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小型秦墓木棺尺寸与葬式的关系/二

陈洪


  ——以凤翔西村、凤翔西沟道、咸阳塔儿坡墓地为例
  二、棺的尺寸与葬式、膝盖弯曲度之间的关系
  关中地区已发掘的秦人墓地颇多,本文仅选择凤翔西村、西沟道墓地与咸阳塔儿坡三个墓地。这些墓地的连续使用时间较长,墓葬数量相对较多,适合进行数值分析,并且,这些墓地的发掘报告记录有每座墓葬的木棺尺寸以及葬式。最重要的是,塔儿坡墓地发掘报告文末附有统计表,表中记录有每个屈肢葬人骨下肢(膝盖)弯曲的度数,这些数据,让我们有可能观察棺的尺寸与葬式以及膝盖弯曲度数之间的关系。
  凤翔西村墓地使用时代主要在战国中晚期;[1]凤翔西沟道墓地从春秋晚期一直延续使用到战国晚期—秦代;[2]塔儿坡墓地的使用时间在战国中晚期至秦末汉初,基本上与咸阳作为秦都的时间吻合。[3]凤翔西村、西沟道墓地位于秦都雍城西南,而塔儿坡墓地则东距都城咸阳不远,使用这些墓地的无疑是各个时期秦都城内或周边的居民。
  西村墓地42座墓葬中,棺椁俱备的墓葬有36座,占墓葬总数的86%;单棺的仅有6座,占墓葬总数的14%。墓地中葬式清楚的34座墓全部是屈肢葬。
  西沟道墓地共有26座墓,棺椁俱备的有22座,占墓葬总数的84%;单棺的仅有3座,占墓葬总数的12%;另有1座棺椁不明。除6座葬式不明外,其余的20座墓均为屈肢葬。
  塔儿坡墓地共有381座墓,单棺327座,占墓葬总数的86%;棺椁俱备的仅43座,占墓葬总数的11%;2座棺椁俱无;另有9座瓮棺葬。墓地中屈肢葬(包括下肢微屈的屈肢葬)共267座,占墓葬总数的70%;直肢葬45座,占总数的12%;另有60座葬式不明,占总数的16%;9座瓮棺葬不计。
  首先,用三个墓地木棺的长宽数据制作了散点图(图一)。三角形符号代表凤翔西村、西沟道墓地的屈肢葬;方形代表塔儿坡墓地的直肢葬;小黑点代表塔儿坡墓地屈肢葬。
  如图1所示,三角形小组集中于坐标左侧,且大多距横轴较近,说明凤翔西村、西沟道墓地的木棺大多短而宽。三角形小组的分布同时又很分散,宽度在50厘米—110厘米、长度在95厘米—180厘米之间,其中既有长方形小棺(西村80M123,长95、宽50厘米),又有近方形大棺(西村80M127,长152厘米、宽110厘米),还有窄长大棺(西村79M17,长180厘米、宽52厘米)。凤翔西村、西沟道墓地虽俱为屈肢葬,但木棺大小不等,形态差异较大。有9例木棺的宽度不足60厘米,长度不足120厘米,小到仅能放入蜷缩的人体。
  方形小组和小黑点小组交相混杂,分布于坐标右侧。与大多数三角形相比,方形和小黑点与横轴距离普遍较远,这种分布状态说明,在塔儿坡墓地,无论葬式是屈肢还是直肢,木棺均呈窄长形,与凤翔木棺相比普遍较宽。两个小组的分布宽度虽然相似(在55厘米—95厘米之间),但长度稍有不同,方形小组长度集中在166厘米—240厘米之间,而小黑点小组长度变幅较方形小组稍大,集中在124厘米—244厘米之间。总之,图1散点的分布不集中,非常分散,由此可见,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秦统一后,各个墓地的木棺尺寸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大,没有统一规格。
  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工律》中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必等。”[4]上述考古资料证实,秦有法律条文规定,制造同样器物时,大小、长短和宽窄必须尺寸相同。然而图一数据表明,秦墓木棺的制作有很大的随意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同属生活必需品,棺椁等葬具的制作并不在《工律》的标准化规定范围。
  图二是塔儿坡墓地棺长与膝盖弯曲度关系示意图。据发掘报告文末附表,膝盖弯曲度为0度的有34例,2—45度的有198例,46—115度的有23例。膝盖弯曲度在45度以下的都属于蜷曲特甚的屈肢葬,45度以上的下肢弯曲比较舒缓,因此可将其分为0—45度(以下简称“抱屈葬”)、46—115度(以下简称“微屈葬”)两大组。
  这个墓地下肢弯曲度清楚的239座墓中,“抱屈葬”有232座,占屈肢葬总数的90%以上;“微屈葬”仅有23座,不到总数的一成。“抱屈葬”组的棺长在124厘米—244厘米之间(棺长最小值是洞室墓M15106,棺长124、宽67—70厘米,膝盖弯曲15度;棺长最大值属于洞室墓M23008,棺长244、宽80—96厘米,膝盖弯曲12度)。“微屈葬”组的棺长散点在166厘米—224厘米之间,总体上比“抱屈葬”组长大(这一组的棺长最小值属于竖穴墓塔儿坡M25086,棺长166、宽77厘米,膝盖弯曲51度;棺长最大值属于洞室墓塔儿坡M34229,棺长224、宽66—72厘米,膝盖弯曲47度)。有些“抱屈葬”用了远超身长的长棺,其中5个的棺长甚至超过了“微屈葬”组的棺长最大值;相反,一些“微屈葬”用了仅及身长的短棺。
  这样的散点分布告诉我们,棺长的变化虽然与下肢的伸展基本相呼应,但并不完全同步。所以,在骨骼腐乱,无法判明葬式的情况下,不可仅凭棺长判断人骨的葬式。
  注释
  [1]雍城考古队李自智、尚志儒:《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1期。
  [2]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尚志儒、赵丛苍:《陕西凤翔八旗屯西沟道秦墓发掘简报》,《文博》1996年第3期。
  [3]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