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岳庙和西岳庙石人——读《西岳庙》/四

李零


  四、西岳庙的历史透视
  华山,古分二山,东曰太华,西曰少华,一在华阴,一在华县。少华是太华余脉。谭嗣同有诗,“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就是指华山。
  古代岳庙,多在山南,庙与山相距不太远,[1]但西岳庙却在山北5公里。古人为什么把西岳庙安在山北?道理很简单。古代官道走山北,大体沿旧西潼公路,阴晋、宁秦、华阴古城都在这条大道上。唐代以前,官道在今庙北,唐代以来,官道在今庙南。[2]庙在路边,往来便也。
  今西岳庙,位置在阴晋古城西、华阴古城东,今华阴市西北,南面正对华山五峰。过去有一种说法,西岳庙是从汉武帝的集灵宫发展而来,集灵宫在山下,后来搬到官道北,才有今西岳庙。报告550—555页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集灵宫是集灵宫,西岳庙是西岳庙,并不是一回事。
  这里顺着作者提供的线索,不妨再作一点讨论:
  (一)秦人早期的岳山是吴山,不是华山
  秦人是从今宝鸡一带崛起。西周晚期,周孝王召非子养马于汧渭之会,马大蕃息,周人分土为附庸,秦人立国于今宝鸡一带,始称秦。当时秦人的岳山是宝鸡西北的吴山。后来犬戎攻灭西周,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平王与秦襄公誓,曰秦能攻逐西戎,即有其地。秦人是沿周人的足迹,顺渭水,经今咸阳、西安,占领临潼、华阴,出潼关,逼近崤函,才奄有西土。秦国的核心地带是八百里秦川。《初学记》卷六引《三辅旧事》:“初秦都渭北,渭南作长乐宫。桥通二宫间。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二门相去八百里。”吴山在秦境西端,华山在秦境东端,正好是它的一头一尾。这是秦人晚期的说法。秦人早期的岳山是吴山,不是华山。
  (二)华山原属晋,公元前332年才归秦
  华阴是汉以来的名称,以其在华山之北,故名(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华阴古称阴晋,本指晋国的河西之地(河东为阳,河西为阴)。阴晋古城遗址,在今华阴市东北岳庙乡东城子村。其西侧筑有魏长城,就是为了防御秦。这里是秦、魏争夺的要冲。《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秦惠文君六年是公元前332年(当时他还没有称王)。华山是这一年才纳入秦的版图。两年后,魏献河西之地于秦,秦才全部占领渭水流域。宁秦,顾名思义,是安定秦国的意思。[3]地名从“阴晋”变“宁秦”,足以表明领土已经易手。宁秦古城,位置很重要。1980—198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华阴市西北碨峪乡西泉店村发掘的西汉京师仓(也叫华仓)遗址,就是利用宁秦古城的旧址改建。这里出土过带“宁秦”戳记的砖头,以及带“华仓”、“京师仓当”、“京师庾当”、“与华无极”铭文的瓦当,是西汉的漕运码头和仓城。[4]《水经注》卷十九《渭水》引《华岳铭》:“秦晋争其祠,立城建其左者也。”就是指秦、魏争夺华山的祭祀,立宁秦于阴晋的东面(左指东面)。公元前332年很重要:此年之前,华山属魏;此年之后,华山属秦。1993年出土的秦骃祷病玉版,是秦惠文王称王(前324年)以后的东西,就是秦人祭祀“华大山”的历史证明。
  (三)吴山和华山是秦代西土名山的代表
  中国的山川祭祀很有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天下尚未统一,就已形成五岳四镇和四海四渎的祭祀系统。[5]司马迁说,秦得天下后,是以华、崤分东西,“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史记·封禅书》)。他说的“自华以西”其实是崤山以西,即今河南灵宝市以西。这七大名山,华山、薄山(也叫襄山,原文误作“衰山”,即首阳山),地当河渭之会,在东边;垂山(太白山,原文误作“岳山”)、岐山(箭括岭)、吴岳(吴山)、鸿冢(疑指雍山),在西边;渎山(岷山),在今四川。华山和吴山,一座是东二山的代表,一座是西五山的代表,正好代表秦国之望。
  (四)秦代的五岳
  《尔雅·释山》有两套五岳:
  (1)“河南华(华山)、河西岳(吴山),河东岱(泰山),河北恒(恒山),江南衡(衡山)。”
