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岳庙和西岳庙石人——读《西岳庙》/二

李零


  二、西岳庙的布局
  上述三种石人,都有出土发现:墓前石人最多;镇水石人,过去也出过一些,如山东青州的瀑水涧石人、兖州的金口坝石人、北京丰台的永定河石人、四川灌县的都江堰石人;庙前石人最少,过去只有中岳庙石人。[1]
  西岳庙石人属哪一种?毫无疑问,属庙前石人。它与中岳庙石人属于同一类。研究这类石人,离不开庙。我们要讲这种石人,先要讲一下庙。
  西岳庙历史上经多次改建,[2]现在的西岳庙,是明清以来的西岳庙。石人在西岳庙中的位置很重要,对探索早期的西岳庙很重要。我们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最好把庙图的榜题好好读一下。[3]
  西岳庙的庙图,报告提到十种,剔除发掘出土的《庙图残碑》和《关中胜迹图》中的《西岳庙图》,编号一至八。据作者的断代意见,一至三号是明代晚期的图,四号是清代早期的图,五号、六号是清代中期的图,七号、八号是清代晚期的图(图一)。[4]
  这里,综合明清庙图和文献记载,我先把西岳庙的布局讲一下。西岳庙分内外城,外城包内城,外城前面有月城和庙前建筑,前后有七道门,一条南北甬道。[5]下面从南到北,分四段讲:
  (一)庙门以南,前有第一道门
  太华山门,是个石牌坊。石牌坊后有遥参亭,遥参亭后有琉璃影壁、棋盘街和东西木牌楼。[6]
  (二)月城(也叫瓮城),从头门到五凤楼[7]
  头门是第二道门,月城的门,门前立有铁幡杆和石狮。[8]城内有钟鼓楼相对,鼓楼在东,钟楼在西。钟鼓楼的东西两侧有马厩。
  (三)外城前院和左右跨院
  外城,四角有角楼。[8]外城正门是五凤楼,第三道门。五凤楼,上筑三楼二廊,下开三门,原名灏灵楼。[9]灏灵楼是灏灵门上的楼,灏灵门是灏灵楼下的门。灏灵门,与灏灵殿相应,是整个庙城的大门,也叫“台门”,即通常说的“下三门”(所谓“三门”,其实都是五座门),不是月城的门。[10]
  1.外城前院,以五凤楼到棂星门。西侧,前为唐明皇碑(即《唐玄宗御制碑》),属唐代遗存;后为青牛树,是传说老子出关,在此拴青牛的槐树;[11]东侧,明末清初有建筑,后来废弃。[13]
  2.左右跨院,有侧门,可以进出。[14]
  (四)内城,分前后三进
  1.第一进,从棂星门到金城门。[15]棂星门是第四道门,即通常说的“中三门”。出棂星门,甬道正中有天威咫尺石牌坊,为乾隆大修后增建。院内有六座碑楼,甬道两旁,东西各三。明代有宋碑一,明碑五。清代稍有不同:东起第一座是藏宋建隆二年(961年)《宋修四岳金天王庙碑》,第二座是藏明洪武三年(1370年)《昭示五岳四渎碑》,第三座是藏清御制碑;西起第一座是藏某明碑,第二座是藏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华阴县重修西岳庙记碑》,第三座是藏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复制《唐玄宗御制碑》。[16]六座碑楼两旁有冥王殿和灵官殿。[17]
  2.第二进,从金城门到灏灵殿。[18]金城门是第五道门,即通常说的“上三门”。金城门也叫金天门。金天是少昊,西岳之神。出金城门,有横渠当前,水从东垣入,自西垣出,金水桥跨之。[19]过金水桥,前面是灏灵殿。[20]灏灵殿是西岳庙的主体建筑。“灏灵”指少昊,颢通昊,加水为灏,字通浩,既指金天之神少昊,又有祈雨之义。它的前面有月台。[21]月台两侧,前有御碑亭,后有碑楼。东边的碑楼是藏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御制修西岳华山碑记》,西边的碑楼是藏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毕沅敬录上谕碑》。[22]碑亭所藏不详,不知是否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华岳图碑》和《敕修西岳庙全图碑》(即刻八号庙图的碑)。
