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思路/二/(二)
曹玮 张卫星
(二)郦山陵的修建工程
郦山陵工程的修建是所有文献记载的主要内容,这些记载包括修建时段、修建人数、督修官员和吏徒等。
修建的时段与进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条所追记的郦山陵修建过程提到了始建的时段以及工程进程的关键时段:“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十六年条还记载了丽邑的始建。二十七年条提到:“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骊山。”三十五年条还提到:“因徙三万家丽邑。”二世元年四月的诏书提到了陵园修建最后时段的一些线索:“‘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
袁仲一先生认为如果将二世修筑的陵园工程包括在内,始皇陵园的修建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后历时三十八年:第一阶段从秦王政元年到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工程规模较小;第二阶段从统一到始皇三十七年死葬丽山,大规模地修建了陵墓工程;第三阶段是二世时期的修陵工程。[1]程学华认为陵园修建工程分成四个工期:第一工期,分前后两段,前段是秦王亲政的前十年,后段五年;第二工期,设置了郦邑,完成了陵园的城垣建设;第三工期,为统一后的十年,为陵园建设的高峰期;第四工期,二世在位的两年,主要为葬礼、葬仪后的复土工程。在他的讨论中认为二世二年所谓骊山事大毕,实际并未结束,因为同年冬,当陈涉所遣的周章等将打到陵东十里许的戏河时,少府章邯建议二世说,骊山徒多,请授兵以击之,方才草率地结束了陵园工程。[2]
在考古实践中,研究者对秦始皇陵园范围内发现的遗迹有着明确的断代认识。通过对兵马俑一号坑考古迹象的分析,其修建时间可能是在统一后大规模修建陵园工程时进行的。[3]近年二号坑的发掘验证了兵马俑坑应该在统一以后十年间修建起来的观点,并且二号坑的发掘还进一步证明兵马俑坑的修建在这十年间的最后两三年,并且稍晚于一号俑坑。[4]在发掘K9901时,考古工作者认为该坑的修建是与陵园工程同时进行的,在K9901上部填土的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十余组石质铠甲的残片。这一迹象表明,K9901的修建晚于K9801。[5]而在发掘简报中K9801被界定形成于战国以后,而早于汉代,在大的时段上仍定位于秦始皇陵园建造阶段。[6]K0006、K0007的发掘报告中虽没有对建筑的时代进行相关推定,但是认为K0007陪葬坑被严重焚毁,报告作者认为当同兵马俑陪葬坑、动物陪葬坑、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等秦始皇帝陵区众多被焚毁破坏的陪葬坑一样,为人为破坏所致,破坏时间与秦末那场世事更替有关,这样大规模的破坏可能为项羽及其部下所为,而不是葬仪上的要求及沼气自燃所能释解的。[7]
除了以上学者对秦始皇陵建筑的时段进行了分期研究和发掘报告对始皇陵遗迹时代的认定外,在研究兵马俑坑和封土高度时,一些专家还就陵园工程最后阶段的内容提出了看法。袁仲一先生认为秦兵马俑坑修建的下限比较明确,即公元前209年由于农民起义被迫停工。[8]段清波先生在论述秦始皇陵封土的高度问题时,认为秦始皇陵封土原高五十丈是设计高度,现高度是陵园工程未完成所形成的。他认为秦始皇帝陵园最后的工作内容是下葬秦始皇和复土丽山以成封土。秦二世元年4月东巡归来就阿房宫复工的一段话则显示来年4月以后一部分人被送往阿房宫,剩余人员的工作任务仍是复土。[9]徐卫民先生也有专文论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陵高五十丈只是当时的一个设计高度,当农民起义军逼近秦始皇陵时,复土工程尚未完工,因而没有达到五十丈的设计高度。[10]王学理的《秦始皇陵研究》第三章为“丽山之作未成”,但是该部分正如其副标题,主要内容为丽山徭役与郦山徒的抗争,作者提到的与丽山之作未成的材料主要来自秦俑坑,其一,二、三号坑间有未完成的空坑,其二,一号坑第21号探方有大堆叠放的条砖被推入坑中的残毁现象,可知一号坑是正在建筑而随之毁弃的俑坑。[11]李秀珍等从二号坑西北角发现大量的砖坯,分析了秦兵马俑三个坑的建筑顺序,认为二号坑是三个坑中最后完工的,因而不存在没建成的四号坑。[12]
综合以上研究,在陵园工程的宏观分期上学者间虽有所不同,但大体趋向一致。段清波、徐卫民二位学者从文献出发认为郦山之作未成,他们认为复土是工程的最后阶段,复土工作没有完成,所以整个陵园也就是未成之作。另外一些学者主张,兵马俑坑的修建处于工程的最后阶段。《史记·秦始皇本纪》与《汉书·刘向传》在陵园工程进度的客观描述上并无不一致之处,但是在相同的材料下二者却对陵园工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文献产生的背景看,刘向郦山之作未成的说法诞生于特定时期,具有政治说辞意味,不足为信,以刘向之说为本的结论也缺乏考古依据。但是从司马迁与刘向所据的客观事实出发,秦始皇陵的确不是主动结束的工程。通过对陵园工程时段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时段施工对象的考察,陵园工程的最后阶段施工的对象应该为城垣、门观以及陵园外的一些大型陪葬坑。此外,通过对陵园内外城垣以及内外城门观建筑的比较,可以发现,外城城垣仓促完成的痕迹明显;在所有的城门中,内、外城北门尤其是外城北门建筑简陋,应该是收尾阶段之作。[13]
