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陵遗址展示类型分析与思考

叶晔


  内容提要 秦始皇陵目前是我国一处非常典型的大遗址,陵区的文化遗存种类和数量都很多且不断有新的遗址文物经考古工作而为人所知。为了展示秦始皇帝陵的遗址内涵与文化特征,秦陵博物院在遗址区内运用了多种展示方式,这些方式是主流常见的但还有创新的空间。本文分析了现有展示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对丰富秦陵遗址展示手段的思考。
  关键词 秦始皇陵 遗址 展示 类型
  秦始皇陵在历史上确立了中国古代陵园制度,并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丰富的文物遗址内涵和极高的文化价值,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文化遗产。秦陵遗址区的文物工作受到考古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勘探和发掘后,已经能够基本明确秦始皇陵的范围和重要的遗址文物分布状况,也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遗址保护和展示等工程。众所周知,目前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基础上已经成立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秦陵遗址区的文物管理单位,从事相关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等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秦陵文物资源优势,实现博物馆的展示、教育等重要职能,秦陵遗址区的展示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在陈列工作实践中我尝试对秦陵遗址展示方式作出一些思考。
  一、秦始皇陵遗址类型的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三类:文物、建筑群、遗址。遗址定义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我国学者则从实际出发提出,遗址是指“人类和自然界遗留下来的非移动性文化载体”[1],并且进而提出遗存与相关环境组成了大遗址,大遗址可作为大型古文化遗址的简称,是根据我国考古遗址特点提出的具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色的概念[2],同时在使用中具有广泛的含义。一般可包括在考古学文化和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城市、宫殿、陵墓区和宗教、丧葬、军事、交通、手工业、水利等建筑与设施的遗迹及相关环境[3]。
  目前,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有关这些遗址的分类存在着诸多意见,有学者认为:结合我国考古遗址的特点和保护工作实际,考古遗址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各历史时期城市遗址、各类工程遗址、建筑群和园林遗址、石窟寺和石刻遗址、手工业遗址、帝王陵寝和墓葬群等类型[5]。也有学者依据建筑学的理念将遗址类别按照以下几种区分:城市遗址类、自然遗迹类、历史事件类和文化遗址类[6]。其中,城市遗址以城市的整体或局部遗址为主体,包括古代城市中遗存下来有代表性或特殊纪念价值的城市组成部分,如城垣、城隍、园林、宫室、陵寝、道路等。一般我们常见的重要遗址大都属于城市遗址类,如:北京皇城根遗址、西安大明宫遗址、西安曲江池遗址等等。
  按照考古遗址的分类方式,秦始皇陵作为古代帝王陵墓,从整个陵区的角度来看还包括有陵邑,所以其性质也应当属于城市遗址类。秦始皇陵园规模宏伟,埋藏丰富,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大型陵园,其历史影响力和文化重要性以及在当代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都彰显了大遗址的特点。秦始皇陵布局缜密,各类陪葬坑、陪葬墓和修陵人墓葬等多达600余处,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地面建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数万件。这其中比较重要的陪葬坑有秦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铠甲坑、百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特别是包括秦陵封土在内的秦陵内城垣以内的区域,面积约2.13平方公里,是遗址与文物的密集分布区,另外在外城以外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重要遗址。
  秦始皇陵作为陵墓大遗址中的代表,其文化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秦始皇陵是认识和研究秦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秦始皇陵今天虽然只留给人们可见的封土和一些遗址与文物,但是经过长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陵园概况,并且认识到陵园修建依照的是秦代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而众多的遗址、遗物更是认识研究秦代科技、工艺制造、文化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依据。在秦陵区已经发现的石料厂、窑址、刑徒墓地等文化遗存不仅反映了陵园的修建过程和社会管理,更有助于了解不同社会阶层的情况。2.秦始皇陵园是认识和研究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代表。综合各家的研究,对秦始皇陵园的认识包括陵园的地面界标性建筑、地面宫殿建筑、封土、墓室、棺椁葬具、墓室陪葬物、陵园陪葬坑等所有陵园物质遗存。在研究中,有些学者已将这些内容表现出的因素上升到制度层面,比如选址、布局、随葬、祭祀、设计思想等方面,这些构成了广义的秦始皇陵陵寝制度内容[7]。陵寝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类现象,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信息,而秦陵作为古代帝王陵寝中的代表不仅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从文化史的意义上讲还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寄托,是历代以来文化活动中持久不衰的研究内容。