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思路/二
曹玮 张卫星
二、秦始皇帝陵考古现状——文献与考古资料的衔接
中国古代文献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对于秦始皇陵的记载却相对有限,即便是这极其有限的记载内容,在学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汉代以来,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屡屡出现于各种文献,记载的内容虽不至于陈陈相因,但是也多有沿袭附会之处,这也是导致后代对秦始皇陵文献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关于秦始皇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历来为治秦史的学者所重视,古今不少学者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秦会要》是较早的一部专治秦文献的著作,这部清代孙楷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撰成的专著,共二十六卷,其中也有专目对秦始皇陵文献进行了梳理。其后徐复曾进行过订补工作。[1]马非百先生在《秦集史》中专辟有陵墓志,其中关于秦始皇陵的文献较为详细,分为穿治工程、墓室内布置、杀殉宫人生埋工匠三个专目,并吸收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考古成果,将其单列为一部分。[2]马先生的另外一部著作《秦始皇传》也收集了大量的与秦始皇相关的文献记载,更为集中地呈现给读者文献中纷繁芜杂的始皇帝的资料。[3]
在没有与考古材料进行对比之前,传统史料中对于秦始皇陵的认识仅来自文献,而直接、间接记载与传说、见闻杂陈其间,这种状态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论传统古史观一样。王国维先生在研究殷墟甲骨卜辞时,首创了“纸上材料”与“地下新材料”互相印证的研究方法即二重证据法;在考古学引入中国后,傅斯年先生主张文献考证结合文物考证,将考古材料真正利用起来,重建古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及史学研究也大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得益于研究中方法论的进步,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在与传统文献、现代科技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我们试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文献记载的秦始皇陵与现代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注释
[1]孙楷撰、徐复订补:《秦会要订补》,中华书局,1959年。
[2]马非百:《秦集史》第557—558页,中华书局,1982年。
[3]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