修陵人数
自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条提出七十余万人的说法后,修陵人数成为史书中较为关注的一项内容。《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四引《汉旧仪》:“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凌义渠《湘烟录》一引蔡质《汉仪》的数字也为七十二万人。但是还有一些不同的数字,如《汉书·黥布传》:“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史记·黥布列传·正义》中也沿用这一数字:“丽山之徒数十万人。”《汉书·贾山传》则说:“吏徒十万人。”后世的文献多沿用七十万人的说法,如《后汉书·赵咨传·注》、《后汉书·郡国志》引《帝王世纪》、郦道元《水经注》、《长安志》、《类编长安志》、《雍录》、《元和志》、《寰宇记》等。但是《御览》所引《关中记》却说是六十万人,原文作:“陵虽高大,不足以销六十万人积年之功。”现代学者多从工程量入手来考证这一人数大致可靠。王子今认为,文献中关于秦始皇陵复土工程用工人数超过七十万的记载是基本可信,大量的人力说明地宫的回填封堵必然在封土夯筑之前,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表现出当时大型工程的施工效率。[14]
督修的官员
文献可查的有丞相李斯、少府章邯。《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四引《汉旧仪》:“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关于始皇早期的丞相吕不韦是否也参与了陵园的督修,史无明载。
修陵人员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二年条,明确记述了修陵人员为丽山徒,“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这一说法在《史记·黥布列传》、《汉书·高帝纪》、《汉书·周文传》、《汉书·黥布传》等去秦未远的文献记载中得到印证。但是《汉书·周文传》除了丽山徒外,还提到了人奴产子也是修陵人。服虔注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始皇陵西侧的赵背户村、姚池头、五砂厂等地上世纪发现过一批修陵人墓地,其中对赵背户村墓地进行了发掘,被认为是修筑始皇陵的刑徒集中埋葬之地。[15]孙英民先生认为秦时墓志称其爵位者绝不可能并称以刑名,因而始皇陵西侧赵背户墓地,不能肯定为一处刑徒墓地,确切地说,应是参加修建始皇陵的劳役人员墓地。[16]刘云辉先生认为,结合文献和目前的考古材料,郦山徒的含义至少包括刑徒、人奴产子、居货赎债者、服徭役者。[17]
注释
[1]袁仲一:《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程学华:《秦陵、秦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期。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年。
[4]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发掘报告(第一阶段)》,科学出版社,2009年。
[5]始皇陵考古队:《秦始皇陵园K9901试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1期。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
[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文物出版社,2007年。
[8]袁仲一:《秦俑坑的修建和焚毁》,《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1982年。
[9]同[7]。
[10]徐卫民:《对秦始皇陵园规模的新认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1]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李秀珍、高俊:《秦俑二号坑西北角出土的砖坯及相关问题探讨》,《秦文化论丛》第十四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
[13]张卫星:《骊山之作未成的考古学观察》,《文物》2010年第6期。
[14]王子今:《秦始皇陵复土工程用工人数论证》,《文博》1987年第1期。
[15]a.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物工作队合编:《秦陵徭役刑徒墓》,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
[16]孙英民:《<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质疑》,《文物》1982年第10期。
[17]刘云辉:《丽山徒考》,《文博》1985年第1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