  (2)“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嵩山)为中岳。”
  前一套五岳是秦代的五岳,秦代的五岳是公元前332年后才有。后一套五岳是汉代的五岳,则是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后才有。汉代的五岳和秦代的五岳不同,一是剔除吴山,加入嵩高,二是以天柱山代替衡山。这两套五岳都有华山。
  秦地的岳山是吴山和华山。华山的地位越来越高,吴山的地位越来越低,可以反映地理重心的转移。汉以来,吴山不再是岳山,唐以来更降为镇山。
  (五)太华山祠和集灵宫
  《汉书·地理志上》京兆尹华阴县,班固注:“故阴晋,秦惠文君五年更名宁秦,高帝八年更名华阴。太华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灵宫,武帝起。莽曰华坛。”一般认为,“五年”是“六年”之误。秦汉的祭祀之所,或称“畴”,或称“祠”,或称“庙”。畤很少,只有泰畤、雍五畤等,皆与五帝祭祀有关。庙也少,只有后土庙、泰山庙、太室山庙、少室山庙、济庙、淮庙、渭阳五帝庙等。当时使用最多的还是祠字。
  太华山祠,班固叙在武帝集灵宫前,我推测是秦祠,位置可能在黄甫峪遗址。黄甫峪遗址,即古人说的黄神谷口,是秦人祭祀华山的地方。
  集灵宫,[6]《水经注》卷十九《渭水》“敷水又北径集灵宫西”,敷水即今罗夫河。郦道元只说此水流经集灵宫西,没讲离水多远。我们只能判断,集灵宫在这条水的东边。
  集灵宫的位置,古人多说在华山下(桓谭《华山赋序》、《西岳华山庙碑》),但报告551页据《华阴县志》说,则谓“武帝拜坛,唐代更名‘镇岳灵仙寺’,宋代改名‘胜会院或昭庆寺’,明成化二年又改名为‘昭兴寺’。其址在今西岳庙以西2.5公里处的古华阴县城东门外,即今华阴县人民医院东北百米处”。如此说可靠,则集灵宫在汉华阴古城附近,不在山脚下。二说孰是,还有待证实。
  (六)下庙、中祠和南祠的关系
  《水经注》卷四《河水》讲华山,有段话很重要:
  常有好事之士,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龛木主存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才)容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又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涉(陟),更无别路。[7]
  报告认为,下庙是西岳庙,庙前原有列柏夹道,南行十一里,一直通到山下。然后,往东绕行三里,到黄甫峪口,是中祠。然后,往西南三里是南祠。南祠“在华山西山口偏东约六七百米处”,是古人登山的必经之处。[8]
  华阴,北面是渭河,南面是华山,西岳庙是在平地。古书中的下庙一般是对中庙、上庙而言。[9]《水经注》的“下庙”即《太平寰宇记》卷二九的“北庙”,中祠即《太平寰宇记》卷二九的“南庙”。中祠疑即太华山祠,称中是对下庙而言。所谓“北君祠”者,可能是以下庙的方向为君位,北面事之。南祠在中祠西,华山脚下,也许是太华山祠的相关建筑。
  前人多说,西岳创庙,始自汉武,报告也这样讲,说法有点含混。如果这是指今西岳庙以外的那两座庙,还好说;如果这是指今西岳庙,就和作者对今庙的断代发生矛盾。因为报告讲得很清楚,今庙是北魏以来才有。
  (七)迁庙说
  西岳庙,旧有迁庙说,谓今庙是从黄神谷口(今黄甫峪)迁到今址,也就是说,从南往北迁。迁庙年代有兴光、元光、兴平、桓帝、黄初等说,备载于报告554页,很多都是以讹传讹。报告有两种断代:509—510页说,“在今庙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岳庙遗址,当是北魏太武帝神元三年(431年)以后、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以前创建的”;报告555页说,“今西岳庙所见年代最早的庙址当是北魏文成帝兴安三年(453年)从故址迁建于此的庙址”。两种说法有矛盾,既言453年才迁来,则庙址上限不能早到431年。
  这一说法,根本没把今西岳庙后部的两汉遗存纳入考虑范围。虽然到目前为止,在今西岳庙的范围里,我们还没有发现两汉时期的庙址,但汉代石人的存在和汉石阙檐的出土,却不容忽视,它提醒我们,这里很可能有汉代庙址。不然,我们很难理解,这些和祠庙有关的东西何以会出在这里。它们总不会是从黄甫峪遗址搬来的吧?
