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思路/二/(一)

曹玮 张卫星


  (一)葬地
  文献记载的内容包括始皇葬地郦山、郦邑以及二者地望、关系,这类内容的考古工作虽开展不多,但也取得一些成果。
  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也是大多数文献的最初内容或主要内容,后期的地理类书的记载对其中内容的考证较多。《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条所记的“九月葬始皇郦山”成为所有文献记载之本。在《史记·黥布列传》、《汉书·高帝纪》、《汉书·陈胜项籍传》、《汉书·周文传》、《汉书·黥布传》、《汉书·刘向传》、《汉书·贾山传》中均提到始皇的具体葬地,但是行文中有“郦山”(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丽山”(如《史记·黥布列传》)、“骊山”(如《汉书·刘向传》)的不同。现代考古资料揭示了丽山是秦始皇陵的本称,陵园则称为丽山园。[1]这正与《史记》、《汉书》中大量出现的丽山相符,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认为:“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但是文献中还出现有“骊山”、“郦山”,与前述的丽山在秦代陶文的字形上本不相同,应有意义上的差别。现代学者中有人认为始皇陵因坐落于丽邑而为“郦山”,若说自然山脉则多用“骊山”一词。[2]但是从前述的文献看,“丽”、“郦”、“骊”三者也有通用的现象,这是否说明汉代学者也认识到郦山或丽山为始皇陵的专用称呼,值得进一步推敲。
  东汉以后相当多的文献中考证了丽邑地望的问题,其中以《水经注》的考证最为详尽,也多为其他文献所引用。丽邑建立于始皇十六年,《史记》原文作“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对于文献中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该年秦置丽邑;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受魏地而置丽邑。现代学界多认为两者应该无关。关于该地的前后相因关系,《括地志》云:“雍州新丰县本周时骊戎邑。《左传》云晋献公伐骊戎。杜注云在京兆新丰县,其后秦灭之以为邑。”《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条:“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水经注》:“渭水又东戏水(在临潼县东三十里)注之。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径丽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五年伐之,获丽姬于是邑。丽戎男国也,姬姓,秦之丽邑矣。又北右总三川径鸿门东,又北径戏亭东。”宋程大昌《雍录·卷七》:“郡县新丰丽山,在周为丽戎国,即蓝田山也。晋献公伐戎得丽姬,入秦为丽邑,至汉为新丰。”对于丽邑的地理所在,考古工作者曾进行过一些调查,现在新丰的刘寨村发现有大量的秦汉时代遗存,由于历史上汉新丰沿用了秦的丽邑,传统上将此处定为秦丽邑遗址;目前此处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来确定其性质。
  关于始皇葬地的地貌环境,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汉书·刘向传》记载了始皇陵所处的地貌特征,刘向指出始皇“葬于骊山之阿”,颜师古注:“阿,谓山曲也”。王逸《楚辞注》也认为:“阿,曲隅也。”郭璞《穆天子传注》则认为:“阿,山坡也。”显然前二者的探究符合始皇陵在骊山地区平面上的地貌特征,但是后说也可解释始皇陵在骊山山前地区地形高差上的特征。对于该地区的水文环境,除戏水外,文献记载最多的内容为鱼池水。《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指出:“水出丽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这一说法常被其他文献所引用,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之《正义》引《关中记》云:“始皇陵在骊山。泉本北流,障使东西流。”辛氏《三秦记》则说:“始皇作骊山陵,周回跨阴盘县界,水背陵障使东西流。”从以上文献看鱼池水对秦始皇帝陵园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表现为三点:一是原来该处即有南北向的河流,二是修陵时又人工形成了一种流向,三是现代又回到修陵前的水流方向,所以这种对环境的人工修整有重要的意义。近年在鱼池的南岸发现一系列的陪葬坑后,有学者提出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3]。我们在调查了鱼池水体周边遗存时认为应该将鱼池水体、鱼池北岸的大型夯土建筑、鱼池西侧的夯土道路遗存以及鱼池南岸的K0007、动物坑视为一体。这些内容共同营造了陵区内一处园林池沼建筑群,其中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为陵园服务的目的。[4]
