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西岳庙和西岳庙石人——读《西岳庙》/五
李零
五、比较:西岳庙石人与中岳庙石人
现在,我们的印象,华山在陕西,属于雍州之地,但《汉书·地理志上》却说,华山是豫州山,本来和嵩高一样,也是豫州的名山。
中岳庙,和西岳庙不同,不在太室山之北,而在太室山之南。泰山、恒山、衡山的岳庙也都在山之南,可见西岳庙是个特例。
现在的中岳庙是1942年重修,前后七进(图五)。[1]它原来的庙貌是什么样,要看金承安五年(1199年)的庙图(图六):《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下简称“金图”)。这里也从南向北讲:
(一)第一进,从中华门到天中阁,两门之间有遥参亭。
中华门是1942年改名,原来叫“名山第一坊”。中岳庙石人,东西相向,立在这个牌坊前的神道旁,1957年加盖了保护亭。神道向南延伸,南距汉太室阙有600米。与西岳庙比较,名山第一坊前的部分相当西岳庙的庙前部分,遥参亭后面的部分相当西岳庙的月城,名山第一坊相当太华山门,坊后有遥参亭,两者也一样,但它把山门和遥参亭收在相当西岳庙月城的范围内,还是很不一样。金图与此不同,天中阁前有三道墙,遥参亭在第一道墙后,山门在遥参亭后。它把太室阙直接画在遥参亭前,图中没有石人,属于缩略的画法。
(二)第二进,从天中阁到崇圣门,两门之间有配天作镇坊和两个碑亭。
天中阁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后改名,原来叫“黄中楼”。与西岳庙比较,天中阁相当五凤楼。这是中岳庙的前三门,一般叫“下三门”。它的后面才是庙城本身。金图,庙城四角,画有角楼,现在缺如;两门之间,只有两座碑楼,没有牌坊。
(三)第三进,从崇圣门到化三门,两门之间有古神库和无字碑亭。
古神库,四角有宋铸铁人,原来是个火池,金图没有崇圣门,第二进和第三进是合为一个部分。它把火池画在东南部,靠近天中阁。
(四)第四进,从化三门到峻极门,院落两侧为四岳殿: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
化三门,也叫“外三门”、“中三门”。与西岳庙比较,化三门相当棂星门。
(五)第五进,从峻极门入,前有嵩高峻极坊,中有拜台,后有峻极殿。
峻极门是中岳庙的主体建筑。这一部分,外有回廊环绕。与西岳庙比较,峻极门相当金城门,峻极殿相当灏灵殿。金图与此不同,峻极殿前原有一台一阁,今唯台在,阁被嵩高峻极坊代替。嵩高峻极坊也是清代增建。
(六)第六进,峻极殿后有寝殿,与西岳庙比较,峻极门相当金城门,峻极殿相当灏灵殿。
金图,两殿之间原有卷棚式穿廊,如工字形。
(七)第七进,中岳庙后有御书楼,乃明万历年间增建,在金图上也没有。
中岳庙石人(图七),立庙前,夹神道,前有神道阙,对探讨西岳庙石人的位置很重要。
这对石人,比较矮,只有1.22米,作拄剑状。他们的背面有很多小洞,不知何用,东边一件,头顶还刻有“马”字。
现已发现的石人,形象各异:有拄杖者(麃君墓石人、鲁正墓石人),有拄剑者(中岳庙石人、北魏景陵石人、北魏静陵石人),有持盾者(永定河石人),有持棍者(邹城西关石人)、有拥彗者(中岳庙石人),还有作胡人形象者(濮水涧石人、临淄石人)。多数都是以亭长、谒者、掌迎宾客者的形象而出现,当时还没有规范化。后世,主要有两大发展,一是统一形象,汉魏时期,充当仪卫者多为武臣形象,拄剑石人逐渐成为范式,这是后世武臣像的原型;二是唐泰陵以后,分出文武臣。[2]
上述石人,断代是个大问题。
中岳庙石人的年代,目前是参考太室阙的年代而定。太室阙有延光四年(125年)的刻铭,记此阙作于元初五年(118年)。
西岳庙石人的年代,也可参考《西岳华山庙神碑》的年代。《西岳华山庙神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可能比前者晚一点。
中岳庙的庙前部分,基本上是东汉时期的遗存。中岳庙,石人在庙前,太室阙在神道南端(图八),这对西岳庙是不可多得的参考。
申谢:感谢陕西临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西岳庙文物管理所,特别是曹玮先生。去年12月15—18日,曹玮先生请我到陕西临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讲课,亲自陪我去西岳庙考察,使我大饱眼福。西岳庙,我前后跑了两趟,第一趟,只闻其名,未睹其容,拿钥匙的人不在,很遗憾;第二趟,进了库房,但见石人趴在地上,太重,没人帮忙,翻不过身,只见其背,看不到正面,也很遗憾。最后,回到北京,曹玮先生又派人去西岳庙,从西岳庙文物管理所拿到一张数码照片,电邮寄我,我才看到石人的正面。
注释
[1]参看: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办公室《嵩山历史建筑群》,科学出版社,2008年。
[2]李零:《翁仲考》。案:临淄石人,见王新良:《山东临淄出土一件汉代人物圆雕石像》,《文物》2005年第7期,第91转第96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