  3.第三进,是灏灵殿的后院,即围绕寝宫的宫城。[23]灏灵殿的前后门和两边的侧门也可视为一道门,即第六道门。灏灵殿是前殿,寝宫是后殿,前后二殿,中间原有卷棚式穿廊连接,呈工字形。[24]
  寝宫后是内城北垣,北垣正中是后宰门。[25]后宰门是第七道门。
  (五)外城后部
  外城前2/3围着内城,后1/3围着另一组建筑:
  1.出后宰门,过望华桥,为少皞之都石牌坊,石牌坊西侧为放生池。[26]放生池的水是从庙前右侧的进水道引进,经东道院,穿金水桥,最后流到后院。[27]
  2.少皞之都石牌坊后,中间是御书楼,[28]藏乾隆御书《岳莲灵澍》卧碑。“岳莲”即华山,“灵澍”是喜雨(澍是大雨),也与祈雨有关。[29]御书楼两侧,东为蚕司,西为醋司。醋司北面为吕祖堂,蚕司东南为望华亭。[30]
  3.御书楼后有蓐收之府石牌坊。
  4.蓐收之府石牌坊后为万寿阁,[31]万寿阁的主楼叫万寿阁,陪楼叫转藏[32],主楼和陪楼间有穿廊。万寿阁的后面是望河楼。[33]万寿阁是起于万寿山,即外城后部的土山。转藏是藏道经。[34]
  这批建筑,除清代庙图标为放生池和醋司、蚕司的建筑,明代庙图就有,万寿阁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增建,其他都是乾隆大修后增建。
  注释
  [1]李零《翁仲考》。
  [2]年代可考者,宋代有建隆二年(961年)的大修;明代有四次大修:洪武三年(1370年)、成化十八年(1482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及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同华大地震后的复建和改建又分四次:嘉靖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和万历二十九年、三十四年;清代有五次大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同治六年(1867年)和光绪四年(1878年)。
  [3]见《西岳庙》,第521—531页。
  [4]报告作者的断代意见是:一号图不晚于嘉靖二十年(1514年),二号图作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或稍后,三号图作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号图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后,五号图作于乾隆七年(1742年)后,六号图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号图作于道光二年(1822年),八号图作于同治六年(1867年)至光绪四年(1878年)间。
  [5]甬道,一号图有榜题。
  [6]报告所收庙图,皆南起影壁,不画更在其南的遥参亭和山门。
  [7]头门,一号图榜题作“头门”,八号图榜题作“连三门”。报告把这道门叫灏灵门,理解有误,详下。
  [8]钟鼓楼,五号图,东楼榜题作“鼓楼”,西楼无字;七号图,东楼榜题作“鼓”,西楼榜题作“钟”。
  [9]角楼,一号图只画南边两个角楼,榜题作“东角殿”、“西角楼”;其他图,四个角楼都画,无榜题。
  [10]一号图,灏灵楼居中(榜题作“灏灵门楼一座”),“东楼”、“西楼”在两旁(榜题作“东楼门三间”、“西楼门三间”),主楼、陪楼间有穿廊(榜题作“东旱船”、“西旱船”)。二号图,据榜题,门楼叫“灏灵楼”,门叫“灏灵门”。三至五号和七、八号图也有榜题,一律作“五凤楼”。
  [11]一号图是以“灏灵门楼”兼指五凤楼的门和楼,二号图是以“灏灵楼”指五凤楼的楼,“灏灵门”指五凤楼的门,“灏灵门”三字是标在灏灵楼下的门洞里,不是指它前面的那道门。
