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读“秦始皇陵园新出土的陶文”札记

袁仲一


  内容提要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先后编著并出版了两部《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内中有四批陵园新出陶文资料。这些陶文多为板瓦、筒瓦上的印文,少数为陶器上的印文或刻文。本文逐一诠释了其中以往不见或罕见的“中宫婴工”、“北司空”、“安亭”、“郑亭”等七件陶文。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 陶文 印文 刻文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并先后出版的两部《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对陵园新出土的四批陶文资料做了公布。第一批,为内城南城垣三个试掘方出土大批瓦上的陶文,共111件[1];第二批,为内城南城垣三个试掘方出土瓦上的陶文,共14件[2];第三批,为秦始皇陵园东侧山任窑址出土的秦陶文,有陶文及刻符共149件,许多陶文图像不清,报告仅公布了其中的58件[3];第四批,为秦始皇陵园北侧的北庄村凤凰台遗址出土板瓦、筒瓦上的印文,计7件[4]。
  上述陶文大部分为板瓦、筒瓦上的印文,少数为陶器上的印文或刻文。类型众多,有中央官署制作坊的陶文:右司空系、左司、左水、大匠、大水、寺水、宫水、北司、都船工仓……等:有官营徭役性质陶作坊的陶文:栒邑书、频阳□□;有市府制陶作坊的陶文:丽市、丽亭、栎市、安亭、郑亭等;有民营制陶作坊的陶文:咸亭□[里]安器;还有仅具一字的陶工名或器物所有者的物主名及刻符等。这些陶文的绝大部分,在以往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中比较多见,笔者编著的《秦陶文新编》(文物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曾作过著录和诠释,故这里从略。现仅将以往不见或罕见的陶文简介和诠释如下:
  一、东园泰□:1件,陶器残片上的刻文
  此陶文是2003年初秦始皇陵东侧山任窑址发掘方出土陶器残片上的刻文,仅存“东园泰”三字。字作横向由右向左排列,笔画细劲挺拔,是用尖锐的器具(疑为刀尖)在焙烧后坚硬陶器的腹外侧刻写。字形漫长、规整,为小篆体。“东”字基本完整,右上角略残;“园”字的中部稍有残损,但字形结构仍清晰可辨;“泰”字完整、清晰。“泰”同“太”。泰(太)为透母月部,大为定母月部。透定旁纽,月部叠韵,故泰(太)与大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泰(太)字注:“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5]西安市北郊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有“泰医丞印”与“大(太)医丞印”。“泰官丞印”与“大(太)官丞印”同地出土。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中另有“泰厩丞印”封泥三枚;而秦始皇陵东侧小型马厩坑出土铜洗上的铭文有“大厩,四斗三升”。封泥中有“泰匠丞印”十四枚[6];而秦始皇陵园出土的陶文中有“大匠”印文数十件。这说明当时是“泰”与“太”同时并用,而“太”又一律写作“大”。
  “东园泰”三字,语义不全。因陶片残损文字缺失,“泰”字下面还应有一字疑为“匠”字。“东园泰[匠]”,即东园大匠,又省称为东园匠。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的属官有“东园匠”令丞。颜师古注:“东园匠,主作陵内器物者也。”即主管帝陵所需器物,如棺椁、陪葬的各种丧葬用品等。《百官公卿表》又云,将作大匠的属官有“东园主章”;“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东园主章为木工。”颜师古注:“东园主章掌大材,以供东园大匠也。”由上可知“东园匠”又名“东园大匠”,是少府的属官。“东园主章”隶属于将作大匠,职掌大材,以供东园大匠修建宫殿、棺椁及各种建设工程之用。