3.秦始皇陵是实施大遗址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基础。秦始皇陵作为一处典型的古代帝王陵墓遗址,应该说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陵园内大量的建筑基址、陪葬坑等的具体内涵还不甚明晰,一些遗址坑的性质还有待研究,再比如陵墓朝向等重要问题上还没有一致意见等等。同时,伴随着不断深入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秦陵文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也在不断延伸,尤其是现在许多原址、外露的遗址保护对文物保护技术是一大考验。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全国最早开始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在开放展示方面已经按照“一院多馆”和环境美化的思路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展示遗址文化内涵,传递历史知识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二、秦始皇陵遗址展示内容的分析
  我国遗址博物馆具有多种类型。按照博物馆建筑选址位置和建设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建设在考古遗址上面的遗址博物馆、建设在考古遗址范围内的遗址博物馆、建设在考古遗址建设控制范围内的遗址博物馆和建设在考古遗址附近的遗址博物馆等四种基本模式[8]。一般说来,建设一座遗址博物馆往往是受限于考古遗址的规模和范围大小。据统计,我国目前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类别的超过2500处,它们类型复杂,规模也存在很大差异。以首批列入大遗址保护国家项目库的100处大遗址为例,其中小于l平方公里的遗址有20多处,绝大多数面积达到几十至上百平方公里。所以说要在重要的文化遗址基础上建设何种类型的博物馆,首先需要考虑到遗址的范围大小,像一些独立小规模的遗址可以直接在遗址上建设,而分散的大规模的遗址可能就需要多个博物馆或是建设一个保护区域。
  根据以往考古调查得出的数据,秦始皇陵区总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此外,最新公布的《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将秦始皇陵保护区由原来不足4.4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6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为陵区内经考古勘探已经确认的遗址分布范围,总面积有2.74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则是潜在的遗址分布区域,总面积有17.58平方公里。除了保护区之外,规划的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为15.52平方公里。在这样广袤的范围内,从秦陵考古勘探的角度来说,整个秦始皇陵的遗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地面遗迹,包括遗址,封土,就是暴露在地面以上的;第二种是地下遗迹,包括墓室、陪葬墓、陪葬坑;第三种是秦陵修建过程中所出现的道路遗迹及修陵人的一些窝棚、墓葬、用具等。因此,面对这样庞大而复杂的遗址,建设怎样一座符合大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博物馆,需要兼顾社会管理和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秦始皇陵遗址区的文物管理自1979年秦俑博物馆建成为始,中间又经过2009年的秦陵博物院成立,2010年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开放以及2011年的秦陵K9901、K0006陪葬坑陈列厅开放,截至目前,秦陵博物院成为在秦始皇陵遗址范围内,由秦俑博物馆、秦陵遗址公园两大片区构成,包含有三个兵马俑坑展厅、文物陈列厅、K9901和K0006陪葬坑陈列厅等多个展馆以及其他重要遗址与文物的一座拥有综合展示内容的遗址类博物馆。
  三、秦始皇陵遗址展示类型的分析
  具体来说,秦陵遗址区内现有的展示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在原址建立保护大厅进行展示。原址展示一直以来都是遗址类博物馆展示中的主要方式,有学者认为遗址类博物馆展示必须建立在原址基础上并结合周围环境完整本真地展示遗址原貌或者现状,带给观众真切感受。秦陵遗址区内在原址建立保护大厅进行展示是目前主流和首选的方式。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是完全在秦代俑坑的基础上建设展示大厅,主要的展品就是秦俑坑遗址及陶俑陶马等文物。另外,秦陵K9901和K0006陪葬坑陈列厅以及规划的石铠甲坑、青铜水禽坑展厅等都是属于此类展示方式。这种原址展示带给观众强烈的时代感和震撼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些原址展示厅同时也是考古工作场所,实践证明发掘、保护、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符合大遗址文物工作的特点。
  二是通过辅助手段进行展示。秦陵遗址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有地上的地下的,有保存状态较好的也有破坏严重的,有可以展厅覆盖的也有不得不直接暴露的。因此,以辅助手段进行展示就成为一种有益补充。例如秦始皇陵内城、外城城垣的地上部分早已不复存在,而残存于地下的基址又不易于展示,为了向观众直观展示城垣的原来位置、范围、走向,在秦陵遗址公园建设中就通过栽种浅根植物勾勒城垣的轮廓,并配合醒目的标识、标牌,达到对该遗址的基本展示。此外,还使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和不同颜色或小土堆,标识已探明的陪葬坑、陪葬墓或建筑遗址等。这种展示手段更多地运用于大范围、大面积的室外遗址,尤其是对保存状况不佳或是一段时期内无发掘计划的遗址,能够初步展示遗址信息,完善整个大遗址展示的布局,其本身就是对主体陈列的辅助和补充。
