲力参与了这一工作,换句话说,陵园的设计理念出自秦始皇帝本人,它集中代表了统一后秦始皇帝对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思考程度。
① 刘云辉:《秦陵地宫之谜》,《文博》1987年第1期;王学理:《秦始皇帝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 该成果没有出现在刘士毅主编的《秦始皇帝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中,在成果介绍中14剖面虽然是为勘察地层中泥石流而设,在工作中笔者曾和刘士毅先生讨论过地下空洞的问题,刘先生依据勘察数据分析,排除了陵墓南侧存在地下空洞的可能性。
秦始皇陵园考古研究/段清波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