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园兵俑军衔与兵俑冠式、甲衣

申茂盛


  内容提要 依照秦始皇帝陵园兵俑冠式、甲衣类型比对兵俑衔级,提出衔级与冠式无涉,与甲衣类型有关,其中,着二类三型甲者为校(都)尉、二类一型甲者为司马、二类二型甲者为军侯、一类二型铠甲者为屯长较合理。
  关键词 秦陵兵俑 冠式 甲衣 身份
  关于秦始皇帝陵园兵俑军衔的研究,最早有陈孟东、卢桂兰二位先生《秦陵兵俑衔级试解》一文[1],其后王学理先生在《秦俑专题研究》[2]一书中,对兵俑将士的军衔也进行了讨论。本文据前人研究成果,对此再作讨论。
  一、划分秦兵俑衔级高低的标尺
  目前,涉及到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的资料,主要有《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3]、《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4]、《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5]、《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兵马坑发掘报告1974-1984》[6]、《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7]、《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8]、《秦俑专题研究》[9]等。对冠式和甲衣有如下分类:冠式可分为四型,即一、二、三型和骑兵所戴皮弁;甲衣分七型,即一类一、二、三型,二类一、二、三型和二号坑车兵御手所穿的带有长披膊的甲衣。其中与军衔等级有关的当为一、二、三型冠和一类一、二、三型,二类一、二、三型甲衣(图一:1、2、3)。根据型式划定,又言:秦俑的冠式、甲衣与秦俑的等级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即高级军吏俑,头戴鹖冠(三型冠)、身穿彩色鱼鳞甲(二类三型甲);中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二型冠)、身穿前后摆下缘平齐的彩色鱼鳞甲(二类二型甲)或背带式前胸甲(二类一型甲);下级军吏俑,头戴单版长冠(一型冠)、身穿前胸十一排,后背十一排的武士甲(一类二型甲)、前胸八排,后背七排的武士甲(一类一型甲)或御手俑甲(一类三型甲)。
  在此基础上,陈孟东先生对秦俑的衔级进行了推论,他认为:“二号坑所出的头戴鹖冠(三型冠),身穿彩色鱼鳞甲(二类三型一式,二类三型二式)的俑为校尉俑;一号坑所出的头戴鹖冠(三型冠),身穿彩色鱼鳞甲(二类三型一式,二类三型二式)的俑为都尉俑;一号坑所出的头戴鹖冠(三型冠)身着战袍(不着铠甲)为司马俑;头戴双版长冠(二型冠),身着前后摆平齐的鱼鳞甲(二类二型甲),头戴双版长冠(二型冠),身着缀有边饰的前胸甲(二类一型甲)为军侯俑;头戴单版长冠(一型冠),身穿前胸十一排,后背十一排的武士甲(一类二型甲)、前胸八排,后背七排的武士甲(一类一型甲)为卒长”[10]。王学理先生认为:“头戴切云冠(三型冠),身穿Ⅰb、Ⅰc式甲(二类三型一式,二类三型二式)或身着战袍(不着铠甲)为都尉俑;头戴单梁双版长冠(二型冠)身着Ⅰa(二类二型甲)为军侯俑;头戴单梁双版长冠(二型冠),身着Ⅰd(二类一型甲)为司马俑;头戴单版长冠(一型冠),身穿一般武士甲(一类二型甲、一类一型甲)为卒长。”[11]但是,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冠式与甲衣类型是不是依诸位先生所言能够相互对应呢?我们经过验对,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两者并不能完全对应,下面我们试举几例。如:身着二类二型甲的俑,应该着二型冠,但T1G4:43、T19G8:41、T22G9:12着一型冠,在已发掘露头但未提取的发掘区内即后五方内,在T12G8东部、T21G8东部、T21G10东部、T22G10西部各有一俑身着二类二型甲,头着一型冠。身着二类一型铠甲的俑,应该着二型冠。但一号坑T10G7:14、二号坑试掘T4:2、三号坑俑44,着一型冠。身穿一类二型铠甲,应该着一型冠。但T2G2:86、T1G4:44、T19G10:25、T19G9:3、T19G9:3,着二型冠。身穿一类一型铠甲,应该着一型冠。但T20G10:88、T15G9:13,着二型冠。着一类三型的御手俑,应该着一型冠,但T2G2:98、T1G3:14、T19G10:14、二号坑T1:2,着二型冠。即使不着铠甲,身着袍服的俑,也有着冠的,T1K:72、T20G11:B16,着一型冠(表1)。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冠与铠甲并不能完全对应起来,以冠式作为划分军衔的标尺是不合适的,也是划分不清楚的。
  我们认为划分秦俑军衔的标尺不应该是冠饰,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另外一些材料。如秦陵铜车马的一、二号车的御手俑,头戴的都是鹖冠(三型冠)[12]。秦陵K0006号坑,出土陶俑12件,其中袖手俑8件,御手俑4件,目前已修复袖手俑7件,御手俑2件。在修复好的11件俑中,K0006:3、K0006:1、K0006:8、K0006:9、K0006: 10、K0006:11、K0006:12号俑头戴双版长冠(二型冠),K0006:7、K0006:4头戴单版长冠(一型冠)[13]。陵西侧内外城垣间的曲尺型马厩坑,出陶俑11件,其中2件绾圆形发髻,9件头戴长冠(一型冠)[14]。这些人员,从根本上来讲,就不是军人,所以就更谈不到军吏了。