  始皇选择骊山作为葬地的原因,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认为:“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同样的说法见于《御览》五百六十引《皇览冢慕记》:“始皇冢在骊山,古之骊戎国,其山阴多黄金,其阳多美玉,谓蓝田是也,故贪而葬焉。”也见于《文献通考》所引《汉旧仪》。此说的确切出处不得而知,但此说的真实性一直为学界所怀疑,需要进一步考证。更多的学者从风水观也即早期的环境观入手讨论始皇陵选址于骊山的原因。关于骊山与始皇陵的关系,《两京道里记》有更进一步的说明,其书轶文有“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的记载,此文献被学者广为引用,但是望峰的具体所在目前尚未得到考古资料的印证。
  骊山之阿的丽山陵在山前的范围如何界定,是考古界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秦始皇陵虽然与其祖辈的东陵相距不远,但是一般认为秦东陵仅包括临潼韩峪一带的几个陵园,与秦始皇陵无涉。[5]赵化成先生近年论证了始皇陵首先采用独立陵园模式,是独立陵墓的开端[6]。从两处陵园或陵区遗迹上看始皇陵园与其祖辈的东陵有相当近的距离,这是否意味着二者并不一定有着实质性的阻隔?近年临潼骊山北麓发现了数批以秦砖为椁室的小型秦墓,位置处于骊山的西北麓,界于秦东陵与始皇陵之间,东到临潼县城东部。这些秦墓的发现对研究东陵与始皇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秦始皇陵地区的考古发现表明目前该地区遗迹形成于秦代晚期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两重城垣界定的陵园内不仅埋藏了大量的地下陪葬内容,而且在地面上还设置礼制性建筑用于陵园的祭祀与管理,因而城垣内是性质比较明确的陵园内容;两重城垣外还有大量的明显具有丧葬性质的地下陪葬坑以及地面建筑,如东侧及北侧的兵马俑诸坑、上焦村马厩坑、K0007、动物坑、鱼池北侧的大型建筑遗址及西侧的修陵人墓地、郑庄石料加工场以及临潼县城附近发现的大量秦墓等,这些遗迹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始皇陵的最外围界限的思索。目前对这些遗迹的认识分为两大类,一是对陵园外围环境的宏观界定,如王学理先生认为:“丽山园的范围很大,东自代王东晏西侧的古鱼池水一带,西至姚池头、赵背户、五里河西边的古河道,南接骊山,北临鱼池安沟一线,纵横各7500米,占地约56平方公里”。袁仲一先生指出秦始皇陵的范围南起骊山脚下的陈家窑村,北至吴东、吴中村北,西至西安市砂轮厂东墙,东到代王镇,东西、南北各7.5公里,面积56.25平方公里。我们认为这种对陵园环境的宏观把握即陵区的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道理,但四至的具体地标尚需一定考古材料的支持。近年在新丰零口一带又发现大批秦墓,发掘者认为此墓葬为新丰的戏亭提供了新线索,也为陵园的外围界限探索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7]与此类分析不同的是,也有些学者还注重分析一些小范围的陵园界限标志,如袁仲一先生曾分析了骊山北麓始皇陵区域所处的由河道所界定的六块台原地带,始皇陵比较重要的遗迹处于3号台原地带,此处台地在秦代恰被自然河道与人工河道所界定,其范围内遗迹相对密集。[8]朱思红从陵园的自然水文环境入手,认为秦始皇陵不仅有墙垣,而且有表示墓地界限的围沟,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形式,即借用自然地理的形式来表示陵墓兆域的界限,客观上还有排水、环护的作用。他所认定的秦始皇陵园范围南起骊山脚下(陈家窑村),北至鱼池及其所在水沟,东至防洪大堤——暗桥村一线,西以山刘村、董沟的小河为界(赵背户刑徒墓地以东)。[9]
  综上,骊山北麓秦代晚期与始皇陵相关的遗存不妨以三个范围来界定:第一个范围,是两重城垣界定的陵园核心区域;第二个范围,是以自然与人工河道界定的具有与始皇陵有直接联系的具有丧葬性质的遗存所处区域;第三个范围,骊山北麓秦代晚期遗迹分布区。在这个框架下,骊山山前地区的所有秦代遗存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得到分类与定性。
  注释
  [1]袁仲一:《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王学理:《“秦始皇陵原名丽山”的再议》,《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3]焦南峰:《左弋外池——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性质蠡测》,《文物》2005年第12期。
  [4]张卫星、陈治国:《秦始皇陵鱼池遗址的考察与再认识》,《文博》2010年第4期。
  [5]张海云、孙铁山:《对秦东陵有关问题的几点看法》,《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5期。
  [6]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文物》2006年第7期。
  [7]孙伟刚:《戏、丽邑与丽山园——兼论秦始皇帝陵丽邑的功能与作用》,《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8]同[1]。
  [9]朱思红:《秦始皇陵园范围新探索》,《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3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