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也谈睡虎地墓地使用者的族属/一/(二)
陈洪
一、葬式、头向方面的线索
(二)头向
新石器时代以来,我国各地区墓葬就有着各自不同的头向,头向是判别古代族群以及个体来源的重要线索,这在学界已渐成共识。[1]
从湖北江陵雨台山、望山、张家山、李家台、七星观、藤店,荆门包山等地的发掘资料看,东周时期楚墓的头向特点是,大中型楚墓多为东向,而小型楚墓则多为南向,秦墓中常见的西头向在楚墓中的分布非常少。
如图一所示,睡虎地墓地中东头向最多(24座),占总数的51%;其次是西头向(8座),占总数的17%,北头向仅次于西头向(7座),占总数的15%;南头向最少(3座),仅占总数的6%,此外,还有5座墓葬仅标示为南北或东西,具体方向不明。笔者曾撰文讨论楚墓的头向,从春秋早期到战国中晚期,雨台山墓地各期墓葬中西头向的比例仅占总数的1—3%。[2]值得注意的是,睡虎地墓地的西头向占到总数的17%,数倍于楚墓,楚墓中常见的南头向这里反而很少,睡虎地的头向结构与楚墓截然不同。但睡虎地墓地多种头向同时并存,又说明墓地的使用者们来自不同地区,关于其具体来源我们将在后文详述。
注释
[1]a.张胜琳、张正明:《上古墓葬头向与民族关系》,载《湖北省考古学学会论文选集》第186页,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年。b.宋公文:《楚墓的头向与葬式》,《考古》1994年第9期。
[2]陈洪:《秦墓的头向及其相关问题讨论》,《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第549页,三秦出版社,2009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