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节 阙、观研究现状

段清波


  阙、观均是中国古代标志性的高台土木构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夯土堆筑的高台上建造有豪华、宏大的木构建筑,无论在外形还是在结构方面,它们均有相似之处,但功能方面却大相径庭。
  阙、观这两种建筑形式自先秦创设以来,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虽然不同的时代在名称上始终称它们为“阙”、“观”,但越是往后的时代,随着建筑实践、社会观念的演化,它们从形式到内容,再到空间位置,还有功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诸多变化。
  受汉儒和后代学问家的影响,今人几无例外地常常将阙、观视为同物。权威的《辞海》说阙为古代宫殿、神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为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也有大阙旁更建小阙,称子母阙”。“观,宫门前的双阙。”包括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中国建筑史》等也持该说法①,其实东汉以后的历代鸿儒在注解先秦经典时,自觉不自觉地绕过这样一个疑问,即:既然阙和观是同一建筑物,为何先秦文献会出现两种名称?
  面对同样的困惑,当代学者几乎做了同样选择,即回避它们功能上和形式上以及时代上的差异,从而做出它们彼此式样相同或相近的解释。孙机说:“阙通常是大门以外的两组夯土墩台,台上有屋,登临可以远观,所以,阙也可以称为观。”②就阙观之间的渊源关系,韩钊等人从形式上观察,认为阙是由实用性的建筑物“观”演变而来的。③杨鸿勋认为观是由阙衍生出来的;阙只是一种入口的标志,而观则是在阙上建屋,可以登临、居留凭眺;观是单独建造的,但早期多为两观对峙的形式,在宫廷建筑群的规划中,由于观较阙更为壮观,实际上宫门双阙多是以观代阙,此时登眺功能退居次要地位,主要成为一种礼仪的设置了。同时又认为:“无论在功能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观和阙都有所不同,从建筑学的意义上,两者应予区分。”④杨先生前后矛盾的阐释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困惑,一方面明知阙、观之间应有区别,另一方面受历史文献左右不知将之如何区分。刘庆柱从空间位段的分布上观察,认为:“城阙立于城门两侧,宫阙立于宫城与宫殿的两侧。这两种阙与城墙与宫城相连,均可登临、守卫。”⑤
  黄金贵注意到阙和观在功能上的差异,认为阙使用范围广于观,设地异于观,上古之观,为天子、诸侯方可使用,天子两观,诸侯一观,分别设在宫廷的应门、雉门之前;汉代设阙,不唯天子、诸侯,不限于朝廷,广而设之;阙比观高大,且形制丰富多样;阙具礼仪和标志作用,汉阙纯是一种装饰性建筑,用以衬托主体建筑物的威武庄重,也用以显示建筑物主人的身份、地位。⑥
  由于阙天然地和高等建筑的门相互关联,“门阙”一词在史书上屡见不鲜,秦汉之际成书的《周易·说卦》中的“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似乎是最早出现该词的文献,而司马迁仅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中有这样的说法。“门阙”在东汉时形成的文献出现的频率较高。当代更被各领域的研究者广为使用,人们从没有想到如何从概念、从内涵上去界定它们之间的差异,更没有关注门、阙以及门阙、阙门各自概念上的差异和彼此间演化的轨迹,人们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认为门阙主要是“城门、宫门的门阙,古代陵墓的陵园门阙、墓门门阙和古代祠庙及其他礼制建筑门阙”⑦。在研究实践中,门阙、阙门概念被严重扩大化,它既指独立于门的阙,又指和门相连的阙形门,还指单独的门,包括门上没有建筑的和门上有楼屋建筑的门。
  ①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阙、阙门》,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③ 韩钊等:《古代阙门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
  ④ 陶复:《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复原问题的初步探讨》,《文物》1976年第11期;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东周列国的高台榭美宫室》,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⑤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考古》1996年第10期。
  ⑥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187节《观·象魏·阙》,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⑦ 刘庆柱:《古代门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新时期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4页。

秦始皇陵园考古研究/段清波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