  关于板式冠,又曰长冠。《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丽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木俑,发现有戴长冠者,冠的形制与秦俑坑中的长冠大体相似,也呈长方形板状,前端平直,后端扬起,末端下折,冠带系结于颔下[15]。鹖冠,据《太平御览》六百八十五引董巴《舆服志》说:“武冠加双鹖尾为鹖冠,羽林虎贲冠之。鹖鸡勇,斗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用焉。”从文献记载看,这种冠始于战国时的赵武灵王,秦汉因之,但形制和作用已有变化。《汉官仪》说:“秦破赵,以其冠赐侍中。”侍中是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的文官。《汉书·佞幸传》:“郎、侍中皆冠,贝带。”《后汉书·舆服志》:“武冠俗称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虎贲武骑皆鹖冠。”由此可见,秦汉时期鹖冠文官和武官皆有使用,而长冠使用范围不仅仅是军士,还包括普通的官员和百姓。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秦穆公遣师袭郑,路过周王城的北门,不卷甲息兵,而是“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秦陵园K9801号坑(石铠甲坑)中发现有大量的石胄,计有43项之多[16]。说明秦军在战斗中是戴有胄的。在战斗中,听从将领的指挥:辨识将的身份极为重要。试想,如果秦军将士戴胄后,如何再复加各种冠?胄下的冠又该怎样辨别?所以,秦军队在战斗中是不戴冠的,辨识军人的标尺应该是各种不同形制铠甲,而非冠饰。冠饰有可能是确立秦人爵位高低的标尺。
  二、秦国军队衔级与兵俑的对应关系
  秦国军队的编制,由于历史资料不足,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但一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孟子·万章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之《新郪虎符》:“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全国的军队都归皇帝或国君征调和指挥。除此之外,还应设有各级官员,来协助皇帝或国君指挥和统领军队。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中所见兵俑级别较低,其中不可能有太尉、国尉、将、将军等高级别武官。可能存在官员有:
  (一)校尉、都尉
  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应劭曰:“自上而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至于“校”字,师古注《汉书·卫青传》:“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校尉就是一部之首长。《汉书·陈汤传》:“建昭三年,汤与(甘)延寿出西域……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别为六校。”《汉书·李广利传》:“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五十余校尉。”《汉书·赵充国传》:“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看来,一校统兵在一二千人。《史记·陈涉世家》:“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收兵复聚。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九年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两汉时期校尉官较多,单是武帝时就增设了七八个校尉,如:司隶、城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校尉等。《汉书·百官公卿表》说西汉:“自司隶至虎贲,皆二千石。”