  (八)有关遗址
  1.黄甫峪遗址。报告551页和593页有介绍。作者说,1993年5月或6月(551页说是6月,593页说是5月),因修进山公路,在“黄甫峪口西侧,东距河道约80米,南距山根约100米”处出土战国时期祭祀华山的秦骃祷病玉版和玉璧、玉圭等物,以及汉代的“与华无极”瓦当等物,是个汉代到明代的古遗址,遗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作者认为,这个遗址很可能就是郦道元讲的“中祠”,比较有道理。但这里既然出土了战国时期祭祀华山的玉版、玉璧、玉圭等物,可见年代早于西汉,不仅可以上溯到秦,还可早到战国。我以为,很可能,太华山祠就在这一带。
  2.华阴古城遗址。今西岳庙如果是两汉时期的遗址,则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始建的华阴古城有关,距离也比较近,都在山北的平地。古代祭祀遗址和帝王的驻跸之所不一定在一处,但往往离得很近。今后,我们应该注意一下这一带的有关发现。华阴古城,遗址在今华阴市西五方乡杨家城村柳叶河西,是个1000×750米的城邑。华阴出土汉瓦当,除华阴西北的京师仓遗址,当属这一带最集中。如五方、仿车、王道三村,经常出土带“与华无极”、“与华相宜”和“华苑”铭文的瓦当,说明当地不仅有宫殿,还有苑囿。[10] 
  注释
  [1]北岳恒山,今名大茂山,位置在今河北涞源、阜平、唐县三县交界处,北岳庙在河北曲阳县城,相距甚远,似乎是例外。但今北岳庙只是北岳庙的下庙,上庙是在恒山脚下。参看:王丽敏《北岳恒山探源》第21—24页,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
  [2]《西岳庙》,第56—57页。
  [3]《造华山堂碑》:“乃纪于《禹贡》而分秦晋之境界,鄙晋之西,则曰阴晋,边秦之东,则曰宁秦。”(报告575页)。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文物出版社,1990年。
  [5]李零:《古人的山川》,《华夏地理》2010年1月号,第40—65页。
  [6]集灵宫,犹言集仙宫。汉桓谭《华山赋序》说:“宫在华山下,欲以怀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殿,端门南向山,曰望仙门。”(报告第551页)
  [7]《水经注》卷二十《渭水》:“(是)〔晋〕太康八年弘农太守河东卫叔始为华阴令,河东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坛庙,夹道树柏,迄于山阴,事见永兴元年华百石所造碑。”也提到“夹道树柏”。案:晋太康八年为287年,永兴元年为304年。此碑残块出土于唐代后殿(F4)内(报告第49页)。
  [8]上述三庙,《水经注》卷十九《渭水》又称为“汉文帝三庙”。
  [9]如《水经注》卷二四《汶水》引《从征记》:“泰山有下、中、上庙……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
  [10]张鉴宇:《华阴瓦当欣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