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破坏现象解析/二/(二)
陈治国
二、对相关考古学迹象的解释
(二)关于曲尺形马厩坑内的炉灶用途的分析
曲尺形马厩坑位于秦陵封土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西端距外城西垣30米,东边距内城西垣约40米,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2375平方米,是一座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目前已进行了局部试掘。在试掘中发现了一座由细绳纹砖坯砌筑的炉灶。有学者认为这一设施的作用是为了将该陪葬坑引燃,从而认为该坑以及秦陵的其他遭到焚烧的陪葬坑都是出于葬仪的需要而由秦人自己放火焚烧的,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的证据不足。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这一设施的具体情况。程学华和王育龙先生介绍:“此炉面向南,炉距甬道北壁0.3米。炉长1.4、宽0.9、高0.6米。炉面正中有一圆形炉口,炉的南壁面正中处有与炉口相通的火门。从底炉上部到甬道的坑口(地表层)有一段未施棚木的空隙。底炉正前方又有一段长达8米许、未见木构的空间。从此空间往南,大量被烧过的炭烬、炭块以及炭化后的各种遗迹遗物清晰可辨。”[1]程学华先生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1977年在秦陵园西内外城垣间发现一座曲尺形的马厩坑,在局部清理时,坑的门道端底层有用细绳纹砖坯砌成长140、宽90、高60厘米的引火底炉,坑道口施棚木处又留有入风空隙。坑底西壁和炉的前边有一段不长的空间,这空间堆放着大量被烧的灰烬,这明显是坑建成以后为葬仪需要焚毁的铁证。”[2]袁仲一先生是这样介绍的:“灶膛的底部有一宽0.23—0.28米的南北向通风道。灶门在南壁中部。正对着炉灶上部的二层台上有宽20厘米的一段未见棚木遗迹。炉灶以南的底部有大量的红烧土及炭块、炭火烬等堆积物。”[3]关于这一设施的作用,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否认其为引火设施,如袁仲一先生认为,如果是因为葬仪的需要而引燃陪葬坑的话,那么,秦陵内还有许多陪葬坑并没有遭到焚烧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这一设施应该不是用来引燃陪葬坑的。袁仲一先生进而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认为其应该是马厩内为提高室温和烧水饮马而修的炉灶。[4]还有学者进行了更加详细和深入的论证,“建于地下的土木结构的陪葬坑如果被焚烧是需要有足够的空气的,因此其进风口和出风口要流畅贯通,但此火炉位于甬道北端底层,火炉的火门向南,距北壁仅30厘米,炉面有圆形炉口,受挖掘面积的限制并未能解决进、出风口的问题。但最大的困惑还不仅仅在此,假若‘引火底炉’之说成立,那它应当是该陪葬坑最早的着火点,该处也同时是进风口,只有将此炉中的易燃材料引燃后,甬道及陪葬坑中的其他部位才能依次燃烧起来,从而达到完全焚烧的目的;若此,则此火炉的火门应当面向北侧,火门开在北壁上,将燃烧起来的火引向南侧才能达到焚毁的目的,但该火炉的炉口却开在南壁上,是不太可能引燃其他部位的。另外秦俑三号坑、K0006陪葬坑和陵北动物坑是陵区范围内三座经全面发掘的陪葬坑,不论其被焚烧与否,均没有发现火炉。因此,曲尺型陪葬坑中所发现的火炉可能另有其他方面的用途”。[5]笔者对这两种论证表示认同,另外,笔者还注意到,在三位先生的介绍中,均未提及炉灶有使用的痕迹,也就是说,炉灶中未见炭迹、灰烬,也未有火烧的痕迹,所提及的灰烬和炭迹都是在炉灶以南的地面上。为了详细了解这一情况,笔者就炉灶有无使用迹象的问题向袁仲一先生求证,袁先生证实在发掘中并未发现炉灶中有火烧和烟熏的痕迹,也没有灰烬和炭迹等燃烧物的遗留。三位先生在文章中所提及的灰烬和炭迹都应该是陪葬坑的棚木焚烧坍塌后堆积在地面的,也就是说,陪葬坑被焚并非由炉灶引燃的。
袁仲一先生认为这一设施是马厩中冬天为提高温度和烧水饮马的炉灶,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比较合理。曲尺型马厩代表的是皇家马厩,因此,它的条件比一般的马厩优越无可厚非。关中地处我国西北,冬天比较寒冷,尽管喂牛马饮水时一般都用自然温度的水,但从生理健康的角度考虑,使用温度适宜的水当然是最好了,况且过于冰冷的水对牛马还是有伤害的。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写道“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明确说不宜用冰凉的水来饮马。另外,《吴子·治兵》载:“武侯曰:凡畜卒骑岂有方乎?(吴)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说明马厩在冬天要保持温暖,而炉灶正可以用来提高马厩的室内温度。曲尺型马厩所养马匹是皇家用马,其饲养条件自然要比普通马匹优越得多。秦汉时期已经有了温室,如《汉书·循吏传·召信臣》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说明为了能够在冬天向皇室提供新鲜的蔬菜食用,还专门建有温室。况且古代帝王对于自己的宠物是不会吝惜金钱的,如《史记·滑稽列传》载:“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因此,在皇家马厩中设置炉灶为马匹烧水饮用和保持适当的温度也是完全可能的。
注释
[1]程学华、王育龙:《秦始皇陵陪葬坑综述》,《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1期。
[2]请参阅程学华:《秦陵、秦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2期。
[3]袁仲一:《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1—272、303、307页。
[4]袁仲一:《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1—272、303、307页。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