  1981年夏,笔者在秦始皇陵园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采集到刻有“东园”二字的陶体残片一块;二字由右向左横排,字迹清晰,认为可能是东园匠的残文。1982年,秦俑考古队又在上述地点的一建筑遗址内采集到陶盆的残片一块,上有刻文“东园□”三字。三字由上至下呈竖向排列。“东园”二字完整、清晰;第三字大部分残缺,仅存顶部的残笔。当时认为此残存的笔画好像是“主”字的上部,疑为可能是“东园主章”的残文,但不敢确判[7]。待后来看到山任秦窑址出土的“东园泰□”的陶文后,把二者互相对照,发现“东园□”的第三字残存的笔画与“泰”字顶部的笔画非常相近,当为泰字的残文,泰下还应残损一“匠”字,也就是说,此刻文亦应为“东园[泰][匠]”。
  这样一来,在秦始皇陵域内目前已发现“东园泰(大)匠”类的陶文三件。东园匠主作陵内器物,即主管营造各种陪葬物。始皇陵园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陪葬物极为丰富。因而东园匠参与陵园的修建工程,在陵园内发现其官署所使用的器物是合情合理的。东园匠令一职,两汉沿置,西晋改属光禄勋。
  二、中宫工婴:1件,板瓦印文
  秦陵考古队于2002年3月对秦始皇陵区进行考古普查时,在陵园北侧北庄村凤凰台古城遗址发现一批秦代的板瓦、筒瓦及陶器的残片。在板瓦上发现有大匠、大颠、都船将、中宫工婴……等陶文。“中宫工婴”为秦陶文中首次发现,印文、阳文。四字分为两竖行排列,每行二字;由左上角从上至下起读。印文的四周有阴刻的粗线边栏,字间无界格。字迹基本清晰,字体小篆。
  “中宫”,另见于西安市北郊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中宫”半通印一枚。汉代金文中有“中宫内者”(雁足灯铭文);汉封泥中有“中宫谒者”、“中宫厩令”等,汉卫宏撰《汉官旧仪》云:“皇后称中宫”。周晓陆、路东之据此认为“中宫当为皇后之居”[8],可为一说。
  西安市西郊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瓦上,发现“右宫”印文五件、“左宫”印文一件。在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区采集的筒瓦上发现“宫右”印文一件,在陶水管道上发现“宫左”印文五件。宫右、宫左,疑为右宫、左宫的异名。这说明秦宫除中宫外,另有左宫、右宫。
  阿房宫遗址出土的板瓦上还发现“北宫”印文一件。西安市北郊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有:北宫、北宫工丞、北宫弋丞、北宫宦丞、北宫私丞、北宫榦丞等。另外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中有“南宫郎丞”十二枚。《史记·高祖本纪》:五年(前202),“高祖置酒雒阳南宫”。《正义》引《括地志》:“《舆地志》云:秦时已有南北宫。”《史记·吕不韦列传》:“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集解》注:“徐广日:入南宫。”以上文献、实物两者都证明秦又有南、北宫。
  中宫、左宫、右宫和南宫、北宫,是一组秦宫苑。这些宫苑的确切位置,今日尚不能逐一确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集解》注:“徐广曰:表云咸阳南宫也。”此谓南宫即甘泉宫。这一诠释是否可信,不易确判。不过这一组宫苑在咸阳地区大体是可以确定的。秦在统一全国前即在咸阳广建宫室,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统一全国后,“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规模之宏伟,令人惊叹!中宫和左右宫、南北宫这一组宏大的建筑组群,当是在战国晚期至秦王朝时先后建的。