  都尉,《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尉,秦置,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汉官仪》:“都尉,秦官也,本名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职,秩比二千石。孝景帝时更名都尉。”“秦郡有尉一人,典兵禁备盗贼。景帝更名都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史记·樊郦腾灌列传》:“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总而言之,校尉,都尉都是二千石或比二千石的军队高级将领,他们统领一部或一营的军队。安作璋、熊铁基先生认为,校尉和都尉的区别是校尉统领的是中央常备军,都尉统领的是郡国地方军[17]。可能有一定的道理。笔者认为,校尉和都尉可能有等级上的差别。从秦俑坑已出土的资料来看,身穿彩色鱼鳞甲(二类三型甲)的高级军吏俑有5人,其中一号坑3人,二号坑2人,铠甲上的花结或7个或8个,花结的多少可能意味着等级的区别,我们推测8个花结的当为校尉(图二:1),7个花结的当为都尉(图二:2)。至于头戴三型冠,身着战袍的俑如何定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点。从其位于车后这一出土的位置看,应该披有甲衣,至于为什么没有,推测可能与秦俑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有关,也可能与车的性质有关,此车本就不是指挥用的战车。
  (二)司马
  司马的军职低于校尉,但也是军中常设的一种军官。《后汉书·百官志》:“部都尉一人,比两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俑坑中位于高级军吏俑旁边,身着缀有边饰的前胸甲(二类一型甲)者为司马俑。一号坑内发现3例,分别是T19G10:14位于T19Gl0车后、T10G7:14位于T10G7车后、T1G2:14位于T1G2车后。二号坑1例,T4:2位于二号坑弩兵方阵后部。三号坑1例,编号44号俑,位于车后(图二:3)。
  (三)军侯
  《汉书·百官公卿表》几次提到在卫尉、中尉之下均有司马、侯等属官。如“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后汉书·百官一》:“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军侯当为冲锋陷阵的军官。《史记·樊哙列传》:“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却敌先登,斩军侯一人。”《史记·项羽本纪》:“章邯狐疑,阴使侯始成使项羽,欲约。”《集解》张晏曰:“侯,军侯。”《索隐》:“侯,军侯,官名。”军侯俑在俑坑中发现4例,都位于战车的前后,身着身着前后摆平齐的鱼鳞甲(二类二型甲)(图二:4)。
  (四)伍长、屯长
  《周礼·夏官·司马》说:“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伍长是古代军队中最底层的军官,管理五名士兵。在伍长之上,还应该有屯长,《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秦律杂抄》也有:“军新论攻城,城陷,尚有木妻未到战所,告曰战围以折亡。假者,耐;敦(屯)长,仆伍智(知)弗告,赀一甲,伍二甲。”屯长在什伍之前,如果是屯长等同于伍长,绝不会这样行文。故安作璋、熊铁基先生认为《商君书·境内篇》说:“五(十)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伍”字后当脱“十”字,应当为五十人一屯长。[18]《后汉书·百官志》:“屯长一人,比二千石。”俑坑身着一类二型铠甲(前胸十一排,后背十一排)的武士俑(包括车右俑),可能为此等级别的军官(图二:5)。
  综上,我们认为,秦陵兵俑衔级与所著甲衣型式的对应联系更为密切,着二类三型者为校(都)尉、二类一型者为司马、二类二型者为军侯、一类二型铠甲者为屯长较合理。此认识正确与否,敬请专家指正。
  注释
  [1]陈孟东:《秦陵兵俑衔级试解》,《文博》1984年创刊号。
  [2]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
  [3]始皇陵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11期。
  [4]始皇陵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5期。
  [5]始皇陵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12期。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94年。
  [7]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8]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9]同[2]。
  [10]同[1]。
  [11]同[2]。
  [12]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
  [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文物出版社,2006年。
  [14]同[8]第136-142页。
  [15]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编著:《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
  [17]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
  [18]同[17]。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