  [12]青牛树,四、五号图和七号、八号图榜题作“青牛树”(四号、八号图是把这三个字刻在碑上)。
  [13]三、四号图,除青牛树和唐明皇碑,还有两座重檐式建筑,报告指出,东为碑楼,西为香亭(报告第268—269页)。四号图,于棂星门的两个侧门旁画下马碑,五号图,也在院落两侧标注“下马碑”。
  [14]五号、八号图榜题作“东道院”、“西道院”。一号图,据榜题,东道院有“宰牲处”,西道院有“御香殿”、“致斋所”。七号图,据榜题,东道院有“道舍”,西道院有“御香殿”,其侧门叫“省特门”。
  [15]棂星门,一、二号、五号、八号图榜题作“棂星门”。其侧门,一号图榜题作“严恭持敬门”。
  [16]明代庙图,一号图有三座重檐式碑楼,东边一座,榜题作“金承碑楼”(“金承”疑是“金承安某年”之省),西边两座榜题作“国朝碑楼”和“元重修碑楼”(“国朝”指明代);二、三号图有两座重檐式楼阁和四座较小的建筑,因为没有榜题,不知是否用于藏碑。清代庙图,一律为六座重檐式碑楼。七号图,东边三座榜题作“宋碑”、“洪武碑”、“御制碑”,西边三座榜题作“明碑”。
  [17]冥王殿和灵官殿,最初是神荼、郁垒殿,一号图榜题作“东郁神殿”、“西郁神殿”(即《夏言重修岳庙碑记》说的“郁垒殿二座”,见报告第579—580页),五号图榜题作“灵官殿”,八号图榜题作“冥王殿”、“灵官殿”。此外,一号图在“元重修碑楼”西侧还有“具服殿”;四号图,在右起第二座碑楼东侧还有一碑;五号图,在碑楼群的东西两侧还有两座东西相向的建筑,榜题作“灵官殿”;八号图,在右起第二座碑楼前面还有一碑,左起第一座碑楼东侧有“挂甲树”,似乎只剩树根,相传尉迟敬德挂甲于此,报告515页提到这一传说,“挂甲”作“挂鞭”。
  [18]金城门,一至三号和五号、七号图榜题作“金城门”,八号图榜题作“金天门”。
  [19]金水桥,八号图有榜题。
  [20]灏灵殿,一至五号和八号图榜题作“正殿”,六号图无榜题,七号图榜题作“灏灵殿”。其回廊,正北的左右横廊,五号图榜题作“阎君殿”;东西纵廊,一号、八号图榜题作“东司”、“西司”。
  [21]一号图,月台上有碑十通,榜题作“御祭碑文”。二号图,月台上有碑十二通,无榜题。四号图,月台上有五座碑亭。其他图,月台上没有碑。
  [22]一至四号图,月台下只有两座重檐式楼阁(一号图在西侧,其他在东西两侧)。五至八号图,还在前面增加两个碑亭。
  [23]寝宫,一号图榜题作“后殿”,八号图榜题作“寝宫”。
  [24]穿廊,一号图榜题作“穿堂”,形象见六号、八号图。
  [25]后宰门,五号图榜题作“崇宰门”,七号图榜题作“后宰门”。
  [26]放生池,明代庙图,二号图榜题作“鱼池”。清代庙图,四号、八号图有碑,作“放生池”;五号图有榜题,作“放生池”。放生池的位置,一号图画在西侧,二、三号图画在中间,四至八号图又画在西侧,可能有变动,发掘过的遗址是在少皞之都石牌坊的西侧,中心位置被石牌坊占据。
  [27]进水道,一号图有榜题。
  [28]御书楼,只见于六至八号图,无榜题。
  [29]康熙皇帝赐匾“露凝仙掌”,也是用来祈雨,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御制重修西岳庙碑》(报告第584—585页)。
  [30]一至三号和五号图,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建筑;四号图,西侧有一座建筑,东侧没有;六至八号图,东西两侧各有两座建筑。据七、八号图的榜题,东侧是“吕祖堂”和“醋司”,西侧是“蚕司”和“望华亭”。
  [31]万寿阁,五号和七、八号图有榜题。
  [32]转藏,八号图有榜题。
  [33]望河楼,八号图有榜题,楼前有牌楼,即报告第417页说的游乐坊。
  [34]见清王宏《募修万寿阁疏》,“阁有东西翼,为转轮之致敕颁道经藏焉”(报告583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