  从秦封泥的北宫工丞、北宫弋丞、北宫宦丞、北宫私丞、北宫榦丞以及南宫郎丞等职名来看,各个宫苑内均设有不同职务的官职,组织机构庞大。秦始皇陵域出土的板瓦印文“中宫工婴”,婴为人名或姓氏。《通志·氏族略四》:“婴氏,嬴姓。《风俗通》云:晋大夫赵婴齐之后。”“工”是婴的身份。根据秦陶文的一般规律,“工”为工师的省称,如都船工疕、宜阳工武、美阳工苍……等。也就是说婴是中宫主造砖瓦制陶作坊的工师。阿房宫遗址出土瓦上的印文北宫、左宫、右宫等,说明这三大宫苑内亦设有主造砖瓦的制陶作坊,这为研究秦的宫苑制度及秦的制陶手工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有人谓“中宫”为皇后之宫,也有人说“北宫”为皇后之宫,还有人说“南宫为王之宫”。秦王迎太后归复咸阳。徐广曰:“入南宫。”众说不一。根据目前的资料,仅能说这些都是秦的宫苑名。尚不易确指这几个宫哪个为王宫或皇后宫、太子宫等具体职能的区分。
  三、北司空:1件,板瓦印文
  秦陵考古队于2001年对秦始皇陵园内城北垣进行试掘。试掘方位于内城垣东北角的西侧30米处,面积为20平方米(南北长10米、东西宽2米)。在端体的南北两侧发现有廊房、散水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脊瓦、瓦当等文物。在瓦上发现陶文14件,均为印文、阴文。其中有右司空系、左司、左水、大匠、北司、北司空等。板瓦外饰粗绳纹,内为素面;简瓦外饰细绳纹,内侧为麻点纹;脊瓦的断面呈鞍桥形;瓦当为云绞;是典型的秦代遗物。上述陶文中的“北司空”为首次发现。其余陶文在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数量较多,比较常见。
  “北司空”:位于板瓦的内侧近瓦唇处。原报告释读为“北司空□”。仔细市视,实为三字。文字的排列分为上下两横行,上部两字为“北司”、下部一字疑为“空”字。由右上角向左、再向下起读。字体小篆。“北”字字迹清晰、完整。“司”字基本清晰,参照始皇陵园出土的大量“北司”陶文的字形特征,为“司”字当无疑义。“空”字模糊不清,字体较北司二字大,占有两个字的空间;左侧有一短竖画似为边栏线。《说文》:“空,窍也。从穴,工声。”从印文存留的残笔看,此字为宝盖头的笔画基本可辨,宝盖头下的上部笔画模糊不清,其下部似从工,为“空”字。原报告释为“北司空”似可信从。此字是否可能为“宫”字?如释为宫,则成“北司宫”或“北宫司”,均语义不洽。
  “北司空”为北宫司空的省称,不见于秦文献记载。西安市西郊阿房宫遗址出土有“北宫”的板瓦印文;西安市北郊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有“北宫”及“北宫某丞”类的封泥27枚。北宫内设有各种官署机构,“北司空”是其附属的官署之一。战国及秦汉时期,从中央宫廷到地方的县、邑等多置“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因当时工程多用刑徒,后渐成为主管刑徒的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宗正的属官“都司空令丞”条颜师古注:“如淳曰:律,司空主水及罪人。贾谊曰:输之司空,编之徒官。”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有《司空律》,律文的内容基本上都与工程有关。由上可知“北司空”主管土木工程,辖有制陶作坊烧造砖瓦是其职责之一。
  秦陶文中还发现大量的“北司”印文。据初步统计,秦始皇陵园已出土“北司”印文62件,阿房宫遗址出土17件,林光宫遗址出土2件,共计81件,均见于板瓦和筒瓦上。“北司”,秦文献失载。这一官署机构的隶属关系问题,多年来一直不得其解。笔者在《秦代陶文》一书中曾推断:北司,可能是“少府的附属机构……是否如此,尚待新的史实予以验证”[9]。待西安市北郊一批“北宫”类的秦封泥土土后,对上述观点作了修正,认为“北司似隶属于北宫”[10]。秦始皇陵园“北司空”陶文的新发现,说明“北司”是“北宫司空”的省称。同样的文例见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左、右司空类的陶文。“左司空”省称为“左司”,“右司空”省称为“右司”。也就是说“北司”、“北司空”都是“北宫司空”的省文,是隶属于北宫的官署机构。其主管的制陶作坊,除为北宫的建筑提供砖瓦建材外,亦为始皇陵园及阿房宫等处的宫殿建筑烧造砖瓦。
