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也谈睡虎地墓地使用者的族属/二/(一)

陈洪


  二、睡虎地墓地的家畜头骨随葬现象
  (一)睡虎地墓地家畜头骨随葬风习及其渊源
  睡虎地墓地有11座墓随葬家畜头骨,其中马、牛、犬头骨各3例,羊1例。从具体的位置看,除M9的在壁龛内,余皆在槨盖板上,其中椁盖板正中3例,椁盖北侧1例。此外,M46、M47号墓椁的四角还放置了与椁盖上头骨同类动物的四肢骨(表1)。
  随葬家畜头骨本是盛行于西北游牧地区的丧葬习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墓葬中部常见到。例如,甘肃永昌市蛤蟆墩墓地以及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几乎所有的墓葬都发现家畜骨骼,除马、牛、羊的头骨外,还有这些动物的下颚骨以及蹄骨。[1]无论是摆放位置还是家畜种类,都与睡虎地墓地的家畜头骨随葬习俗有相似之处,于是有学者推测睡虎地墓地使用者们是出身于北方,后来归属于秦的“混夷”。[2]笔者以为,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睡虎地的家畜头骨随葬习俗固然有来自西北游牧地区的成分,但不是全部,同样,睡虎地墓地中游牧民出身的人也是少数,正如头向的多样性所反映的,睡虎地墓地使用者的来源很复杂。
  春秋时期,天水宝鸡一带的秦墓中曾流行椁盖板或二层台棚木上殉犬的葬俗,这种葬俗在甘肃灵台景家庄M1、礼县大堡子山ⅠM25、大堡子山ⅢM1、宝鸡秦家沟M1、宝鸡秦家沟M2都可见到,犬头朝向与墓主头向一致。据史记载,秦有杀犬辟邪的习俗,直到汉代这种习惯仍在民间流行。《史记·封禅书》:“秦德公既立,……作伏祠,磔犬邑四门,以御蛊灾。”汉应劭《风俗通·祀典》中有“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的记载。在逝者的椁盖板或二层台棚木上殉犬或犬头,正符合秦人杀犬辟邪的风习。因此,从葬俗的流行时间及其性质上看,春秋时期秦国墓葬的殉犬习俗,应视为睡虎地家畜头骨随葬习俗的源头之一,唯一不同的是,睡虎地只殉犬头,关中秦地殉一整只犬。另一个源头则应是西北游牧民的马、牛、羊或其头骨随葬习俗。一个来自关中农耕区,另一个来自西北游牧区,两种来源迥异但性质相似的葬俗,终于在数千里之外的睡虎地墓地融为一体。
  注释
  [1]许成、李进增:《东周时期的戎狄青铜文化》,《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2](日)間瀬収芳:《雲夢睡虎地秦漢墓の被葬者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982年第41卷第2号。作者认为,随葬家畜头骨原是北方游牧民族风习,战国时期以前并不见关中以及中原地区有关出土例,难以与睡虎地的事例直接联系起来。因此,睡虎地墓地中的人们的祖先,很难说是渭水盆地以农耕为生的、真正意义上的秦人,然而从种种迹象看似乎也不是纯粹的北方游牧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