  三是在展厅举办文物展览。我们知道在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一定会将所有的遗址坑都予以保留,通常情况下遗址坑完成发掘并提取文物后就会回填,秦陵遗址区内的铜车马坑、修陵人墓地和一些小型的马厩坑、陪葬坑等就是这样的例子。从遗址坑中发掘出的文物有些也不能陈列于原址,比如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大量兵器以及青铜水禽、石铠甲、陶器等文物。要想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进行展示,只能通过举办展览让文物在展厅和展柜中与观众见面。秦陵博物院举办的《“丽山园”遗珍》展览通过对陵园内发现的城垣基址、地面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陶窑遗址、石料加工场遗址等重要遗迹以及出土的典型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增加观众对秦陵布局、陵园规模、遗址与文物埋藏的基本认识;秦俑二号坑展厅中的文物展柜中陈列着陶俑、陶马、兵器、工具等文物,向观众提供了近距离观看的机会。
  四、秦始皇陵遗址展示方式的思考
  秦陵遗址现有的展示方式是在长期工作中逐步探索发展形成的,也代表着当前遗址类博物馆展示的基本方法。就秦陵遗址展示来说,大多数观众认可这些方式并认为参观不虚行程,但还有不少观众认为看不懂没意思,其实这也是各类大遗址展示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遗址展示方式的创新固非易事,但至少目前秦陵遗址展示可以尝试以下的新思路:
  1.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展示手段。我们都了解信息化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博物院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泛而基础的技术支持。“三维场景”、“三维藏品”、“网络演示”、“虚拟展示”等等方式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已在一些综合类博物馆得到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相比较,秦陵遗址展示方式还显得过于落后,缺乏具有时代感、个性化的展示手段,非常有必要在遗址和文物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数字化展示体系,通过视频、图片、虚拟展馆等多种方式,向观众展示更加生动易于理解的遗址内涵,还可以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在线展示,丰富秦陵遗址展示方式符合更广泛观众群的需求。因为观众参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参观中没有完全领会而又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或者进入虚拟展馆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职能借此充分体现。
  2.增加秦陵遗址非物质文化展示的内容。秦陵遗址以其至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赢得了世人的关注,正因如此,长期以来的遗址展示存在着重实物轻内涵的倾向,更多地向观众展示遗址的形制规模和文物的质地外观等基本信息,真正代表文化的内容并没有很好地传递出来。当然,要体现文化内涵这样一个软性的要求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但仍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讲述、多媒体放映、标识系统或是结合讲解服务让观众了解秦代的社会习俗、礼制观念、生活风尚等历史信息,让遗址展示言之有物。
  3.运用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秦陵遗址。普通观众要通过遗址的现状去理解认知其原貌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时代久远且未被后世承袭的事物,即便有图片文字的引导,仍然难以实现与观众的有效沟通。当此情况,复原图、场景复原、模型示意等方式会很受欢迎。比如,秦陵考古工作不断深入掌握了更多的秦陵布局和建筑等信息,就可以通过模型、比例复原等方式告诉观众其本来面貌,还可以将更多学界研究探讨的新成果以直观方式传达给外界,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事业的理解支持,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探索未知的参观需求。
  考古遗址的展示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真实、完整地向公众传达考古遗址的内容和价值。这确实是大遗址和遗址类博物馆展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秦始皇陵这样一座独特而又典型的文化遗址,已实现和可预见的展示内容都只是秦陵园的部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对其展示方式的探讨和思考必将持续创新。但是其核心不会变,那就是考古遗址是最重要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的对象及资源,应以保护、研究、展示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不论运用何种展示手段,都是为了展现遗址的真实面貌,追索历史的本真信息,这就是遗址展示的恒久魅力。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
  [4]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922990.htm。
  [5]陈同滨:《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下的中国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主要规划对策》,《中国文物报》2005年10月14日。
  [6]张凌:《从遗址公园的分类看保护与开发》,《中外建筑》2009年第7期。
  [7]张卫星:《秦汉帝陵陵寝制度及其象征研究的思路探析——以秦始皇陵的研究为例》,《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8]同[2]。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