  四、北*(左走右市):1件,筒瓦印文
  北易(阳):2件,筒瓦、板瓦印文各1件。
  秦陵考古队于2000年5月对秦始皇陵内城南城垣做了局部试掘,开三个试掘方,面积共57.4平方米。发现墙体及其两侧的廊房、散水等遗迹;在出土的板瓦、筒瓦上发现大批秦陶文。其中的“北*(左走右市)”印文为首次发现。原报告对此二字未作释读。印记为阴文,小篆体。印文的周围有阴线边栏,字间无界格。二字呈横向排列,由右向左起读。字迹清晰,笔画细劲、秀丽。
  “北*(左走右市)”的“北”字,为“北宫司空”或为北宫司空的省文“北司”、“北司空”的省称。同样的文例在秦陶文中多见,如左、右司空类的陶文,见于秦始皇陵园者省称为左司、右司;见于秦都咸阳宫殿遗址者省称为左、右,如左胡、左嘉、左禹、右角、右童、右齐等。左、右下的一字均为陶工名或姓,是分别隶属于左司空、右司空掌管的制陶作坊的工匠。再如秦始皇陵园出土的“宫司空”类的陶文省称为“宫”,如宫毛、宫丁、宫甲、宫错、宫章、宫顺等,都是宫司空下辖制陶作坊的陶工名或姓。秦二字以上的陶文印记省称的规律,多是保留首字或保留首字和第三字。
  “北*(左走右市)”的“*(左走右市)”字,同*(左辶右巿),又同*(左足右巿)。《广韵·末韵》:*(左辶右巿),“或作*(左走右市)”;又云:“*(左走右市),同*(左足右巿)”。《说文》“*(左辶右巿)”字条段玉裁注:“《广韵》*(左辶右巿),北末切,急走也:*(左足右巿),蒲拨切,行貌:*(左走右市),上同。此三字实一字,二音实一音也。”这三字音义同,均音跋(bá)。“*(左走右市)”,为北宫司空辖属制陶作坊的陶工名。
  “北易(阳)”:秦始皇陵园内城的南城垣和北城垣的试掘方内各出土1件。两件印文的风格略有差异,一有阴线边栏,一无边栏;字间均无界格。印文呈横向排列,由右向左横读。字体小篆。
  “北易(阳)”的“北”字,与北司、北司空的含义相同均为“北宫司空”的省文。“易”为古“阳”字。《说文·勿部》“易”字条,段玉裁注:“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也。”易(阳)为北宫司空辖属的制陶作坊的陶工名或姓氏。罗福颐《汉印文字征》第十四·九著录有阳周朴印、阳成终印、阳成信等印文[11]。
  五、安亭:1件,陶器印文
  秦始皇陵东侧山任秦窑址出土陶器底部的印文,阴文。印记呈竖长方形,有边栏,无界格。二字竖排,字迹清晰,惟有“亭”字右下角略残。字体小篆。此印文为首次发现。
  以往在秦始皇陵园北侧的刘寨村、南杜村等秦遗址,曾出土安邑、安邑禄、安邑工头、安奴等瓦的印文;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一陶俑(T2G1:33)上刻有“安邑□”三字。安邑为秦县名,故址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安亭”的安字为安邑的省文;安亭是安邑市亭的省称,为安邑市府制陶作坊的标记。陶器不是贵重之物,一般是在生产地附近销售。安邑距秦始皇陵路途遥远,为什么安邑市亭制陶作坊生产的陶器会出现在秦始皇陵城内?从秦始皇陵域内的刘寨村、南杜村出土瓦上的安邑类的陶文及俑坑出土的“安邑□”可知,当时曾从安邑征调了大批陶工来到始皇陵区参与砖瓦的烧造及兵马俑的制作。带有“安亭”标识的陶器,可能是这批陶工带来的。
  六、郑亭:1件,陶器印文
  秦始皇陵东侧山任秦窑址出土陶器残片的印文,阴文。印记呈正方形,四周有阴线边栏,并有横日字形界格。二字呈横向排列,郑字居右,亭字居左。字迹清晰、规整;笔画挺拔、秀劲,转折处改圆转成方折,为隶书。
  此印文在秦始皇陵区是首次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秦东陵的陵园采集一陶罐的肩部有印文“郑亭”二字。两件印记文字的风格不同,山任窑址出土“郑亭”的“郑”字,左边从奠,右边从邑;即《说文》所说的郑“从邑,奠声”。秦东陵出土印文的“郑”字,写作“奠”,为古文郑字。高明:《古文字类编》:“郑古亦写作奠。”甲骨文、金文的郑字多不从邑。如西周的矢簋、克鼎、叔向簋,春秋时的郑虢仲鼎等。战国时列国的文字是奠、郑并见[12]。云梦睡虎地秦简郑字从邑。从上述两件陶文看,战国晚期至秦王朝时是奠与郑二形并存。
  郑为秦县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初县杜、郑”,《集解》注:“《地理志》京兆有郑县、杜县也。”《正义》引《括地志》云:“华州郑县也。”郑县治所在今陕西华县。郑亭为郑县市亭制陶作坊的印记,其器物出现于秦始皇陵区,当是从市场上购买的,亦有可能是来源于郑县的修陵人员从家乡带来的。
  七、成亭□[里]安器:1件,陶器残片印文
  秦始皇陵东侧山任村秦窑址出土的一陶器底部残片的印文,阴文。共有六字,分两竖行排列,每行三字,由右起竖读。“咸亭”二字基本清晰。第三、四两字残缺,依文例判断第三字应为里名,第四字为“里”字。“某里”为制陶工匠籍贯地的居里名。第五字完整清晰,上部为宝盖头,下部从女为“安”字。《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安”字注:“从女在宀下者,《六书故》:室家之内,女所安也,故从女。”第六字的下部稍微残损,但字形清晰可辨,为“器”字。
  “咸亭□[里]安器”,在秦始皇陵区首次发现。秦都咸阳西侧黄家沟秦人墓地二区M44出土的陶罐上有“咸[*(左屈右阝)]里安”印文[13]。*(左屈右阝)字稍模糊但仍可辨识。依据文例可知,“咸”字下省一“亭”字,“安”字下省一“器”字。也就是说此印文是“咸亭*(左屈右阝)里安器”的简化式。始皇陵区出土的印文与之对照,其“咸亭”下所残缺的二字可能为“*(左屈右阝)里”。这是民营制陶作坊的印记。“安”是民营制陶作坊业主的名或姓氏。《广韵·寒韵》:“安,姓。”《通志·氏族略二》:“《风俗通》:汉有安成。《庐山记》:吴有安高。”“*(左屈右阝)里”是安籍贯地的闾里名。安的制陶作坊已在咸阳市府登记注册编入市籍,故在其印文前冠“咸亭”二字,以表明其生产已得到官府批准、产品可在市场销售。带有此陶文印记的陶器在秦始皇陵区发现,当是从市场购买的。
  注释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第49-58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第265-267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3]同[2]第220-234页。
  [4]同[2]第61-63页。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第598页,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1981年。
  [6]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11-112页、134-135页、175页、184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
  [7]袁仲一、刘钰:《秦陶文新编》(上、下编)上编第48-49页,下编第222页,图1127、1128,文物出版社,2009年。
  [8]同[6]第200-201页。
  [9]袁仲一:《秦代陶文》第44页,三秦出版社,1987年。
  [10]同[7]上编第278-279页。
  [11]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年。
  [12]高明:《古文字类编》第445页,中华书局,1980年。
  [13]同[7]下编第450页,图2641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